酒泉的群众文化活动 关维智 人类社会发展由荒蛮到文明,是个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过程,而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我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貌和民族样式。文化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因此,文化的特点是它的多元性、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人们只要有生存的基本条件,文化就有存在的环境。“富而乐富”,“穷而乐穷”,一个人可以没有上学读书、接受教育的条件,但在谋生劳作之暇,尚能自娱自乐、欣赏娱乐、娱己乐他,因时、因地、因人地进行文化精神活动。人娱文化,以文化人,文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历来受到各代、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文化的共同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条件。“高台教化”是封建时代倡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太平盛世,民易为乐”是当今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写照。
酒泉这块地方,是很有个性的一块宝地。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经过广泛评比,把这里评为“最具人气的西部名城”,这是最具深刻内涵的特征。这块地方,近百年来没有经历过外来侵犯和内部战争,也未发生大的动乱,因此形成了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共荣,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安,乡村人和城市人的共亲,大家都能平和相处,安日度年。这“共荣、共安、共亲”,就是“人气”。体现在文化上,大量的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本地的民俗文化相融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酒泉当地群众最原始的文娱活动是唱民间小调、念宝卷、讲故事、逛庙会、耍社火……等。最早从外地传来的是戏剧。清道光年间,嘉峪关城楼匕开始由陕西人的戏班子唱秦腔,后来有了曲调比较单一、便于群众上口的眉户。山西的晋腔,河南的豫剧、梆子、京戏,解放后甘肃的陇剧、南方的越剧、现代的话剧,都相继在酒泉流传。解放前酒泉的庙会较多,正月初九、四月初八、五月端阳、五月十三关帝庙;七月初七王爷庙等庙会,都要唱大戏,烘托热闹,助民以乐。金秋丰收后更是农村戏剧演出的最活跃时期。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剧活动,除大力扶持民间戏班、自乐班外,还专门组建了政府拨款的专业剧团,各县(市)都新建和改造了专门的院场,并投资购置了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群众看戏的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戏剧毕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一代对这种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陌生的艺术不感兴趣,中老年也只是以一种休闲、怀旧的心情去看一看,因此戏剧市场日渐萧条。投其所好,歌舞演出很受大众欢迎。健男靓女,狂歌劲舞,台上台下,气氛融洽,时代特点很浓,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由过去的演戏,顺时顺势转为演歌剧、跳舞剧、唱流行歌曲,按市场需求而谋生存。而群众业余的自发演出团队,在基层群众中,还很活跃,演身边事,唱身边人,很受观众欢迎。
在大演现代戏的年代,酒泉市的戏剧创作队伍也逐渐形成。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祁连风暴》、《警钟》等开始,每年都有本地作者编写的新剧目上演。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地作者创作的《苏武牧羊》、《情系万佛峡》、《大漠长河》3个大型舞剧在全省历届调演中,多次获多项大奖,轰动全省戏剧界,被称为戏剧创作上的“酒泉现象”。市歌舞团编、演人员引起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广泛瞩目。
在群众文化中,比较广泛、在群众中生根发展的是民间民俗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包括社火、灯会、民歌小唱、杂耍……等。特别是社火在该地区流传既早远又普及。最集中的时间是阴历腊月开始排练,正月跳演,正月十五过后逐渐式微,后在二月二、五月十三日再演两场,才彻底收场。社火中,踩高跷、赶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打太平鼓、安塞腰鼓、霸王鞭等,多是外地传入,后经改进为本地的社火内容,而“地蹦子”是酒泉地方的特有活动形式。它由30多人组成,有20多种跳跃形态,演出时间长达一两个小时。这个形式近年来已基本失传,有论者认为封建迷信色彩过浓。酒泉的舞狮也很让群众怀念。解放前蔬菜行业的同仁,最早组织舞狮队,每年春节在鼓楼和市场搭台,矗立九张方桌,狮子层层上爬,凌空舞动,尽显其天真、顽皮,加上耍绣球的引动,千姿百态。
解放后,蔬菜公司培养新人,代代耍狮。近年来,这种惊险的舞狮已不多见。舞狮的人多了,但高技巧的狮姿不见了,只见在地上或群狮,或独狮跳奔一阵,引领绣球的童子功更是难得一睹;很具特色的“铁芯子”也濒临失传。而中老年组成的健身舞蹈队,遍布城乡,且活动经常,为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形式。社区文化、村组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更为普遍。它们自建文化设置,群众自发参加,定期不定期的演出,县(市、区)每隔一、二年就举办调演,既活跃了群众文化活动,又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参与性和繁荣性的发展。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心情舒畅、生活无忧的精神状态。 电影是一种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而制成的群众视觉文化产品。在我国引进才一百多年,而酒泉市在抗战后期已有电影放映。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电影放映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就组织成立了电影队。为了普及,通过省、市(地区)办班,培养了一批放映人员。市、县、乡三级放映网络形成,大型工矿企业,农场团队也都有俱乐部或放映队,市、县有专门的发行机构。群众在较近的范围内,每月可看二至三场电影。在五六十年代,当时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电影队即承担了宣传队、工作队、放映队三重任务。他们紧密配合当时农村的各项工作,把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先进模范人物事迹、重要信息和新闻,通过映前幻灯、快板,映间解说,白天悬挂红布报,架设扩音喇叭,深入田间地头谈心访问,进行广泛宣传。在当时那个年代,电影一来农村顿时热闹起来,群众像过节一样。当前电影在群众中的影响日渐淡化,放映单位艰难为生,原因是众所周知的。
酒泉市所辖地域,历史悠久,是原始先民生活的地方,尧时代的三苗人、春秋战国时代的羌族、原始社会的遗迹都有出土文物为证。汉列四郡,有两郡在这里,加上据两关,历来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中西文化的走廊,汉、唐文化沉淀较深,东晋十六国的西凉在此建都,历代戍边战将、游方僧侣、商客驼队、西方传教士、探险者、冒险家、文人骚客、谪贬官员……接踵往来,他们的遗存,便成了文物。敦煌的阳关、玉门关、长城烽燧、悬泉置,金塔的肩水金关,安西的象牙佛、汉墓群、锁阳城,酒泉的魏晋墓,肃北的石包城等,构成了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物大市,有相当部分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还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遗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开拓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
酒泉市图书报刊出版事业也较发展。按中央文化部的要求,县(市)建立“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比较早。图书馆一般都有书库、阅览室、借阅室。乡、村文化站室也专门辟有图书阅览场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阅者众多,而新华书店的农村分销点、活动书市,为群众读书、阅报提供了方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书价增高,馆购经费较少,图书馆只能维持现状。解放前国民党溃退时,曾在酒泉出版过“和平日报”。解放后,党和政府就出版《新酒泉》酒泉县版。上世纪90年代初期《酒泉报》正式出版发行,原为周刊,后改为每周五期的《酒泉日报》。同时还有《玉门石油工人报》、《酒泉电视报》等发行。上世纪70年代后期出版的《阳关》杂志(现名《北方作家》),在弘扬丝路文化、发掘敦煌艺术、倡导边塞诗派、培养文学新人方面,全国小有名气。经过多次整顿,至今仍保留发行,因其办得有特色,在读者中有影响,说明有存在的价值。酒泉市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当地作者群的形成,除在全国各大出版社正式出版作品外,至今在文化出版局登记准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已有12种图书面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浸透,传统的文娱形式和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型的文化形态、活动手段和工具出现,且门类繁多,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运用,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开放化、多元化、市场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正负面结合,有益和有害并存。特别是对文娱活动主要群体青少年,因良莠不分,造成身心和行为的误导,作为政府部门,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管理,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因此,增设了专门的机构,成立了稽查队,本着“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打击和取缔有害的”方针,完善法规,明确界限,经常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检查,促进了发展繁荣,规范了有序运行,全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也经常受到省、市的表彰。 酒泉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阵地建设、队伍组成、活动的经常化等方面,都处于全省的先进行列,多次受省文化厅表彰。村组文化室、乡镇文化站,县(市)文化馆、市级群艺馆,四级文化网络比较完备;在全省组织的“丝路文化长廊建设”中,酒泉市东起肃州区的清水,西至敦煌市的阳关,在千里走廊线上,行成了一条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带,省上有关部门曾两次在肃州区、敦煌市召开这方面经验交流会。全市7个县、市、区先后有酒泉市(今肃州区)、瓜州县(原安西县)、玉门市、敦煌市4个市区(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按市管比例,在全国也是比例较高的市之一。因此,1997年全国文化县市先进经验交流及表彰会在肃州区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