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69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水文
分类号: P331
页数: 6
页码: 46-51
摘要: 本章记述甘州区气候、水文情况介绍了日照、气温、水系、河流。
关键词: 甘州区 气候 水文

内容

第一节 气候
  日照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经100°06′—100°52′,北纬38°32′—39°24′,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分布于走向与纬圈平行。
  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数是全年最少的季节,从川区到山区,平均日照时数介于642.1—688.1小时。春季,日照时数较冬季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为3.4%—25.5%,其中川区增加幅度最大,介于14.7%—25.5%;山区增加幅度较小,为3.5%—9.2%。山区日照时数最多的季节为春季。夏季,川区日照时数是全年最多的季节,平均日照时数介于692.3—833.9小时。甘州区年日照时数是3027.0小时,冬季688.1小时,春季788.9小时,夏季833.9小时,秋季750.8小时。
  日照百分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秋冬季是一年中日照百分率最高的季节,日照百分率为68.7%—75.4%。秋冬季甘州区天气条件以晴天为主,云和降水对辐射影响不大。夏季由于云和降水影响,日照百分率是全年最低的时段。全区年日照百分率为69.9%,冬季72.5%,春季66.5%,夏季65.7,秋季70.4%。
  气温 甘州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在3.5℃—8.0℃。祁连山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的地带,年平均气温在﹣8.3℃—﹣2.0℃。气温分布于趋势呈东南—西北走向,自平川、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冬季太阳辐射最弱,受蒙古高压控制,风力强盛;冬季气温最低,最冷月均出现在1月。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地表加热大气能力也最强;夏季气温也相应最高,最热月均出现在7月。
  甘州区气温月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春秋季升降温度迅速,10—11月降温幅度最大,变化幅度在7.6℃—8.6℃;春季3—4月升温幅度次之,变化幅度在7.3℃—8.1℃。盛夏(6—7月)和隆冬(1—2月)期间气温的月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4℃—2.0℃和3.0℃—4.7℃。
  甘州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出现在夏季,范围在33.4℃—39.8℃。全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冬季,最冷月1月极端低气温在﹣28.6℃—﹣33.3℃。
  降水 甘州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于大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甘州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0.1毫米。
  春季(3—5月),是大气环流转换季节,虽然蒙古高压减弱退缩,但河西仍然在北支西风急流的控制下,偏南暖湿气流在西风槽的影响下只能到达陇东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甘州区的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22.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仅为0.17。
  夏季(6—8月),蒙古高压已退至西伯利亚北部,亚洲大陆受热低压控制,甘州区这期间盛行南风及偏东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其西侧的偏南气流与西北入侵冷空气相遇,导致降水显著增多。年平均降水量77.3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59。
  秋季(9—11月),大陆低压减弱南撤,北方蒙古高压再度南下,高空北支西风急流重新控制河西走廊地区,甘州区降水量急剧减少。年平均降水量25.8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2。
  冬季(12—2月),地面受蒙古高压影响,高空受西风急流控制,降雪极少,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04。
  甘州区降水量最多月出现在夏季7月、8月,降水最少月出现在冬季12月、1月。进入夏季,上空盛行偏南及偏东气流,地面为低压控制,气候相对温湿,降水较多。冬季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地面受强盛的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甘州区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的天数)分布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降水日数在45.5—121天。总体来看,降水日数分布于与降水量分布于趋势一致。冬季,降水日数都是四季中最少的,川区降水日数不足8天,山区和浅山区不足15天。春季,降水日数在15—22天。夏季,降水日数明显增多,占年降水日数的40%—47%,与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非常接近。秋季,降水日数比春季略少,降水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17%—20%。
  甘州区一日最大降水量在30.6—65.6毫米,出现时间大致都在6月、7月。5分钟最大降水量6.0—10.2毫米,出现时段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甘州区降雪期比较长。川区降雪期开始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结束于4月中下旬;山区开始于10月上旬,结束于5月中旬。甘州区川区晚降雪发生在1983年5月20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9—45天,降雪期为156—226天。
  相对湿度甘州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46.0%—54.0%,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春季相对湿度最小,在37.0%—41.9%,春季是全年空气最干燥的季节。
  蒸发 甘州区年水面蒸发量在1939.9—2153.6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从高山向川区递增。由于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节,也是全年蒸发量最小的季节,在108.0—161.4毫米。春季气温迅速上升,风速增大,蒸发量也迅速增大,在496.7—690.0毫米。夏季是气温全年最高季节,蒸发量最大,在646.9—843.8毫米。秋季由于气温下降,蒸发量迅速降低,在311.3—458.4毫米,约为夏季的一半。甘州区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7月。
  地温和冻土 甘州区年平均地温在6.6℃—12.3℃,分布趋势与气温大致相同,自川区至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各季地面温度的变化以冬季最低(﹣6.1℃—﹣9.4℃)夏季最高(20.1℃—31.1℃),春季(8.8℃—15.1℃)高于秋季(6.3℃—10.6℃)。
  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在67.0℃—75.8℃,均出现在夏季6月、7月。川区的极端最高温度普遍在70.0℃以上。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在﹣32.0℃—﹣35.8℃,均出现在冬季12月。
  地下不同深度变化的特征是同一层次冬冷夏暖,从地表到深层,上半年为增温,下半年为降温。地温的年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中5、10、15、20厘米处的年平均地温为6℃—12℃,其中5厘米处年较差28℃—35℃,10厘米为27℃—33℃,15厘米为26℃—32℃,20厘米处为25℃—30℃,40厘米为27℃,80厘米为21℃,160厘米为14℃,320厘米为8℃。
  夏半年(4—10月),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8月地中温度160厘米处比地面低8℃—9℃,320厘米处比地面低13℃左右。冬半年(11—3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压 年平均气压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川区平均气压为823—866百帕,山区为770—774百帕。气压年内变化是从冬到夏逐月下降,从夏到冬逐月上升。最大值出现在1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年变化幅度山区一般比较小,川区、盆地较大。
  风和风能 甘州区各气象站观测的10米高度年平均水平风速在1.7—2.7米/秒。春季风速最大,年平均在2.2—3.0米/秒。秋季最小,年平均在1.3—2.5米/秒。
  全年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往往是由于强寒潮天气、冷锋过境或雷暴前的阵风造成的。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形造成“狭管效应”,使之成为全省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最大风速在15.0—20.0米/秒。
  甘州区年平均大风日数在4—16天。年大风日数最多为19天,主要发生在春季,春季大风日数占年总数的30%—54%。
  第二节 水文
  水系 甘州区境内河流均为内陆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区及北麓前山地带,流向多为由南向北流入走廊区,由东至西分属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黑河水系各河均发源于祁连山脉,东起景阳岭,西至托勒山西段,主要河流有36条,全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千米,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范围介于东经98°—102°、北纬37°50′—42°40′。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南隔祁连山脊与大通河流域分界,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接壤。
  黑河水系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归宿分为东、中、西三个子水系。西部子水系为托勒河水系,归宿于金塔盆地,流域面积2.1万平方千米。中部子水系包括马营河、丰乐河等诸小河流,归宿于肃南县明花至高台盐池盆地,流域面积0.6万平方千米。东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黑河流域自上而下流经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平原(含南北盆地)、阿拉善台地三个大的地貌单元。张掖市境内河流为黑河中东部子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有大小河流20多条,地表水除梨园河尚有余水汇入黑河外,其他各河出山后均被绿洲引水灌溉,地下水随地形汇入黑河。
  河流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内陆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分东西两岔,东岔发源于青海祁连县的俄博东端景阳岭,长约100公里;西岔发源于祁连县托勒腰掌,约175公里,于黄藏寺汇合后向北流称“黑河”,入肃南县境内(干流在肃南县境内长约48公里),到张掖市莺落峡出山。黄藏寺到莺落峡黑河干流长约95公里。莺落峡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为1000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5亿立方米。自莺落峡出山后,灌溉张掖、临泽、高台两岸百万亩农田,到高台正义峡出口,流经酒泉市金塔县,最后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居延海。
  山丹河。位于甘州区城区以北,南至张掖农场、碱滩镇、上秦镇和三闸镇的耕地,北至东大山,区内长43.5公里。在甘州区境内的水量组成主要是降雨量和地下泉水涌出量,另有牛角山口子、平易河、小口子、东山寺口子4条小流域地带产生的洪水汇入,地表水资源极为短缺。山丹河流域面积54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径流0.12亿立方米。流域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海拔高程1420—1480米,地形坡降25‰—4‰,地势比较平坦,基本呈现为山前洪积平原地形地貌特征。
  大野口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径流集中在每年汛期6—9月,当流域内有暴雨时,山内各沟岔径流汇集至流域口即形成洪水。大野口河流域每年发生较小山洪3—4次,一般洪峰流量6—8立方米/秒;1988年6月,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达90立方米/秒。
  大磁窑河。流域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5—9月的雨季,流域内因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暴雨产生径流,山内各小沟岔径流汇集至大磁窑口后形成洪水而出山,洪水历时一般为4—6小时。大磁窑流域每年发生较小山洪1—2次,一般洪峰流量8立方米/秒;1963年7月,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达85立方米/秒。
  酥油口河。在民乐与张掖两县分界处,发源于海拔高4880米的祁连山雪大坂,主要支流有大西岔、南岔、东岔、小西岔、法马沟、皮家沟、窄路沟、香沟等。源头冰川面积为2.52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林木茂密,草场广布。山口酥油口水库断面以上河道长33公里,流域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48亿立方米。出山后经苗家堡东流渗入石岗墩滩,河尾入九龙江。
  地下水 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的不同,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于具有明显的地理带性差异。
  北山地区。北部合黎山、龙首山区,受干燥气候的制约,除短暂的洪流外,无长年地表径流。由降水和洪水渗入形成的地下水,主要有贮存于岩石风化缝隙和中新生界松散碎屑岩类中的裂隙水、孔隙水及孔隙裂隙承压水。由于补给量有限,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多不足50立方米/日。特别是合黎山区,地下水资源极为贫乏,且水质很差,矿化度多大于5克/升,人畜用水十分缺乏。在靠近较高山体(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新界盆地,水量较山区相对丰富些,单井出水量可达100立方米/日以上,但水质较差,矿化度达3克/升。
  走廊平原区。从地表到200—300米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含水层,是走廊各盆地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它是一套第四系冲积、洪积、湖积相交织的沙、沙砾石及透水性弱的黏土层。由于所处的地貌部位不同,每个盆地内由南而北其含水层岩性、厚度、地下水类型、富水性、水质等有明显差异。
  盆地南部祁连山前洪积—冲积扇带,地下水为扇形砾石平原潜水,含水层由大厚度砾卵石组成。渗透性强,渗透系数100—400米/日;富水性亦强,单井出水量大于3000立方米/日,单位涌水量10—50升/秒·米;潜水位由南而北由深变浅,南部山前地带埋深大于200米,向北逐渐变为100—200米、50—100米、小于50米,至北部与细上平原衔接处,地下水大量溢出。可将潜水区分为深藏带、浅藏带和泉水溢出带。潜水水质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为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源。
  盆地下中部细土平原,地下水具有潜水—承压水性质,主要含水层厚度多为50—100米。单井出水量以张掖盆地最大,钻孔单位涌水量5—20升/秒·米,渗透系数50—200米/日,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为HCO3-SO4-Ca—毫克型水或SO4-HCO-Ga—毫克型水。
  祁连山区。祁连山海拔3500—4000米以上地段分布于有冻结层下水和不稳定的冻结层上水。据钻孔揭露,冻结层厚度随地势增高由薄变厚,海拔3800米黑河谷地冻结层厚76米,而4100米处冻结层厚达141米。仅从今有的河谷地段资料分析,冻结层上水水量较小;冻结层下水水量略大,单位涌水量可达1.5升/秒·米。水质均较好,属重碳酸钙型水。
  在多年冻结层分布于高程以下的山地中,基岩裂隙水和脉状水赋存于各不同时代岩层中。据钻探试验,含水层分布在100米以内,100米以下富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单泉流水量0.1—1.0升/秒,水质较好。海拔3000米以上与走廊平原毗邻的中低山(亦称“前山带”)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山岭不同程度荒漠化,地下水矿化度1—5克/升,径流模数小于0.5升/秒·平方公里。
  分布于祁连山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内较大的山间盆地有托勒河谷地和皇城盆地。托勒河谷地地下水类型为河谷潜水,含水层沙砾卵石和含泥沙砾石,埋深1.8—120米,含水层厚度35—94米,单井涌水量400—2500立方米/日,矿化度<0.4克/升。皇城盆地潜水含水层沙砾卵石,埋深1—35米,含水层厚度10—45米,单井涌水量2000—3000立方米/日,矿化度0.4—0.5克/升。水化学类型为HC03S04-Ca毫克。
  湿地 湿地分类、面积。经2010年湿地资源调查和省林业厅审核公布,甘州区有湿地13736.6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4%,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个湿地类,永久性河流等7个湿地型。其中,河流湿地2431.48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7.7%;沼泽湿地11130.46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81.1%;人工湿地174.7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3%。河流湿地:全区有河流湿地2431.48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1138.9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8.29%;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363.92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2.65%;洪泛平原湿地928.61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6.76%。沼泽湿地:全区有沼泽湿地11130.46公顷。其中,草本沼泽10357.97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75.4%;灌丛沼泽675.7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4.92%;季节性咸水沼泽96.74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0.7%。
  永久性的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窑河等4条长流水河,均为黑河水系。
  泛洪平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沿岸,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的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林地和草地。
  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湿地和内陆盐沼湿地两类。主要分布在区境内黑河、山丹河、新河、马虎子河、大沙河、柳河、麼河、碱河、苦河两岸的5个泉水溢出带,分别是:黑河马虎子河乌江泉水溢出带,城区泉水溢出带,山丹河河谷泉水溢出带,大沙河、黄水沟泉水溢出带,黑河干流(黑河桥以下)泉水溢出带。
  水稻田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桥以下及山丹河、城郊东北乡镇泉水溢出带。
  灌溉渠系湿地。主要分布在大满、盈科、西浚、上三、安阳、花寨灌区干、支渠系。
  农用泛滥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以下河流平缓地带,季节性泛滥农用地。
  蓄水区湿地。主要分布在滨河新区、碱滩镇、湿地公园等周边区域。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