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代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当代民族
分类号: C951
页数: 9
页码: 1935-19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的当代民族,其中包括了汉族、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民族 当代民族

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张掖各民族之间经历彼此消长、互为盛衰、相互融合的过程。数千年来,有的民族消失,有的民族产生。〔元〕〔明〕以来,一些新的民族形成和发展起来,成为张掖的当代民族。几百年来,区内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张掖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相互依存、和睦共处,为开发和建设张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创造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历史和文化。近百年来,张掖各族人民又共同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英勇斗争,为缔造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贡献,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当今,在张掖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共同生活着26个兄弟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百人以上的有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满族等6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为全国在张掖的独有民族;人口在百人以下的有维吾尔族、东乡族、壮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彝族、布依族、瑶族、撒拉族、保安族、高山族、侗族、仡佬族、锡伯族、白族、傈傈族、畲族、达斡尔族等19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汉族集中分布在张掖市和临泽、高台、山丹、民乐等5个农业县(市)的河川地区;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4个民族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其他民族杂散居在全区各县、市的乡(镇)。
  一、汉族
  汉族是张掖建郡后的主体民族。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全区有汉族1151423人,占总人口的98.05%。
  汉族在张掖的历史悠久。主要是历代通过屯垦、移民、戍边、掳掠、流亡等方式迁徙而居。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退出河西,河西归汉版图。汉王朝实行“屯田”“移民实边”政策。据《汉书》记载:“汉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五六万人。”司马迁写道:“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五年(前118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河西一部分移民来自山东,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与贫民同徙者还有一部分罪徒或戍卒家属及自愿移入者。
  汉朝“屯田”“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促进张掖农业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张掖郡有10个县,人口达88731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河西安定,张掖郡“家家丰足,仓库盈溢,流民归之者众”。
  唐朝,继续实行军屯、民屯,开发河西。自〔唐〕高祖武德以来,岁发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粮饷,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明朝,屯垦仍是一项重要政策。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命令“临洮、岷州、宁夏、洮州、西宁、甘州、庄浪、河州、肃州、山丹、永昌、凉州等卫屯田,岁谷种外,余粮以十分之二上仓,给守城军士”。洪武末,明朝廷命肃王朱瑛督甘州5卫军屯。
  清朝中前期,实行轻赋役、力屯垦,大兴水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甘州府人口增加到28万人。
  历史上,汉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经济占统治地位。青铜器、丝织、建筑、陶瓷、绘画等久负盛名,涌现出许多文化、科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人才,有浩若烟海的汉文典籍。近代,帝国主义入侵后,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张掖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和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汉族的传统观念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三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成为古代汉族伦理道德和立法的重要基础。共和国成立后,各种传统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逐步扬弃。
  汉族对宗教自古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道教是汉族的本土宗教,但真正信仰者甚少。此外还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族通用汉语言,属汉藏语系。现代汉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族婚姻通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以注重礼仪、尊老爱幼为美德。丧葬,农村实行土葬,城市逐步推行火葬。
  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不仅汉族本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与各兄弟民族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978年以后,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汉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裕固族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全国惟一在张掖的独有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裕固族9145人,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少部分散居在其他地方。裕固族原称“撒里畏兀儿”“尧乎儿”,1953年,在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经过充分协商,一致同意将“尧乎儿”的谐音“裕固”作为族称,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与稳固”之意,报经政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裕固族”。
  裕固族渊源于唐朝甘州回鹘。甘州回鹘政权破灭后,以汗室氏族夜落纥为首的大部分回鹘人西奔沙州(今敦煌),时称“沙州回鹘”。〔西夏〕占领沙、瓜、肃三州后,这部分人又迁徙到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一带对抗西夏,时称“黄头回鹘”。至元朝,蒙古大将速不台于公元1226年攻占沙州回鹘地区,历时两个世纪。期间,使这部分回鹘人与中亚回鹘人(即今维吾尔族)分离,逐渐向新的民族共同体发展。
  元朝,称这部分回鹘人为“撒里畏兀儿”,元朝一直派军队戍守撒里畏兀儿地区,一部分蒙古部落也迁徙到此地区。至元末,历时140多年,回人和蒙古人互相融合,成为今裕固族源流之一。
  明朝,仍称“撒里畏兀儿”,在关外设立半军事性质的卫,管理撒里畏兀儿地区。但不久,各卫之间互相攻杀,外受吐鲁番政权的攻击,关外各卫相继崩溃。16世纪初,撤里畏兀儿人大规模东迁,明王朝给予安置。将罕东卫、沙州卫和安定卫的一部分东迁撒里畏兀儿人安置于甘州南山,成为今肃南县东部裕固族;将赤金蒙古卫、曲先卫和安定卫的一部分东迁撒里畏兀儿人安置于肃州塞内,成为今肃南县西部裕固族。
  清朝,称今裕固族为“黄番”,分为7个部落,即大头目家(即“部落”)、杨哥家、八个家、五个家、罗尔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并封大头目为“七族黄番总管”,各家设正、副头目,给以守备、千总、把总等官职,七族正、副头目多演变为世袭制。清廷还将驻牧甘州南山一带的裕固族划归梨园营管辖,把驻牧在肃州一带的裕固族划归肃州镇总兵红崖营管辖。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于1915年换发大头目执照,裕固族地区分别划归酒泉、张掖、高台3县管辖。
  裕固族有自己的语言。裕固语分为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又称为“尧乎儿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至今仍保留古突厥、回鹘语词汇。使用西部裕固语的地区有肃南大河区的水关、韭菜沟乡;明花区的明海、莲花、前滩乡;皇城区的马营乡。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留较多蒙古语词汇和语音特点。使用的地区有肃南康乐区;皇城区的北滩、东滩乡;大河区的红湾墩、松木滩、老虎沟等。大河和皇城两区的一部分人还兼通东、西两种裕固语。因裕固族和汉族交错杂居,前山裕固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通用汉文。
  裕固族的宗教信仰。在回鹘时期,曾信仰萨满教。公元7世纪,摩尼教从波斯传入我国回鹘地区,又改信“摩尼教”,但也不排斥萨满教。9世纪,回鹘西迁河西后,信仰佛教。元朝,藏传佛教传入回鹘地区,开始信仰藏传佛教。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兴起和传播,逐渐成为裕固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此时共建10所寺院,除古佛寺建于明末外,其他9座都建于清朝。至解放前夕,裕固族地区有9所寺院,即古佛寺、景耀寺、康隆寺、转轮寺、红湾寺、长沟寺、水关寺、莲花寺、明海寺。加之民乐等县辖属的还有马蹄寺、西沟寺等。寺院大都依部落而建,有“什么寺院属什么家”之说。
  裕固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服饰上,男子穿高领左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毡帽或礼帽,穿长腰靴子。妇女也穿高领长袍,衣领和袖口刺绣花边,外套坎肩,穿长筒布靴子,束红、紫或绿色腰带,戴圆筒喇叭形的红缨帽,帽檐上有两道黑色边条。已婚妇女戴头面,将头发梳成3条辫子,1条挂背后,两条垂胸前,饰以珠宝、玛瑙、银、铜等。饮食上,和其他游牧民族大同小异,以奶、肉食品为主,米面次之。独具风味的食品有酥油炒面奶茶,每日必饮。居住上,过去多住帐篷,用6根或9根杆子支撑,外面用牛、羊毛织成的褐子遮盖,逐水草而居。丧葬上,主要有火葬、天葬和土葬。西部裕固族以火葬为主,东部裕固族以天葬为主,明花区前滩乡以土葬为主。共和国成立后,裕固族的风俗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1949年后,裕固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1954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县长和自治机关的组成人员,主要由裕固族公民担任,县人大代表中,裕固族代表占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全省人大代表中,都有裕固族代表。裕固族干部大批成长,已成为建设肃南的一支骨干力量。
  三、藏族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源于古代民族吐蕃,并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区内藏族,主要聚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马蹄区和大河区的水关乡、皇城区的泱翔乡及铧尖乡,一部分散居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藏族8810人,其中聚居肃南县有8393人,散居其他县417人。
  【祁丰区藏族】主要分布祁林、祁连、祁文、祁青乡,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2785人。据祁丰区祁林乡榆林坝下寺石碑记载,其祖先世居西康窝绒宗喀地区,元朝时奉命来此戍边。初来时,有士兵300余人,均持长矛,矛头上系黑牛毛缨,藏语称为“东纳”,亦称“东乐克”。守祁连山三山口,即卯来泉山口、金佛寺山口、甘黄坝山口,以后逐渐由兵变民,形成现在祁丰区藏族。清朝,卯来泉山口属嘉峪关游击管辖,又分为11个小部落,总头目姓乔,系用大布施获达赖喇嘛赐为世袭头目,光绪十八年废除,改为民选。金佛寺山口属金佛寺把总管辖,分6个部落,又称“六族家”,头目姓蒲,〔清〕乾隆时以贡海马得世袭头目之职,〔清〕光绪二十四年废除,改为民选。甘黄坝山口属清水守备管辖,分3个部落,头目姓佘,以军功得职,于光绪二十四年废除。〔民国〕初年,三山口归肃州镇守使管辖。保甲制度建立后,改设祁连直属保,隶属酒泉县政府管辖。共和国成立后,酒泉县设祁明区管辖三山口藏族和今肃南明花区裕固族。1954年,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
  【大河区水关乡藏族】原为唐古特二族,来自后藏。清朝以后,称为“黑番家”,居慈云寺附近,直属肃州镇总兵管辖。〔清〕康熙年间,因居住地与黄番相连而划归黄番头目管辖。〔清〕雍正二年,在行查事案内收服,属高台红崖营管辖。〔民国〕31年,由顾家堪布委派头目贡布谢什。1949年,由高台县五区(祁连区,新坝、元山子、红崖子等)管辖。1954年,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属大河区水关乡。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11人。
  【马蹄区藏族】分布西水、大都麻、大泉沟乡。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2343人。马蹄区藏族来源,一是留居吐蕃后裔,二是〔明〕〔清〕时从青海迁徙而来。《甘州府志》载,〔清〕代居住今马蹄区藏族称“唐乌忒黑番”“查该番目等祖上系康熙三十五年噶尔旦胁从添巴缘,噶尔旦剿灭,属番穷苦,久遭荼,毒。抚绥白道人塔弄,闻召即至,倾心归诚,于康熙三十七年,经川陕总督吴赫奏请,奉旨安插落业,至今共80余年。该番目等俱系承袭世职”。“唐乌忒黑番”分布情况是“甘州城守营管唐乌忒黑番一族,酋长副头目一名锁喃铁令。共男女大小466人,每年贡马2匹。查该番驻牧西流水河湾山场地方”;“洪水营管唐乌忒黑番一族,酋长总头目化密加,副头目官卜扎什。共男女大小565口,每年贡马8匹。查该番驻牧黄草沟地方”;“南古城营管唐乌忒黑番一族,酋长正头目阿干段住。共男女大小1272口,每年贡马12匹。查该番驻牧大都麻地方”。“唐乌忒黑番三族”,即今马蹄区藏族。〔民国〕时期,马蹄区藏族分为14个部落,亦称“东南十四族”。又分为东五族、西八族和白头目家(又称“板板大部落”)。东五族即葱西、错敏、火西、罗尔家和横错沟等5个部落,正头目根登扎什,副头目贡布泽尔登。西八族即大都麻、小都麻、昌灵、钟西、横尼、盼西、鄂急、嘉卜斯等8个部落,正头目策林扎什。此外,尚有白头目家,共14个部落。〔民国〕初期,重大事务由甘肃镇守使转咨蒙藏院办理。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东五族地区属民乐县管辖,设祁连直属乡。西八族和白头目家属张掖县管辖,设立协和乡。1954年,两乡合并设立马蹄藏族自治区,划归民乐县管辖。1957年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设马蹄区公署。原东五族属大泉沟乡,西八族中的大都麻、小都麻、昌灵、钟西,属今大都麻乡。原西八族中的横尼、盼西、鄂急、嘉卜斯,今属西水藏族乡。原白头目家的芭蕉湾和楼庄子今也属西水藏族乡。
  【皇城区泱翔、铧尖乡藏族】源于唐朝吐蕃。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北上东征,占据陇右、河西,吐蕃一部分人驻牧河西。9世纪中叶,吐蕃内争,势力衰弱,嗢末起义失败后,一部分人退居河西,与原驻牧河西的吐蕃人汇合。至宋朝,这部分吐蕃人退居武威迤南祁连山,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凉州六谷部”,亦称“华锐”,意即英雄的土地和部落。泱翔和铧尖藏族即“凉州六谷部”的一部分。今居住泱翔乡藏族,原分为强岔、加再、托巴、安州、下麻等5个部落,归永昌县管辖。今铧尖乡藏族,原分为朵述、沙麻两个部落,归武威县管辖。1956年,泱翔、铧尖两乡划归天祝藏族自治县,1959年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缅藏语族藏语支,依地区不同划分为卫藏、康、安多方言。张掖地区藏语言属于安多方言。但由于藏族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上仍有差异,如祁丰区藏语,在语音和词汇上仍保留康方言;铧尖藏语,属华锐小方言,泱翔藏语,属青海巴彦小方言。藏文创制于公元7世纪前期,是藏族学者图米三布札参照梵文体系一种字体创造的,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构成,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左向右书写,字体分为楷书体和草体,藏文称“有头字”和“无头字”。藏文创制后,曾先后进行过3次厘定工作,形成今藏区通用文字。
  境内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明〕〔清〕时修建十多座寺院,大都依部落而建。如祁丰区原20个部落,建有文殊寺、西沟寺、佘年寺、榆林坝下寺、钟楼寺等;马蹄“东南十四族”建有马蹄寺、西水转轮寺、西来寺等;泱翔和铧尖7个部落建有沙沟寺、善法寺等;大河区水关乡两个部落建有吉祥寺。这些寺院在1958年反封建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期间被毁。20世纪80年代,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又批准开放和修复马蹄寺、文殊寺、沙沟寺,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藏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特点。饮食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喜欢饮茶
  吃炒面。服饰男女均戴礼帽、狐皮帽和细皮帽,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右开襟长袍,内衣袖长襟短,系腰带、穿长靴,住帐篷,逐水草而牧。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也有赘婿。丧葬多为天葬和火葬。但张掖地区藏族地处内地,历史上与其他民族,特别是与汉族交错杂居,交往密切,互相影响,生活习俗有很大变化。藏族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为开发和建设张掖做出贡献。
  四、回族
  区内回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3040人,分布在6个县(市),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小聚居张掖城区南关、甘浚乡,山丹县城南关,民乐县城西门,高台县骆驼城乡(1986年从定西县香泉乡迁此),肃南县大河区喇嘛湾乡,康乐区青龙乡,皇城区东滩乡,其余散杂居于其他县(市)的乡(镇)。
  张掖回族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唐〕〔宋〕以来,沿丝绸之路来张掖经商的中亚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流寓不归,定居张掖;二是13世纪蒙古军三次西征,被东迁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被编为“探马赤军”规定“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其中很大部分驻牧河西。“屯聚牧养”以后:“随地入社”变为农民,就地定居,置产立业,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元朝,张掖为甘肃行省的省会,元朝选派回族人兀伯都剌、麦术丁、合散和哈珊为甘肃行省平章政事,统管甘肃。
  明朝,回族已形成为一个民族,至〔清〕同治以前,张掖仍是回族聚居区,人口不断发展。《平定甘陇纪略》称,“盖自乾隆以来,重熙累洽,关陇腹地不睹兵革者近百年,回民以生以息,户口之蕃亦臻极盛”。《左宗棠年谱》中称“甘肃回多于汉”。张掖回族聚居区的清真寺也多建于清朝。〔清〕康熙十年(1672年),张掖城西门内建清真寺;乾隆年间,山丹城南关建清真寺;〔清〕嘉庆年间,张掖城北街又建了清真寺。
  清朝,由于清王朝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激起回族人民发起抗〔清〕斗争,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清〕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回族米剌印(甘州副将)、丁国栋举行甘州起义,诱杀巡抚、总兵等官员,占领甘州,拥立〔明〕延长王朱识〓穿为王,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号召群众。起义军发展很快,“其种人多应之者”。据《甘州府志》载,起义后,米剌印率兵东进,“甘凉皆陷,渡河东而连陷兰、岷、临洮,遂围巩昌(今陇西)。号召土寇,众十万,关辅大震”。清朝廷派重兵镇压。米剌印率起义军在巩昌至靖远水泉子时战死,丁国栋西走肃州,立土伦泰为王,继续进行抗清斗争,坚持到顺治六年十一月,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由于力量悬殊,补给困难,肃州城为清军所破,丁国栋、土伦泰被杀,起义失败。〔清〕同治四年(1865年)肃州回民起义,甘州回民响应,起义军遍及河西。据《东华实录》载,甘州知府向清朝廷的奏文中称:“肃回勾结高台等处回民,围扑甘郡……肃百余里外,贼势猖狂,抚彝(临泽)回滋扰,甘州城内叛乱,永昌也有回氛,关内外文报不通。”清廷派陕甘总督左宗棠对肃州起义回民进行残酷镇压,大肆屠杀起义回民,起义失败。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对河西回族进行强制性的迁移,徙往兰州一带。从此,出现“自是甘、凉、安、肃无回族聚处”的局面。
  〔民国〕时期,回族又陆续迁入张掖,在张掖、山丹、民乐、高台等县出现小聚居区,建起清真寺。
  回族的语言,在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回族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分在回族中日渐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甘肃是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形成与传播的主要地区,而张掖回族是多从甘肃临夏和青海、宁夏等省区迁移而来,信仰的教派主要是依赫瓦尼派、格底目派,还有哲赫林耶派及虎夫耶各门宦。信教群众多围寺而居,进行宗教活动。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对回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很深。过去,回族小孩出生不久,就要请阿訇起经名;结婚时要请阿訇来证婚;死人要速葬,请阿訇主持殡埋,将死者冲洗后用白布包身,土葬,不用棺材;回民男子习惯戴白帽或黑帽,这原是教徒们做礼拜时戴的,妇女戴盖头,也和宗教规定有关;回民不饮酒,只吃牛、羊肉、鸡肉和鱼,牛羊鸡必须由阿訇宰杀;回民爱清净,同做礼拜时的“小净”和“大净”有关;回族一年过两个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也从宗教而来。
  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张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五、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白银蒙古族乡和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少数散居山丹、临泽、民乐县。1990年,有497人,其中肃南县316人,张掖市156人,山丹县18人,临泽县4人,民乐县3人。
  白银乡和平山湖乡的蒙古族,20世纪30年代初自戈壁阿尔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戈壁阿尔泰省)迁来,计400户,驻牧于马鬃山。1935年,戈壁阿尔泰来人,动员返回200户,其余200户留居此地。后为寻找更好的草原,来到东、西牛毛山和平山湖。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白银乡,划归张掖县十一区(康丰、康乐、白银)管辖。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划归肃南县管辖。1984年4月13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正式成立白银蒙古族乡。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共32户193人。1984年6月11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正式建立平山湖蒙古族乡。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族文字,早在13世纪,就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文字。14世纪蒙古学者对最初蒙文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张掖地区的蒙古族讲喀尔喀蒙古语。
  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特点。男女都穿开衩、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长筒皮靴。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牧民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为辅。牧区多住蒙古包。婚姻,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过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重彩礼;今变为男女自由选择配偶,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丧葬一般为“天葬”。蒙古族能歌善舞,善骑射,骑马、摔跤、射箭为群众所喜好。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元朝以后,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即黄教)。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影响很大。境内没有蒙古族寺院。
  〔民国〕前,区内蒙古族以牧为主,牲畜少,又落脚到干旱荒漠草原,自然条件恶
  劣,生活十分困难。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5年,白银蒙古族乡和平山湖蒙古族乡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38.9万元和534万元,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76元和1980元,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蒙古族干部不断成长,蒙古族乡的乡长都由蒙古族公民担任;乡政府人员,大部分是蒙古族干部。白银乡蒙古族已故巴宝曾担任肃南县政协副主席,海福成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山湖蒙古族乡已故罗忠贤曾任张掖市政协常委。
  六、土族
  土族是区内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1990年有428人。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356人,民乐、山丹、张掖、高台4县(市)72人。
  土族族源,因无系统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在各部土族中又相互歧异,目前尚无定论。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门源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各地土族有很多自称,青海互助、大通、甘肃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多自称“土昆”,其他地方自称“土户家”,附近的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地方旧志中也有各种推断性的说法。张掖土族主要来自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生活用语中,汉语借词较多;宗教用语中,藏语借词较多。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布袍,冬天套上大领白板皮衣,系腰带,戴围以织锦的毡帽;妇女上衣都是斜襟,两袖由五节不同颜色的宽布圈组成,有时外面套上黑背心,很讲究头饰,戴饰有织锦的毡帽。
  土族的婚姻,故有“戴天头”的陋习,今已废除,实行一夫一妻制。土族一般都实行火葬,葬后将现骨灰装在一尺多长的匣子里埋在茔地。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但民间仍保留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
  土族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民间文学全部是口头相传,其中大部分是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歌曲丰富优美,有土族花儿、“安昭”、宴席曲等。
  土族是一个勤劳淳朴的民族。居住肃南的土族主要经营畜牧业,居住农区各县的主要经营农业,他们和其他民族一起,为开发和建设张掖做出贡献。共和国成立后,土族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当家作主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土族代表;在自治机关组成人员中,有土族干部参加,他们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维护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七、其他民族
  除上述6个民族外,居住在张掖境内百人以下的少数民族还有维吾尔、东乡、壮、土家、苗、彝、朝鲜、布依、撒拉、瑶、保安、高山、侗、仡佬、白、锡伯、傈僳、达斡尔、畲等19个。1995年,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244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95%。与第三次人口普查对比,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06个百分点,人口增加3154人,增长16.35%。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县少数民族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2.55%。全区6县(市)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是张掖市,有21个少数民族。
  百人以下少数民族成分和人口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1.1982年以来区内接收两批中部干旱地区集体迁移的少数民族,其中回族275人,占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区回族增加人口的48.16%。2.改革开放促进了外地人口的流入,来张掖落户从事经济活动,其中包括少数民族;3.随着工作调动来到张掖;4.婚配嫁居张掖。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