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档案事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档案事业管理
分类号: G279.27
页数: 11
页码: 1875-18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档案事业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机构、人员、业务、经费、专业教育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档案

内容

一、机构·人员
  (一)机构 张掖历史上的档案机构有三种类型,一为保存一个机关(单位)档案的处所,谓之“档案室”,属非正式机构;二为集中统一保管地(专)、县(市)所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基地,谓之“档案馆”,为国家事业单位;三为全面管理全区、全县(市)档案事业的部门,谓之“档案处、局”,为国家行政机关。
  〔明〕〔清〕时期,都司、州府置所专管文卷簿册。〔民国〕期间,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政府各自设立管卷(档案)室;县属机关、团体等单位仅配置档案专柜。
  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类型的档案管理机构逐步建立与健全。但随着社会事业的变化,档案机构也在不断地变化。1949~1955年,专、县机关档案少,在办公室各配1~2个木柜保存。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发布后,地委、专署,各县党委、人民政府分别设立机关档案室,由秘书处(室)管理。档案督导业务也是自上而下地由党委、政府两个系统分别实施。1958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文档科组织参观全国率先成立的第一个专、县级档案馆——河南省襄城县档案馆后,张掖专区及所属各市县于7~12月,分别将地委、专署机关和“两委”(县委、县人委)机关档案室的档案、设备和人员集中起来首次建立专、县档案馆,履行“保管档案、督导业务、培训人员、兼做机关档案室”的“四合一”职能。从建馆到1961年底,专、县两级馆的机构性质仍为统一保管现行党政机关档案、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文书档案的处所,属非正式机构,为党委秘书部门的附属单位,由地、县委秘书处(室)管理。1962年上半年,地、县党委根据省委办公厅、省人委办公厅《关于恢复建立省、专、县档案机构的通知》,各县档案馆先后恢复,专区于1963年5月成立档案管理处,列为“党政双重领导,由党委管理”的正式机构。处、馆仍履行“四合一”职能。
  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革”中,区内档案机构亦处于不正常状态。除民乐县档案馆机构保留、人员稳定、工作正常外,专区档案管理处和张掖、山丹、临泽、高台、肃南县档案馆在1966~1968年初,基本瘫痪。1968年2~4月,专、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至1974年3月,专、县档案馆陆续恢复。1973年7月,地区革委会办公室增设“档案管理组”;1974年元月,在档案管理组的基础上成立“张掖地区档案馆”;民乐县于1972年2月在县革委会办公室增设“文档组”,履行管理全县文秘、档案行政督导职能,与档案馆并存。
  1979年11月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后,地委、行署设立“张掖地区档案局”,与档案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为地委、行署直属局,县级建制,列地委编制序列。1980年1~3月,肃南、张掖、山丹、高台、民乐、临泽县档案局成立,体制沿行“党政双重领导,列党委序列”。1981年11月,地区编委批准地区档案局设政秘、业务指导、档案管理3科。1983年12月,全区机构改革中,地区档案局降为科级,各县相继撤局留馆,张掖等5县称为“××县档案馆”,科(股)级建制;肃南谓之“中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委办公室档案馆”,股级建制。1984年2~12月,各县(市)档案局恢复,与馆合一,体制从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通知》下达后,地、县(市)档案局(馆)的领导体制由原“党委、政府双重领导,党委管理”,调整为双重领导,政府管理。1986年3月,地区档案局恢复为县级建制,内设秘书、业务指导、档案管理3科。
  中共党组织的设置,1979年10月地区档案馆首次成立党支部,至1995年历任5届。各县(市)档案局(馆)一直未建立党组织,其关系由县(市)委办公室或政府办公室统一管理。
  (二)人员〔民国〕时期的30年代,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政府管卷(档案)室各配1名专职管卷(档案)员,素质要求是:语文程度要高,毛笔字写得要好。县政府田粮处、司法处和区公署等档案较多的单位,各配1名兼职管卷(档案)员。
  共和国成立后,1949~1954年,专、县党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区、乡各有12名兼职文档员。民乐县人民政府在1949年9月解放时全盘接管国民党县政府档案、柜架和档案员廖章清;廖连续担任县人民政府秘书室档案员至1955年调离。1955年至1958年成立档案馆以前,地委、专署和各县委、县人委机关档案室各配1名专职档案员。1958年下半年,专、县档案馆建立后,各有2名专职档案员(皆为合并的地委与专署,县委与县人委机关档案室的人员);专、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区乡(公社)各有1名兼职文档员。1958~1962年,专、县档案馆本身均无正式编制,档案员皆列入秘书处(室)编制。1963年,甘肃省编制委员会、甘肃省档案管理局《关于专、州、市、县档案机构人员编制的通知》下发后,档案机构与人员编制开始正式列入国家机构编制序列。此后,专、县档案处、馆陆续配备专职人员,至1966年,专、县档案处、馆实有22人,其中:专区档案处(馆)5人,张掖、民乐、山丹、高台、临泽县馆各3人,肃南县馆2人。专、县机关档案室,除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水电局、农科所配1~2名专职档案员外,其他单位皆为兼职。1966年6月“文革”开始至1968年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前,专区档案处和山丹、临泽、高台、肃南县档案馆瘫痪,各留1人守馆,其他人调离;张掖县档案馆保留2人;民乐县档案馆稳定原3人,还增调1人。全区此期专职档案干部仅剩11人(含民乐4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地、县档案馆陆续恢复和档案局的新建,人员不断增加。到1980年底,地、县7个馆(局)配备专干31人,其中:地区馆(局)10人,各县馆(局)21人(张掖5人,民乐4人,山丹、临泽、高台、肃南各3人)。1984年,地区编委下达地区档案局(馆)编制14人,其中:行政4人,事业10人,至1986年,按编制全部配齐。地区编制解决后,又为各县(市)争取增加编制。1986年,地区编委、地区档案局联合发出《关于各县(市)档案馆事业编制的通知》,根据各馆馆藏量和业务工作量定编,6县(市)馆共编44人,其中:张掖市、民乐县馆各编9人,山丹、临泽、高台县馆各编7人,肃南县馆编5人;县(市)档案局根据各自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范围和工作量,编制行政人员4~5人,即:张掖市5人,民乐、山丹、临泽、高台、肃南县各4人。至1988年底,地区档案局(馆)实有16人,各县(市)局(馆)36人,计52人。1995年底,地区局(馆)18人,各县(市)局、馆44人,计62人。
  地、县(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简称“机关”)档案人员也在不断增加。70年代以前,地、县(市)、公社、大队四级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1166名(专职52人,兼职1114人),到1995年增加到986人(专职94人,兼职882人)。各级各类档案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兼职;1人兼数职,多以文书处理为主,档案管理为辅,许多人还兼统计、保密、信访、信息等。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法》颁布实施和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关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一是专职人员增加,增加的部门主要是:经济金融、厂矿企业、公检法司、科学研究、文教卫生等行业。二是兼职人员中,以档案管理为主,辅以兼做其他业务。三是专业稳定,专职工作者居多,不少人从一而终。以1995年为例,地、县(市)53名机关专职人员中,从事20年以上直到退休的档案工作者7名;从事10年以上不到20年的有18名;从事5年左右、要求晋升职称、欲长期做档案工作的有28名,尤以大中专学历和女性居多。
  二、业务·经费
  (一)业务 档案业务的行政管理一直履行“指导、监督与检查”职能。地、县(市)档案行政部门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章、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等方式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区内档案行政管理,在不同时期由不同机关承担。1958年以前,由党委、政府两个系统分别管理,即地委秘书处——县委秘书室——区乡党委及各同级机关党组织;专署办公室——县人委(政府)办公室——区乡公所(政府)及各同级行政(事业)机关。1958年专、县档案馆成立后,由档案馆承担。“文革”时期由革委会办公室负责。地、县(市)档案局成立以来,分层负责地统一管理全区、全县(市)档案业务。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中,区内档案行政管理主要开展如下八项活动:
  1.档工作初创阶段 1949年9月17~24日,民乐等5县相继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集中保存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参议会和三青团机关、单位残缺不全的遗留档案和资料。旧政权档案、资料,除民乐县的党、政、司法、田粮等档案保存基本完好外,其他县的档案、资料在解放前夕均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残留数量很少。民乐档案保存比较完好的原因是,1949年9月17日,国民党民乐县县长张汝伟率领在职人员将所保管的文件、档案、资料及财产全部移交新政权。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给张汝伟签发了保护档案有功的手谕:“原国民党民乐县长张汝伟于该县解放后率领全部人员各安职守,保护全部国家财产及文件档案,未受损失,维持地方秩序安宁,有功于人民。除准备向人民政府办理移交外,该员在本兵团政治部领导下,有继续执行其县长职务的任务,遵奉中国共产党既定政策和人民解放军颁发之约法八章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各项政策法令为要。此谕。”1950~1955年,各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秘书室召开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和文档会议,调查了解旧政权档案的接管完整程度;部署建立机关档案工作,号召对现行承办完毕的文件材料进行立卷保存;要求县委、县政府设置档案室,集中保管旧政权档案和新政权现行档案。至1955年底,区内建立机关档案室12个,即地委、专署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县委、县人委各1个。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发布后,中共张掖地委秘书处于11月23~25日首次召开了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决定》,要求专、县、区、乡四级机关单位全面建立档案工作,档案多的机关设立档案室,档案少的单位设置档案专柜,集中统一管理档案。
  2.档工作“大跃进” 1958年,全区实施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工农业生产等各项事业“大跃进”中,档案工作也开展大跃进。各市、县普遍制订档案工作跃进计划,山丹、民乐等县成立“文档跃进委员会”,召开广播会、电话会、现场会,号召“全党办档案、各级办档案、人人办档案”。下半年,专、县在党政“两委”机关档案室的基础上,各自成立档案馆;公社以上党政机关全部成立档案室,年底实现“档案馆、室化”。九月上旬,专区将参加省人委办公厅档案干部培训班的20名学员,按武威、张掖、酒泉3片(时为大专区)统一组成3个“整档跃进小组”,巡回整理各县积存零散文件,使1949~1957年专、县党政机关的现行文件按“一竿子插到底”(即将从中央到地方一个问题的文件组为1卷)的要求,全部整理入馆。各县馆派人到被公社取代的区公署和直属乡,就地组织人力将1949~1958年上半年废区时的零散文件和不规范案卷全部整理编目接收进馆,同时征集部分历史资料。在贯彻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多快好省地开展对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为纲,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来为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和生产服务,为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服务,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服务,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方针中,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大收大编大用”档案资料,使散存在社会上〔民国〕时期的一些史志文献资料、土地房产契约和1936~1937年红西路军在张掖遗留下的革命史料被征集进馆。中共民乐县委副书记、县长(兼文档跃进委员会主任)王东坡亲自协调和动员县上30多个单位和一些旧留人员将5000多册图书资料交给档案馆保存。民乐等县“两委”办公室把编写资料作为“政治任务”下达县属各单位和农村基层。党政机关汇编《党代会文集》《人代会文集》《团代会文集》;农业部门编辑《小麦丰产经验》《施肥经验》《新式农具介绍》;水利系统编辑《河流分布资料》《卵石衬砌经验》《灌溉管理》;农村基层则编有《大办食堂经验》《怎样消灭“四害”》《农谚》等等。在“万物档案化”口号的感召下,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建立起《学生档案》《社员档案》《四类分子档案》《牲畜档案》《农具档案》《土地档案》《丰产田档案》等。广泛利用档案,也普遍成为各行各业的风气,把一切查根寻底,追昔抚今、引经据典、办事查文等皆被视为“查档用档”。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档案战线虽提了一些不科学的口号、做了一些超越专业范围的事情,但也大大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3.实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 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下发后,专、县党、政机关统一开会、发文,改变以前全区、全县档案由党、政分别管理,档案工作分别开展,规章制度分别制定,业务督导分别进行,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分别组织为党、政档案统一保管,档案工作统一实施和党政统一领导、党委主管的体制。在文书立卷中贯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才好整理”的指示,使档案分类渐趋合理。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后,专、县档案机构统一设置,干部统一配备,经费统一使用,业务统一开展,更有利于发展档案事业。“统一管理”的通知促进了档案工作,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绩。全区社、队档案全部建立;山丹矿务局等企业技术档案试点经验全面推行;专、市、县全面完成积存文件的清理任务;撤销机关和区乡档案全部整理接收进馆;规章制度健全,专区档案馆制定《机关档案室工作通则》《档案资料借阅制度》,山丹矿务局制定《文书、技术档案和资料工作办法》,山丹县档案馆制定《山丹县档案馆工作简则》《山丹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山丹县县级机关档案材料保管期限一览表》等7种制度。编研工作逐步展开,专区档案馆主动提供档案资料,紧密配合《河西志》的编纂;山丹县档案馆编出《山丹县1949~1959年大事记》《山丹县档案馆指南》等8种参考资料,还接管承编山丹县新县志。由于工作先进,山丹县档案馆和专署公安处被评选出席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受到国家档案局表彰。
  4.建立社教档案 1963~1965年上半年,全区和全省相继在张掖等5个农业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专、县档案馆全力以赴为专区社教总团、各县社教工作团和公社社教工作队直接编纂参考资料和协助建立社教档案。专、县6馆编写资料17种、约200多万字。民乐县档案馆主要编写印发《各公社阶级成分划订情况一览》《民乐县1949~1964年行政区划变动情况一览》《民乐县土改复查前后各阶层户数、人口、土地统计表》《全县被剥夺政治权利人员花名册》等约100多万字的资料。这些资料印发社教工作队利用后,获得良好效果。依据资料核实865户地主、735户富农、216户小土地出租(经营)的阶级成分和751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1965年7月,社教总团给专区档案馆移交文书档案627卷,各县社教团给县档案馆移交文书档案2317卷,阶级成分档案1013卷,四类分子档案17467卷。
  5.开展社队档案工作 70年代初,民乐县档案馆在顺化公社和洪水公社乐民大队建立社队档案试点,尔后全面推行。到1972年,全县11个公社和公社驻地11个大队的历年档案全部整理,组卷9773卷。由于民乐社队建档促进了22个县直机关档案工作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地委秘书处与地区革委会办公室于1972年元月、1974年2月,两次在民乐召开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大打档案工作翻身仗”“奋斗三年,改变社队档案面貌”的奋斗目标。1976年底,全区88个公社、730个大队的文书档案全部建立起来,组43121卷,省档案管理局在全省范围普查社队档案工作后,于1977年元月在张掖召开全省社队档案工作会议。此后,社队档案建设纳入正轨,持续发展。1983年下半年,农村行政建制由公社改为乡之后,原公社档案由县档案局指导整理,陆续接收进馆。
  6.档案工作恢复整顿 1978~1981年,在全区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广泛开展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经过4年努力,地、县档案馆恢复,档案局成立;地直88个机关设档案室48个,县直442个单位设室160个,88个公社设室45个,不足以设室的机关单位和公社,皆置专柜。地、县档案局、馆专职36人;地直机关专职29人,兼职95人;县直机关专职30人,兼职563人;社队皆有兼职管档人员。地、县7馆调整、维修和新建库房1126m2(地区馆251m2),铁木柜架509套(地区馆146套)。地直机关历年积存文书材料全部整理归档;县直93%的机关积存文件整理结束。社队档案全部建立。7馆鉴定档案16140卷。新增入馆一批档案。规章制度健全。地直33个科技档案单位,已建30个;县直97个,已建92个。参考资料与检索工具适应工作需要。利用效果显著。采用多种方式培训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新的提高。恢复整顿成就被省上列为前茅。1982年5月,全省恢复整顿总结表彰会上,地区档案局等12个先进单位和6名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7.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1978年以后,全区档案系统全面贯彻“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档案工作方针,地、县(市)档案局的业务指导重点转向进一步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专门档案,推进档案法制建设,开发档案资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农业、水电、林业、畜牧、气象、基建、企业、医疗等八大行业科技档案纳入规范化管理,到1991年,建档总数达18万多卷(册、袋);会计、审计、统计、税务、工商、人口、地名、人事、户籍、书刊、新闻、声像、谱牒、印章等专门档案按专业要求分门别类地整理归档。多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宣传《档案法》,普及档案法规知识,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查处违犯档案法规的案件,逐步把档案事业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开辟档案利用新途径,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改革开放、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1年3月,地区档案局等10个先进集体和5名先进个人获得省档案局、省人事局表彰。
  8.晋级创优 1990~1995年,地、县(市)档案局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机关档案管理、企业档案管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和综合档案馆、局晋等升级及企业创“三优”(优质管理、优质设施、优质服务)活动。地、县(市)行政、事业单位应升级422个,已升级390个,占总数的92.4%,其中:地直升级50个,占100%;县直升级340个,占应升级372个的91.4%。在升级总数中,省一级143个,省二级179个,省三级18个。区内有科技事业单位48个,到1995年全部晋等升级,其中:省一级25个,省二级19个,省三级4个。全区工业企业95个,已升级、创三优55个,占总数57.9%,其中:地直工业企业25个,已升级、创优15个,占60%;各县(市)工业企业70个,升级、创优40个,占57.1%。地、县(市)7个综合档案馆相继升为省一级;地区档案局晋为省一级。1995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张掖的7个先进集体和3名先进个人受到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的表彰;地区档案局被国家档案局、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
  (二)经费 1958~1980年,地区档案馆(处、组)经费由地委秘书处、专署(革委、行署)办公室代管;1981~1995年,由地区档案局自管。1982年前,各县(市)档案馆(局)经费由县(市)委办公室代管,1983年以后,山丹、肃南、临泽、民乐、高台、张掖自管。
  地、县(市)档案馆(局)经费一直由地方财政拨付。1963年4月前,在“科学技术款”项中列支;是年5月开始,由专、县财政局新设的“档案馆经费”专项列支;1978年,改由行政支出款“行政业务费”项列支;1982年起,改列“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的“科学事业费”款内,设“档案馆经费”科目。1985年底以后,档案事业费从“科学事业费”中析出,隶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类,下设“档案馆经费”“科学研究费”“档案教育费”“其他档案事业费”4项。
  三、专业教育
  (一)大专教育 1960~1964年,山丹县选送1名在职干部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学习,修业4年,本科毕业后派山丹县档案馆工作。1984~1990年,地、县(市)档案局和有关机关前后有5名档案人员考入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省委党校学习,修业2年,专科毕业。1985~1988年,地区档案局直接承办“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档案专业教学班”,录取31名学员,学制3年,专科毕业。
  (二)岗位培训 1956~1995年,多次选送档案干部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班学习。1956年,地、县委秘书处(室)档案员参加省委办公厅档案干部培训班。1958年8月,专署、各县人委办公室6名档案干部参加省人委办公厅档案干部培训班。1963年5月,专、县档案馆7名档案人员参加省档案管理局在省委党校举办的第四期档案干部文书和科技档案业务训练班。1964年10月,专区档案处组织专、县7名处、馆长参加省行政干校第五期档案干部训练班。80年代以来,各级各类档案人员有250余人参加省档案局举办的8期文书、科技、专门档案和岗位资格培训班、学习班。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1969年9月、1978年5月、1984年4月、1989年6月、1990年7月曾5次组织地(专)、县(市)档案局(馆)和机关350多人(次)前往北京、天津、兰州、西安、四川、广东、深圳、河北等省、市参观学习。
  (三)短期培训 主要培训形式有:一周以上的综合培训;二三天的单项培训;结合清档的现场培训;会议期间的以会代训;通过评比检查的观摩学习等。培训规格有地(专)区办班;县(市)办班;专业系统办班;机关单位自办。1956~1995年,举办正规训练(学习)班5期,参加360多人;小型学习班202期,9049人(次),其中:地区办文档轮训班22期,1381人(次);科档学习班1期,75人;会计档案学习班1期,76人。各县办文档轮训班82期,2996人(次);综合档案学习班76期,3132人(次);科技档案学习班3期,179人;会计档案学习班8期,1102人(次);其他专门档案学习班8期110人(次)。
  四、职称评聘
  (一)评审组织 1981年10月,地区档案局成立“全区档案专业干部晋升业务职称小组”,5人组成。1987年6月,鉴于职称改革和人事变动,地区档案局成立“张掖地区档案专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5名成员。1987年8月,成立“张掖地区档案专业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7名成员。各县(市)档案局各自建立考评小组。1995年7月,重新建立初评会,15人组成。
  (二)职务评审 1982~1995年,区内档案系列上报省档案专业高、中级职务评委会审批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7人;地区档案专业初级职务评委会审批助理馆员38人,管理员38人。获得任职资格的94名高、中、初级职务的人员,分别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根据地区职改办下达限额,履行聘任手续,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定岗、定职、定责”,实现“有责、有权、有利”,调动档案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五、档案宣传
  (一)举办展览 1959年4月,专区档案馆举办编研成果展览,展出内容主要来自专区机关档案室和各县档案馆编纂的参考资料和查找工具。通过展览评比,推荐山丹县档案馆和专署公安处的“两编”成果送省上展览。在全省展览会上,山丹的“两编”成果获得一致好评,5月份被选送到北京西郊半壁店的“全国档案资料展览馆”。1987年12月10日至1988年2月2日,地区档案局、档案学会和各县(市)档案局为配合宣传《档案法》、联合举办全区档案展览,分别在张掖城区和各县(市)巡回展出,历时52天,共展6场,观众达1万多人(次),有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学生。展品分图版、照片和档案资料3部分。内容有党中央、国务院及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关于档案工作的规定、指示;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地、县(市)领导关心支持档案事业;1978年以来张掖档案事业发展成就;档案资料利用效益;档案资料编研成果;档案管理与保护;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各有关方面形成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档案样品;各种史志、地方报刊及家谱族谍;地、县(市)馆藏简介等10个专题,近400件展品。此后,地区和张掖市、高台、临泽等县档案局还以宣传车和流动展览的方式在城区和郊区作宣传,扩大档案事业的社会影响。
  (二)新闻报道 省、地、县(市)档案部门的兼职通讯工作者对张掖各个时期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如实向县级以上报刊、广播、电视部门报道。1978~1995年,被县以上广播、电视台(站)采用新闻稿150多件(次),其中,省广播电视台播放9件(次);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通讯稿146篇,其中省级报刊发表96篇,国家级报刊发表15篇。较有影响的有1982年7月1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省档案局母良忠写的通讯《档案战线的实干家——张志纯》;国家档案局1991年第四期《档案工作》发表的通讯《一位重视档案工作的好领导——赵克俭》;1995年第二期《中国档案》的《祁连山中的爱档人——周定国》;省档案局1994年第五期《张掖地区经济档案效益显著》。80~90年代以来,地、县(市)档案部门召开的大型会议、晋等升级、创优评审、领导视察等活动都在电视台播放,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地区档案局于1984年始办《档案信息》,每年10期左右,至1995年编发94期,上报省档案局和地委、行署有关领导及部门,致发各地、州、市档案部门,下发地直机关档案室和各县(市)档案局。主旨是交流情况,介绍经验,启迪思想,促进工作。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