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0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
页数: 37
页码: 1187-1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交通运输的情况。其中包括管理机构、道路运输、驿运、公路、桥梁、公路养护、路政管理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交通运输

内容

自古以来,张掖地区一直处于河西走廊交通中枢地位,道路纵横,四通八达。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居于昭武城(址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的月氏人即开通玉石之路,贩运昆仑山玉石(经扁都口)前往秦国的陇西(址今临洮)交易。这时西域康国人的商队常来昭武城贸易,将月氏人贩自中国的丝绸西运中东,远至非洲。康国商队开通北通匈奴的商道,将玉石运至代国(址今山西北部),转输齐、鲁(址今山东境内)、燕、赵(址今河北省)、晋(址今山西省)等国。
  〔汉〕初,匈奴据有河西,昭武城南出大斗拔谷(今扁都口)经青海前往陇西(今临洮)的商道,称为“狄道”,并在今临洮置“狄道邑”。汉武帝取得河西后,列四郡,置两关,“丝绸之路”畅通。由金城(今兰州)来张掖和由狄道(今临洮)来张掖的商道在张掖会合,向西直通西域。由张掖北出合黎山峡口通往匈奴龙庭的居延古道又称“甘漠古道”(居延以北称“漠北古道”),它在〔北魏〕时称“柔然道”,〔北周〕时称“突厥道”,唐朝称“回鹘道”。《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北渡张掖河,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堧,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牙帐。”即指此道。元朝时经亦集乃路直通岭北行省和林城的驿道,甘州直通元大都(北京)的纳邻驿道,亦走此道。
  明、清朝以来是骆驼走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商道,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东起洛阳经张掖的丝绸之路大道,汉、唐朝以来既是商道,也是驿道。今山丹硖口、民乐扁都口、高台天城正义峡、张掖人祖口、临泽羊台口都是古代张掖各古道的重要关隘。高台骆驼城、天城,民乐永固城、南古城,山丹硖口城、东乐城,张掖东古城、西城驿,都是“丝绸之路”各古道的重要城堡。〔元〕〔明〕〔清〕时期由于军事需要,驿道得到发展。〔民国〕时期甘新公路及张青公路修通,但由于汽车运输能力有限,仍沿用驿道畜力运输。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铁路交通,建成城乡公路网络,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基本代替畜力运输,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27年(1938年)9月,国民政府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张掖成立“汽车站”。〔民国〕34年,在酒泉设“甘新公路养护处”,下设武威、张掖、酒泉、安西4个工务段,张掖工务段下设山丹、高台两个分段。
  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张掖工务段。1955年,甘肃省交通厅在张掖设立“公路段”,辖管武威、永昌、酒泉、玉门、安西5个分段和敦(煌)阿(克塞)养护队、酒泉监理所、河西堡管理站等12个直属工区。时有管理干部59人,技术干部38人,养路工人888人,管养公路2224公里。1956年,甘新、张(掖)青(俄博岭)公路沿线的高台、临泽、民乐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交通科”。1958年7月12日,撤销张掖公路段,成立“张掖专署交通运输管理局”,下设路政、计财、技术、营调、人事、保卫、群运7个科室和1个直属工程队。1959年9月,成立“张掖专署交通运输管理局公路养护工程大队”,下设人事、秘书、道路、计财4个股。1961年,撤销“张掖交通运输管理局”,成立“甘肃省张掖公路总段”,隶属省交通厅。其后,总段相继成立张掖、山丹、高台3个公路段。1969年,全省公路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于2月18日将张掖公路总段下放到张掖专区管理。1978年,张掖公路总段划归省交通厅直接领导,实行人、财、物“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962年,县、乡公路正式纳入管理。1963年,张掖专署召开全区交通工作会议和地方道路专业会议,提出全区地方道路建养要贯彻“切实整顿、加强养护、积极恢复、逐步改善”的方针,要求增加通车里程,提高路面平整度,以群众养护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尽快改善地方道路面貌。1964年1月4日,成立“张掖专署工业交通局”;1月17日,民乐县成立交通局;此后,其他各县成立“交通局”或“交通科”,把地方道路纳入计划管理。1968年,各县交通管理机构撤销。1970年,张掖地、县成立“交通邮政局”,地方道路由交通邮政局管理。1973年,“张掖地区交通邮政局”撤销,恢复“工业交通局”。1980年,撤销“工交局”,在张掖地区经委设立“交通科”,管理全区县乡公路。1982年,各县成立县乡公路管理站。1985年6月25日,成立“张掖地区行署交通处”,主管地方道路建养和运输行业管理。到1995年,除民乐县外,其他5县(市)成立交通局。地区行署交通处设有公路科、运输管理科、财务科、办公室、路政办公室、年鉴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和拖拉机养路费征稽所,在岗职工4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人。交通处下设“张掖地区公路工程公司”和“张掖汽车东站”两个事业单位。
  第二节 道路运输
  张掖是古代南北交通“龙城古道”与东西交通“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道路运输发达,历史上霍去病、张骞、班超、隋炀帝、唐玄奘、左宗棠等人的军事、外交、宗教等活动及所需物资的运输都经过张掖境内。运输力主要是人力、畜力、木车。
  一、人力运输
  【肩挑】早在古代就使用扁担肩挑,从事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运输。肩挑重量因人而异,一般在40~60公斤之间。
  【人力车】有架子车、三轮车、推车子。前两种逐步发展为畜力车;后一种由木轮发展为橡胶充气车轮,推动省力轻便,装载由木轮时的50~100公斤增至150~200公斤,这种车现在农村还少量使用。
  【轿子】古代多用于短途乘坐。因乘坐者身份不同而规格装饰不同,分简易和豪华两种,简易轿子由2人抬,一般为富商或豪绅乘坐;豪华轿子由4人或8人抬,4人抬者为县官所乘,8人抬者为太守、刺史以上的官吏所乘。到〔民国〕末期已很少见。
  二、畜力驮运
  运输畜力有马、牛、驴、骡、驼5种,其中马、骡驮、牵引、骑乘兼用,牛牵挽或驮运,驴、驼以驮为主,乘、挽兼用,据〔清〕《甘肃通志》所记,五种运力都由西域引进。
  (一)骆驼运输 河西有民谚“汉马唐骆驼”,说明骆驼运输在唐朝已很发达。每峰骆驼可驮载100~200公斤物资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日行30公里,连续行走30天左右,使役时间15~20年,寿命30年,惯结队而行,一般10峰为1链,80峰为1班,串成长列。故而有“沙漠之舟”美称。清朝到〔民国〕时期,骆驼运输向东北远至雅布赖盐池、包头、张家口一带;向东经武威过黄河至兰州、天水及陕西的宝鸡、西安、汉中等地;向南过扁都口越鄂博岭到青海的祁连、门源、西宁;向西经酒泉、玉门过星星峡到新疆的哈密等地。
  张掖的骆驼主要分布在张掖、临泽、高台、山丹4县和少数民族牧区。除从事长、短途驼运的农民、牧民外,主要集中在城镇附近的商号货栈。1947年,张掖县城的“兴盛堂”“福盛堂”“乾盛昌”等从事骆驼运输的商户就有126家,有骆驼3445峰。1951年,为发挥骆驼运输的作用,引导骆驼主走互助合作道路,在自愿原则下,成立“张掖驼运联合会”。1952年1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入藏,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万峰骆驼队”护送,仅张掖县就挑选最健壮的骆驼300峰编入“万峰骆驼队”,为支援西藏建设,统一祖国做出贡献。195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甘肃西部阿尔金山一带剿匪,张掖驼运联合会组织35名驼工、200峰骆驼,按时把物资运到指定地点。1955年全区有146个驼运个体户,有骆驼1753峰,从业者191人,编为19个小队,专事驼运。1956年10月1日,“张掖县骆驼运输合作社”成立,经申请参加的有114户、119人,骆驼1775峰。1956年后,驼运向骆驼牵引车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驼运被汽车、拖拉机等现代交通工具代替。
  (二)牦牛运输 牦牛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草原,强壮力大,耐寒善走,每头可驮重70公斤左右,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力,有“高原之舟”美称。区内牦牛绝大多数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区少数民族人民历来靠牦牛运输生活必需品和游牧转场物资。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时,有牦牛1.1万头,1957年发展到2万头。《甘肃公路交通史》记载,河西走廊牦牛运输在〔西汉〕〔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使用。现代牦牛一般在高寒沿山地区牧养,多为肉、乳用。
  (三)驴、骡、马运输 《汉书·西域传》记载:“敦煌、酒泉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说明驴、骡、马早已是河西的一种运输力。隋、唐朝时期,牲畜驮物更为普遍,《隋书·食货志》记载:“隋炀帝西巡经大斗拔谷时,马、驴冻死十之八九。”《资治通鉴》注:“以驴马负物以驮,〔唐〕递驮每驮一百斤。”《甘肃通志》说元、明、清朝时期,运输主要以马、牛、驼为主。
  《张掖公路交通史》记载,1953年底,全区的大牲畜有24.46万多头,其中役畜15.82万多头,役畜中从事营运的骆驼4740峰,骡马3400多匹,牛、毛驴1.8万多头。到1956年10月,“张掖胶车运输合作社”成立,胶车主要用骡马牵引,时有骡、马1980匹(头)。
  三、畜力车运输
  据《居延汉简》所记和〔魏〕〔晋〕壁画,早在汉、晋朝时期,区内车的种类就有轒辒车、方相车、兰车、轺车、骖车、牛车、犊车、露车、通幔车、軿车等。1953年时全区有各种畜力大车7000多辆,承担区内运量的80%以上。
  【轒辒车】是匈奴在河西采用祁连山“石木树”所制的一种用于攻城的兵车。上蒙牛皮,可容10人,往来运填堑,木石所不能伤。
  【方相车】车横前广后短。敦煌莫高窟290窟顶部佛传故事,即68、69画面的右侧,有一辆行进的丧车,即为方箱(方厢)车。
  【兰车】是一种车舆没有皮革或缯帛裹盖,木栏露在外的车子,在丧葬时使用。
  【轺车】为一马驾辕的轻便小车,一般为军队、地方官吏或商贾所乘用。《晋书·舆服志》载:“一马曰‘轺车’,二马日‘轺传’。”武威雷台墓出土的汉轺车是一马牵引,车身高1米,长80厘米,车排高40厘米,车排中心装阳伞。《居延汉简》记载张掖“轺车一乘、直万”。说明〔东汉〕时期轺车已广泛使用,并可在市场买卖。这种车在明、清朝时改进为车厢装木架布棚,称为“轿车”。其结构严谨、美观,〔民国〕末期还有,到60年代消失。
  【骖车】一车驾三马谓之骖,骖车形同轺车。
  【牛车】即大轱辘车,车轮高大,载运物资便利,在泥泽地不易沉陷,是被广泛使用的农业用车。
  【犊车】车后可以开闭,供人上下,前有帷幕做屏。
  【露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露车者,上无巾盖,四旁无帷裳,盖民家以载物者耳。”
  【通幔车】《晋书·舆服志》:“通幔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但举其幔通覆车上也,诸王三公并乘之。”
  【軿车】古代妇女所乘,车有帷幕,驾三马,但也有架牛而行者。
  【木轮大车】车轮直径1.6米,车身高1.1米,车长2.5米,载重300公斤左右,因车小轮大,习称“大轱辘车”。1950年,仅张掖县城乡有木轮大车1645辆。
  【铁车】铁车是在木轮大车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畜力车,车轮外缘用道钉固定铁辋子,铁辋上铆有两排穿钉,车轮两头镶有车毂,车毂两边镶有车串,重要联结部位用铁钉或蚂蟥钉加固,以单马或双马牵引,载重1000公斤。其特点是使用寿命长,载重量大,易爬坡,适于砂石路行驶。1957年仅张掖县就有1.5万辆铁车。后逐渐被胶轮车代替。
  【骆驼车】敦煌莫高窟302窟就有〔隋〕开皇年间的“驼车过桥”壁画,但无文字记载。1956年,张掖县驼运合作社试制成功骆驼四轮车,平稳安全,可载重4000公斤,1957年张掖县骆驼牵引车增加到22辆。当时张掖地区粮食调运的50%~60%是用骆驼车完成的。城市建设用的砂、石、砖、木也有大量是骆驼车拉运的。1958年张掖骆驼合作社试制成功骆驼车挂拖斗,载重量达8500公斤。80年代初,骆驼车逐渐被机动车取代。
  【胶轮皮车】以铁轮车形进行改制的一种畜力车,张掖俗称“皮车”。橡胶轮胎,滚珠轴承,车排大,多由骡、马牵引。有单套、双套、三套、四套,单套可拉1000公斤,双套可拉1500公斤,三套可拉2000公斤,四套可拉2400公斤。此车轻便、速度快、载重量大,使用广泛。《河西志》(初稿)记载河西出现胶轮车是1941年。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已十分普及,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1956年10月,张掖县成立“胶车运输合作社”,入社的80户,从业人员120人,胶车65辆,大板车17辆,骡、马98匹。1958年,张掖县有胶轮车1110辆,1975年发展到1973辆。70年代末期以后,逐步被机动车取代。
  第三节 驿运
  驿运初时称“驿传”,始于〔西周〕。历代王朝为了边防和传递公文、转运物资、接待过往官吏及商贾在驿道上设置的食宿转运站,通称“驿站”。驿站役夫有马夫、水夫、轿夫、车夫、驴夫、馆夫、厨夫、门子、库子。
  〔秦〕统一中国后,十里设一亭,供辖区民政事务和过往旅客食宿。汉朝,沿〔秦〕设亭,但驿、传、亭都有明确分工。“驿”是专门为政府传递公文人员提供运输工具(马)的机构。“传”是专门为过往官员提供食宿、运输工具(车、马)的机构。“亭”是一般行旅食宿处所。后来也把公文传递和接待过往人员的处所统称“邮置”。如《后汉书》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汉朝初传用车,故称“传车”,旋改用马,故又称“传马”。又有置传、驰传、乘传、轺传之分。《汉书·高帝纪》注载:“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根据马的良莠和事之急缓,乘不同等级的传马或传车。还有“六乘传”“七乘传”的高级传车,乘坐的都是王侯将相。轺车以及方厢车、牛车均为中、低级传车,由中、下级官吏或士卒乘坐。
  唐朝始有“驿站”之称,其规模超过前代。甘州驿运工具有驿马、传马、驿驴、驿车等。规定驿马日行70里,驴50里,车30里。唐朝诗人王维单车过居延,即乘的是驿车。驿马又分六等,诸道第一等驿马60匹,夫20人;第二等驿马45匹,夫15人;第三等驿马30匹,夫10人;第四等驿马18匹,夫6人;第五等驿马15匹,夫4人;第六等驿马8匹,夫2人。驿马传递紧急公文,每天可传300里。驿驴作为驰递者返回和一般公文传递人员乘用。唐朝驿运发达,设施齐全,每30里一驿站,除承担交通运输任务服务外,还兼有馆舍性质。岑参诗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唐朝张掖驿站可考的,有甘泉驿、巩〓驿。
  元朝称“驿站”为“赤站”,《中国公路史》记载:〔元〕“驿站制度以大都为中心,由大都辟有大道若干,通至各行省。每条大道上每隔25或30里设一驿站”。此外,还在各地设“脱脱禾孙”马站,其任务有二,一是监管驿站官员,二是检查驿站工作,其主官一般正职为五品,副职为六品。张掖境内有“脱脱禾孙”马站两处,一处设在甘州,备马40匹,一处设在甘州东130里的青寺(址今山丹县境内),备马80匹、牛30头。驿马急递公文,每天最快可传400里。
  明王朝重视驿站建设,朱元璋认为元朝称驿站为“赤站”不雅,又改为“驿站”。并恢复〔唐〕〔宋〕旧制。驿站设置基本按沿途各府、州、县距离而定,约60~80里1驿,主要运输工具仍是马、驴。明朝本区境内设置的驿站有仁寿驿、山丹驿、新河驿、石硖口驿、西城驿、沙井驿、沙河驿、高台驿、黑泉堡驿、盐池堡驿、深沟堡驿等。每驿配备马32匹、马夫20人;牛5头、牛夫5人。年支银1250两,粮150石,饲料36石,草1800束。只有西城驿(即甘泉驿)多配马13匹、牛10头、马夫12人,年多支银580两、粮132石,草3600束。明朝鉴于元朝驿递合设相互干扰的教训而成立递运所,旨在使驿、递、铺三个组织相对独立,各司其职,但因各种条件限制,未能普遍设立。急递铺反因设置过多,管理失当,至明朝中期退至无足轻重地位,把置邮传命的任务转嫁到驿站内,使驿站负担过重,虚耗急递铺的人力、物力、财力。
  清朝,驿运分工较细,各省名称各异,有驿、站、塘、台、铺、所等。至左宗棠西征时,驿运设施已千疮百孔,虽经整顿,终未恢复如初。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恢复畜力驿站运输,设有张掖、山丹两个甲级站,丰城堡、东乐镇、沙井子等乙级站,在抗日战争后方运输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驿运业务停办,驿运设施由汽车运输部门接管。
  第四节 公路
  一、公路始建
  境内公路始建于〔民国〕13年。〔民国〕11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向北洋政府呈送修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全国汽车道路草图,甘新驿道列为修建计划。由于战争和经费等原因,修建计划于〔民国〕13年实施,并向河西各县开征“筑路捐”,发动甘新大道沿线群众整修甘新驿道,于翌年修通。〔民国〕16年6月6日,《甘肃政报》刊载甘新汽车路兰州至酒泉段路况:“沿线桥梁多未修复,即已修桥梁,以桥身太窄,行走危险,或以中间高,上如弯弓形而两端倾斜,多用土木,不甚坚固。路面将就能行,惟路基不实,浮土虚松,一遇大水即被冲坏。汽车路坡度太大,修理太坏,行走甚虑。”〔民国〕24年初,甘肃省政府要求按汽车路标准整修甘新驿道,是年5月完工,改称“兰肃汽车路”。〔民国〕25年10月,甘肃省建设厅投资1000万元法币,分三期改建甘新公路。国民政府在武威设“甘新公路督办公署”,负责河西境内甘新公路修建,〔民国〕29年完工,从而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大西北重要交通运输线,东西交通大动脉。为连接“大动脉”,〔民国〕30年,张掖、高台、临泽3县根据甘肃省道路勘查队的技术要求,整修大车道,33年,高台县率先修通县城至南华7.5公里公路。
  二、公路兴建
  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召见炮兵司令部军马局顾问爱新觉罗·载涛(溥仪叔父,原清廷军机大臣)时,得知山丹马场的马优良耐寒。后派炮兵司令察看,了解到这里养马环境十分优越,具有发展军马的壮阔前景,惟独交通不便。毛泽东当即指示修建山丹——军马场公路。6月,总后勤部拨款4亿元(旧币),山丹县组织民工5000多人,山丹驻军十九团和三军炮兵营参加施工。经过4个多月奋战,9月底竣工,完成土路52公里,木桥2座,涵洞38道。10月,朝鲜战争爆发,大批膘肥体壮的山丹军马,源源不断地通过新修的山马公路,几经转运,送往抗美援朝战场。
  1951年后,张掖、高台、临泽、山丹县兴修一批大车道为低等级公路,修建37条、1019.2公里。
  1958年5月,交通部提出“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发展公路事业方针和“全党全民办交通”口号。是年张掖专区新建公路18条、356.6公里。由于受“高指标”“浮夸风”思想影响,出现重修轻养、忽视质量、里程不实、标准不够等问题。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加强养护管理,提高管养质量,稳步发展公路交通。到1965年,全区修建公路66条、1537.8公里,比1957年增加518.6公里,畅通里程1126.2公里,占总里程的73.2%,公路状况大为改善。
  1965年后,专区公路建设经过三四年的巩固,又向普及提高方向发展。1970年,成立地、县两级战备油路指挥部,采用民工建勤方式,大规模改造公路、兴铺油路。1974年,组织一支由共青团员、青年和民兵为主的公路改造会战队伍,对主要干线公路进行配套改造铺油,仅1年,就改造干线公路283.5公里,移动土石方55万多立方米。1975年组织300多人的公路改造会战队伍,进行第二次配套改造铺油。到1976年,改造公路445.3公里,占养护总里程的53.14%,新铺油路469.7公里,修建永久性桥梁143座,永久性涵洞2064道。通过改造改建,甘新公路主干线路基宽度由8米增加到10米,其他干线路基宽度基本上达到山区7.5米,川区8米,全区主要干线公路实现油路化,甘新公路行车时速由每小时30~40公里提高到50公里以上。
  县乡公路普及提高从5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采用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办法,对现有大车道和公路路基进行加宽提高,裁弯并直和桥涵改建的配套改造工作。同时新建山区公路,修通寺大隆公路、梨康公路、水关公路、皇铧公路、大水公路、肃八公路。到1976年,全区有县乡公路71条、1259.9公里。全区83个公社、587个生产大队通公路。山丹、张掖县分别在新陈公路、党寨公路、乌江公路率先铺筑油路25公里。
  三、公路发展
  1978年后,根据交通部“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方针,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公路质量。到1985年,张掖公路总段管养的公路发展到19条,836.9公里,其中油路558公里、沙砾路278.9公里。县乡公路发展到68条,1311.9公里,其中油路311.2公里、沙砾路692.2公里、土路308.5公里。全区908个行政村中有814个通汽车,708个村通公路,各个公路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城乡联网。在1992年河西千里窗口路建设中,本区以质量好、进度快而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1993年和1994年张掖公路总段参加国道213线临夏州进出口路改建和中川高速公路路面铺筑工程中,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省政府和省交通厅表彰。
  县、乡公路管理部门推广临泽县依靠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建设发展县乡公路的经验。狠抓县、乡、村之间短头路、主干路和超期路的建设维护。坚持养护经费包干和谁积极性高、工作扎实,就支持扶持谁的建养原则,设立工程质量奖励基金和“双民”工作先进基金,向上级申请立项投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地方道路发展。到1995年,全区地方道路在基层道班和道管站、职工住宅、生产养护机具等方面的面貌焕然一新,除民乐县道管站外,其他5县(市)道管站和职工住宅都改建成楼房,公路路容路貌路况明显改善。
  1989年,地区省养公路和县、乡公路重新定名,统一编号。公路分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道。国道代号G,省道代号S,县道代号K,乡道代号Y,专用道代号为Z。如原甘新公路改定为G312线,原张肃公路改定为S213线,原靖安、板土、平板、平贾、高贾5个县道合定为K张罗路。
  “八五”期间,全区地方道路完成投资2825.53万元,新增公路35.75公里,改建公路237.67公里,整修公路43.43公里,新铺油路133.75公里、890.99千平方米,重铺油路24.96公里、162.11千平方米,罩面4.75公里、28.5千平方米,整修沙砾路面171.33公里,修建防护工程25处、长1350米,新建桥梁4座、197.17米,修建涵洞313道、2995.85米。建成公用型汽车站2处、5732平方米,办公楼5栋、1612.5平方米,道班房5处、966平方米,住宅楼9栋、10289平方米。至1995年底,全区有公路84条、2287.06公里。其中:省养公路16条、833.99公里;县乡道路68条、1453.07公里。有等级公路1829.0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60.23公里,三级公路752.12公里,四级公路816.72公里。有路面公路2087.22公里,其中:油路1176.67公里,沙砾路910.55公里。
  第五节 桥梁
  一、古代桥梁
  张掖境内有黑河、山丹河、大野口河、酥油口河等。河流天堑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在河流上架桥成为历代贤官达吏和劳动人民的愿望。《甘州府志·仙释》载:“仙姑修道合黎山,见黑河横溢,誓愿建桥一座,以济居民。言曰:‘桥成,即我道成日也’。”〔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夏仁宗亲著敕文《黑河建桥敕碑》。〔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都御史牛天麟在黑河建桥一座。古代以“桥”为名的地名颇多,如长安的“五座桥”,靖安的“土桥”,南门外的“长沙门桥”和“饮马桥”;以地名为名的桥也甚多,如高台的“半阴沟桥”等。古桥多为木质结构,年久失修,使用寿命短,有的桥已名存实亡。元、明、清朝时期,境内有桥15座:
  【南津桥】位于张掖城南之东;
  【沙渠桥】位于张掖城南5公里处;
  【大满桥】位于张掖城南20公里处;
  【北津桥】位于张掖城北10公里处;
  【通局桥】位于张掖城内(原军器局以西);
  【新津桥】距通局桥21公里处;
  【观音堂桥】位于山丹县城西关外;
  【石嘴桥】位于山丹县城西6公里处;
  【大桥】位于山丹城西12.5公里处;
  【丰稔桥】位于高台城东南15公里处;
  【站家渠桥】位于高台城南15公里处;
  【纳凌桥】位于高台城南0.5公里处;
  【黑泉桥】位于高台城西北25公里处;
  【石峡桥】位于高台城西北60公里的天城,天城石峡桥古名镇夷桥,建于康熙四十五年,长5丈,宽1丈2尺,高1丈3尺,计11墩,两头各建牌坊,桥边设有栏杆;
  【四善桥】位于张掖城北,是座木石结构的护城河桥,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朝塌陷,后由提督周达武协同府县修复,桥上建有牌楼,上悬“四善桥”匾额,两边对联是“桥头看月色如画”,“田畔听水流有声”,桥已毁。
  二、近代桥梁
  〔民国〕22年,在甘新公路518公里519米处修建一座木架桥,25孔,每孔跨度4米,桥面净宽3米,总长100米,荷载7.5吨。采用打排桩技术,木桩入土深度7米,抗洪水能力强,是一座标准较高的大桥。
  三、现代桥梁
  共和国成立后,桥梁建设随着公路建设而发展。50年代初期,境内桥梁大都失修,甘新公路山丹河桥及黑河木桥都己成为危桥。1949年10月19日,由张掖军管会提供木料,调拨面粉30万斤,组织民工修复张掖黑河桥。1952年,黑河桥受洪水冲击,再次成为危桥,1953年,西北公路管理局派工程师戴启温组成工程队,在甘新公路518公里加667米处,重新建造1座木排架木面桥,桥长108米,宽8米。张掖县还维修被洪水冲击受损的张大公路上的大5号桥、小4号桥、大满桥和三联石拱桥。1953年,省交通厅拨款3万元,维修山丹河桥。1953~1954年,仅张掖县就新建和维修桥梁10座。1954年冬开工,修建肃南隆畅河石台木面撑架桥,桥跨径20米,全长26米,桥面净宽4.5米,荷载10吨,工程造价2.2万元,1955年11月26日竣工。1949~1957年,在“甘新”“张青”和“元肃”3条干线公路上修建大、中桥梁6座,总长406.3米;修建涵洞66道,长460.6米。1957年后,公路桥梁建设由木质小型向高技术、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现代桥梁发展。在甘新公路518公里加667米、515公里加900米、547公里加860米处修建3座黑河大桥。在县、乡公路上修建平川、六坝、罗城3座黑河大桥。到1971年,全区大小桥梁已发展到198座、长2718.33米,其中省养公路桥梁130座,长1431.63米(其中永久式98座、长1178.33米,半永久式5座、长27.1米,临时5座、长18.7米);地养公路桥梁68座,长1287米。专用公路桥梁19座,其中永久式桥梁10座,长97.9米;半永久式桥梁3座,长32.6米;临时桥梁3座,长16米。县公路桥梁3座,长16米。1977年张肃公路黑河大桥建成。从1965~1977年,全区建成永久性桥梁143座,长3761米;永久性涵洞2046道,长1.86万米。主要大桥的技术状况是:
  【甘新公路黑河大桥】位于甘新公路518公里加667米处,1965年2月开工,8月9日竣工。桥型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式,8孔,每孔12米,总长100.76米,净宽7米。荷载汽车13吨,拖车60吨。桥两头引线路基技术标准为六甲级。省计划委员会设计、投资,预算29.30万元,实耗28.73万元。随着交通量猛增和抗洪能力的需要,省交通厅于1984年决定接长加宽,是年4月18日开工,12月20日竣工通车。总长200.76米,净宽10米,12孔,每孔25米。上部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桩深14米,墩台高2.78米。总投资116.37万元,张掖公路总段施工。
  【罗城黑河大桥】位于黑河中下游的高台县罗城乡。1973年4月1日开工,10月1日竣工。总长312米,11孔,每孔25米,净宽4.5米。工程采取民办公助修建,省交通厅投资35万元,地区交邮局和张掖公路总段共同设计施工。
  【梨园河大桥】位于张肃公路42公里加500米处的梨园河。1974年11月开工,双曲拱结构,1孔,跨径40米,总长54.2米,净宽7米,荷载汽车15吨,拖挂车80吨。省交通厅投资20万元,实耗16.2万元。
  【高台六坝黑河大桥】位于高台县六坝乡,1975年10月竣工。桥型为双曲拱,总长230米,净宽7米,10孔,每孔跨径20米,荷载汽车10吨,履带车50吨。
  【临泽平川黑河大桥】位于临泽平川乡,1976年9月竣工。为箱型梁组合桥,总长240米,净宽7米,荷载汽车10吨,履带车50吨。
  【张肃公路黑河大桥】位于张肃公路9公里加100米处,是一座大型微弯板坦肋拱桥。总长337.53米,桥高4米,净宽7米。矢跨比仅为1/15,12孔,每孔25米,两侧各建1米宽人行道。荷载汽车15吨,拖挂车80吨。下部构造能抗震震,除两边修建重力式桥台外,中间设置抗震墩2个,为双柱式灌注桩桥墩。工程由张掖公路总段技术员许超杰主持设计,西安公路学院杨大为教授审定。1977年元月开工,12月1日竣工通车。该桥的建成,使微弯板坦肋拱桥建造技术向前推进一步,并使微弯板坦肋拱桥由小型桥向大型桥发展,设计、施工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和西北地区科技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介绍,并出版《微弯板坦肋拱桥》一书和图集,供全国各地推广应用。
  【板桥黑河大桥】位于临泽县板桥乡境内,于1978年3月开工,10月1日竣工。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修建,省交通厅投资30万元,桥型为微弯板坦肋拱结构,总长230米,宽7米,13孔,每孔16米,荷载汽车15吨,履带车50吨。
  1978年以来,地区桥梁建设向高、新技术发展。1981年在山丹霍城修建1座1孔、跨径16米的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是一座结构新、省材料、造型美的新型桥梁。1982年,张掖公路总段在甘新公路黑河桥接长加宽施工时又部分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技术。该技术的实践成功,为甘肃乃至全国公路桥梁建设新工艺、新技术提供宝贵经验。到1985年,全区公路主要桥梁总数已发展到57座。
  1986年以后,地区桥梁建设随公路建设等级的提高而进行全面的改建、加宽、接长、提高。在国道312线标准化建设中,张掖公路总段对改造桥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一批省时、省力、省投资的新型桥梁,如大沙河桥、新河桥。1991~1995年,省养公路部门新建大中型桥6座、长61.6米;改建改造大中型桥43座、长751.06米。
  县、乡公路桥梁建设,从1985年后主要是建设边远地区公路桥梁。修建高台摆浪河桥、山丹新墩桥、肃南皇城桥。
  现代桥梁新建、改建、更新,使全区公路配套建设逐步规范、标准,向公路网现代化迈进,为张掖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第六节 公路养护
  〔民国〕26年10月,在武威成立“甘新公路督办公署”,下设武威、张掖、酒泉公路总段,并专设半武装性质的养护大队、中队和小队。公路沿线每10公里设小道班,每20公里设大道班。每3个道班设1监工,每道班设班长1人,道工12人,配发军装,佩戴胸章,每人每月发2斗口粮。〔民国〕32年,成立“甘新公路养护队”,下设张掖、酒泉、武威、安西4个公路总段,负责公路建设和养护。
  1949年9月,全区解放,张掖分区军管会接管甘新公路公务段和所属道班。1951年,各县人民政府成立交通科,撤销养路段,成立“张掖公路总段”,设高台、张掖、山丹3个分段,下设12个道班。县、乡成立群众养护队,10~15人为1组,每3组编为1队,设队长1人,贯彻“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方针,开展地方公路养护工作,。
  1955年,根据国务院《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制定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具体规定,即凡有劳动能力,年满18~45岁的男性公民,年满18~40岁的女性公民,每年每个劳动力出建勤工日5个,每户每年出运输工具和畜力义务建勤车日2个。根据居民分布密度、道路情况和农业季节特点,出动劳力建养公路。张掖公路总段在摸底调查基础上,把所养公路任务划分到农业合作社,落实到户,形成交通部门与群众结合的公路养护体系。到1957年,张掖专区养护的主要公路有37条,长1019.2公里。其中:专业养护的干线公路3条,322公里;专业养护的省道2条,62.5公里;专业为主,民工建勤为辅养护的专用公路3条,144.5公里;专业与民工建勤结合养护的县、乡公路29条,480.2公里。1958年后,根据国家交通部《公路养护暂行规定》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干线公路由专业养路工养护,县、乡公路由地方交通管理部门组织群众养护,专用公路由受益单位养护,公路部门予以技术指导。管养机构划分后,全区出现全党全民办交通的群众运动,各县发动民工建勤养护公路。仅1959年,干线公路管养部门用于“甘新”“东六”等9条公路上的建勤工日22.52万个,车日2.47万个,拉运养护砂0.86万立方米,铺养护砂3.27万立方米,开挖边沟24.5万米,整修路面5.75万平方米,整修路肩86.3万平方米,采用翻浆料0.16万立方米,整修水坝49处、889立方米。1962年,全区专业养路工477人;临泽县被省厅评为“民工建勤建养公路先进县”。
  1970年10月,利用民工建勤大规模铺筑油路,1971~1974年,铺筑油路376.5公里,平均每年铺94.1公里。到1976年,全区油路里程达到490.2公里,为1970年的24倍,占公路总段养护里程的58.5%。
  1978年以来,公路事业进一步发展,养护工作要求逐年严格。为尽快提高公路建养质量,当好经济建设“先行官”,逐步推行段、队、班组、个人经济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条例》《全面质量管理细则》。全总段成立8个质量管理领导小组,20个质量检测小组,对工程、养护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定额管理。推行标准化养路,各段按月、按季度完成养护任务。开展“定养护里程、定人员、定材料、定养护经费;保好路率、保质量、保出勤、保安全、保经费节约率”的创优活动,养护工作纳入规范化。1984年,全总段好路率超过年计划的3.81%,比1983年提高3.91%,综合值超年计划2.01%,比1983年提高2.12%。
  县、乡公路养护工作按照《张掖地区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对管理机构、经费、重点养护线路、养护步骤、方法作了具体规定。实行“定人员、定路段、定任务、定质量”的“四定”养护措施,以大道班集中养护、流动养护、季节性突击养护相结合。改变养护经费“大锅饭”分配形式,实行按路况“优、良、次、差”4档次和好路率完成情况分配,提高养护积极性。
  县、乡公路主要贯彻“修养管并举”以“养管”为主方针,完善经济责任制,强化管理,发挥现有养护机具作用,以“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方式建养地方公路,逐步使县、乡主干公路油路化,并改造县、乡、村之间的一些断头路,改变偏远乡社行路难状况。1986~1990年6县(市)出动民工建勤工日146.33万个,出动建勤车日94.8万个。1995年,全区完成民工建勤工日36.27万个,车日27.97万个,其中:工程建勤工日13.88万个,车日12.42万个。民工建勤采备养护砂石料7.78万立方米,工程石料25.84万立方米,整修路肩边坡981.66公里,整修沙砾路面102.8公里。19911995年期间,6县(市)出动民工建勤工日221.93万个,车日106.92万个,征收建勤代金64.73万元,完成土石方236.27万立方米。
  全区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组织沿线群众植树,绿化美化公路。“七五”期间共栽植行道树61.71万株,“八五”期间栽植行道树29.37万株。省养公路把绿化重点放在国、省道和主要干线上,打井修渠,培育树苗,采取段、道班绿化责任制,逐年美化公路。
  至1995年,地、县交通部门有公路养护机具:挖掘机2台、推土机3台、装载机5台、打井钻土机3台、平地机1台,凿岩机13台、压路机24台、沥青洒播机3台、沥青摊铺机3台、混凝土搅拌机6台、发电机2台,自卸车2辆、洒水车3辆、综合养路车2辆、牵引刮路车3辆、载重汽车29辆、其它客货车58辆、大中型拖拉机9辆、小型拖拉机55辆、摩托车10辆。
  第七节 路政管理
  路政管理始于70年代末。各县(市)把路政管理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由公安局、公交局牵头,宣传养路政策法令,对破坏公路及公路设施等案件依法处理。1984年全省路政会议后,地区成立“路政办公室”,各县成立“路政管理领导小组”和“路政管理办公室”,开展经常性路政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路政宣传,进行路检路查,清除路障,健全管理制度,开展建设“文明路”活动,把路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1987年10月以后,全区公路交通系统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使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轨道。90年代,路政管理工作日趋繁重,“沿路经济”“以路为市”侵占公路、阻碍交通事件和行为时有发生。对此,路政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到1995年底,全区路政管理人员达33人,并配备路政专用车。从1993年起,相继成立人民法院路政管理执行庭、执行室,路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在路政管理机构内部实行领导包目标、干部包片段、道班包路线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路政管理,得到社会好评:“西北好路在甘肃,甘肃好路在甘州”。1995年,地区行署交通处设立“张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驻交通处行政执行庭”。1990~1995年,全区查处损坏、破坏、侵占公路行为3142起;路政案件194起(强制执行7起,自行履行182起;复议6起,维持6起;起诉4起,胜诉3起);收回公路赔偿费、占用费、损失费43.35万元。
  第八节 公路运输
  一、汽车运输
  〔民国〕24年5月,乌鲁木齐商人朱炳创办的新绥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向甘肃省政府申请在兰(州)肃(酒泉)公路上试行汽车运输,省政府批准,定期1年。翌年期满后,该公司再次申请继续营运1年,因被新疆盛世才将其汽车查封而停运,这是河西最早开办的私营汽车运输公司。〔民国〕27年9月,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张掖设立汽车站,开始汽车客货运营,车辆只有前苏联产阿毛卡车(俗称“羊毛车”),后被逐步淘汰;抗战胜利后,由美国产汽车取代。
  〔民国〕28年到〔民国〕34年,商运汽车逐年增多。有上海大业运输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和各地方的“利通”“大记”“惠生”“西北”“天城”“金城”“大同”“大兴”“济大”“益民”“成记”“恒大”等15家车行,有汽车600多辆。
  地区国营汽车运输始于1953年10月,省交通厅在酒泉成立“甘肃省运输公司酒泉分公司”,后改为“甘肃省酒泉运输公司”,在张掖、高台、山丹设汽车站,派驻汽车承担区内客货运输业务。公司又在元山子、肃南、沙河(临泽)、蓼泉、东乐、六坝、民乐、花寨子建立运输站;在张掖的大满堡、太平堡、甘浚堡、小河滩、沙井子、乌江堡、西洞堡、上秦,山丹的霍城、李桥、位奇、新河、大马营,高台的窑沟、黑泉、四满口、新坝设立17个代办站。并在营运沿线村镇设立旅客乘车点,在没有客车的情况下,以货带客。
  1954年后,国民经济日益发展,运量上升,运输事业日趋繁忙。酒泉运输公司开辟南华——元山子——肃南,山丹——东乐——民乐,张掖——大野口,张掖——靖安,张掖——莺落峡,张掖——火车站,张掖——廿里堡,张掖——甘浚,临泽——岔路河,临泽——蓼泉,高台——蓼泉,高台——花墙子,高台——四满口,南华——元山子——红沙河,高台——元山子——许三湾,山丹——大马营,山丹——霍城,山丹——新河等18条客货营运线路。
  1955年,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张掖成为河西经济、文化中心,货物运量大幅度增加。1957年4月,张掖专区将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拨给张掖市的7辆“波兰星牌20型”货车和张掖县原有的4辆汽车集中,与1个马车队合并,成立“张掖市汽车运输公司”,有汽车11辆,其中“110型”轿车1辆,“畜力胶轮车”66辆。是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7.63万吨公里,客运量12.33万人(次)。
  1958年公路运输量猛增。1961年10月1日,“张掖汽车运输公司”成立,下设2个车队,6个汽车站,有各类汽车106辆,其中货车101辆,客车5辆。1966年全区有民用汽车256辆,其中交通部门营运的101辆。1968年后,各县成立汽车运输公司。到1976年,全区汽车发展到1283辆,其中交通部门营运车辆193辆。1978年,全区汽车发展到1485辆,国营专业运输企业的客运线路达23条,日发班次34班,年客运量171.08万人,客运周转量2875万人公里;年货运量达55.15万吨,货运周转量1212万吨公里。
  1978年以后,汽车运输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格局,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市场经营机制,打破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活跃运输市场。到1985年,全区民用汽车发展到3277辆,其中货车2489辆,客车609辆(大客车164辆,小客车445辆),分别比1976年增长2.41倍和8.82倍;特种车发展到179辆;个体汽车发展到564辆,其中货车538辆,客车26辆。
  1989年,全区有民用汽车4751辆,比1978年增长3.2倍,营运线路183条,日发客运班次321个,线路和班次分别比1978年增长7.9倍和9.4倍。地、县专业运输公司年客运量760万人,旅客周转量36661万人公里;全区货运量完成122万吨,货运周转量7870万吨公里,其中地、县专业运输公司的货运量41.25万吨,货运周转量2895.75万吨公里。个体汽车运输车辆1171辆,其中货车820辆,年货运量37.23万吨;货运周转量2603.12万吨公里。
  1990~1995年,汽车运输达到鼎盛时期,客、货运输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专业运输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加快车辆更新,向豪华型、小型方向发展,并拓展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开通西至新疆、东至西安、北至银川、南达西宁的客运线路,开设汽车配件、汽车修理、副食、百货、食宿、广告等多项服务网点,形成主副业并举的经营格局。在主业经营中,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探索新途径、新机制,使车辆经营由单车承包逐步转向单车租赁,风险抵押经营。非专业运输车辆向专业化和集体化发展。张掖市的梁家墩、上秦、长安、党寨、新墩5个乡,自1993年以来,成立张掖市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5个乡(镇)运输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私营和集体经济经营灵活的优势,立足本地,南下四川、广东,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到1995年底,这5家运输公司有从业人员360多人,拥有车辆180辆,完成货运量22.49万吨,货运周转量4024.85万吨公里,实现利润325.85万元。期间,由于运输行业呈现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于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盲目购买车辆,出现运力大于运量的矛盾。经测算,货车空驶率最高达48.3%,客车实载率只有70%。由于企业转换机制进展较慢等原因,1993年国有11家专业运输企业全部亏损,亏损额234万元,其中地区运输公司一家就亏损185万元。1994年实行租赁经营,逐步扭亏为盈,除1家继续亏损外,其余10家盈利174.8万元,其中地区运输公司盈利108万元。1995年,全区11家专业运输企业完成货运量43万吨,货运周转量1112万吨公里,分别比1994年下降16%和39%;完成客运量661万人,旅客周转量31038万人公里,分别比1994年增长31%和26%;经营收入1646万元,实现利润118万元,分别比1994年下降21.3%和32.5%;8家盈利,1家保平,2家亏损(8.1万元)。
  到1995年底,全区机动车辆发展到11423辆,1824.29万吨位,其中汽车6521辆(大型客车319辆、小型客车2129辆、大型货车2541辆、小型货车1417辆,警车和消防等特种车117辆),其他机动车4902辆。机动车总数中,专业运输部门566辆,厂矿企业3429辆,三资企业4辆,机关团体1667辆,政府和乡村108辆,个体和联户5649辆。营运车4018辆,其中客车677辆(含143辆出租车),货车3417辆。有客运经营户225户,其中国营7户;客货经营户由1990年的1686户增加到3246户。营运客车中,国营297辆、集体15辆、个体222辆,出租车143辆。客车营运线路发展到213条,比“七五”期末增加30条,其中国营131条。营运总里程2.02万公里,其中国营1.25万公里。日发班次674班,其中国营424班。有乡村联运汽车运输公司10个,建立货运配载信息服务站8个,分站11个,年配载货物2万车(次)、11万吨。形成以312、227国道为主,县、乡道路为辅,辐射河北、江苏、广东、湖北、四川、新疆等省区的货运经营网络。“八五”期间,全区新增卧铺车17辆,中小型客车336辆,高中档车辆占营运车辆的49%。
  二、拖拉机运输
  始于50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拥有手扶机、小四轮、铁牛55、铁牛28轮式拖拉机。由于拖拉机轻便灵活,道路通过能力强,受天气、时间制约小,技术要求低,维修方便,运价便宜,耗费低,且农运兼顾,很受农民青睐。用以从事农村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和乡办、村办、个体企业的物资运输;也是农产品进城和城市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的最佳器械。1978年以后,拖拉机运输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很快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重要力量。1985年,全区拖拉机4672台。1995年达4.6万台,其中民乐县有1.7万多台,占全区三分之一。
  三、交通运输企业
  【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位于张掖市环城西路170号,成立于1961年10月1日。公司设6个科室,2个车队,6个汽车站,时有货车101辆,客车5辆。1963年并入酒泉汽车运输公司,将二车队留驻张掖,承担全区运输任务。1969年11月,将酒泉运输公司驻张掖的二车队划归张掖专区,改名“张掖专区汽车运输队”,有职工316人,货车83辆,客车11辆,营运线路16条。1971年7月25日,专区汽车运输队改名“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设3个车队和1个保养场;时有汽车185辆,其中货车157辆、客车23辆、工作车5辆;职工585人。1972年公司将3个客货混合车队分为2个货车队、1个客车队。1974年,在山丹设第四车队。1978年8月,省革委会将下放各地、州的运输公司收回,划归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由省交通厅统一领导。11月,原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更名“甘肃省张掖汽车运输公司”。1984年,又更名为“甘肃省第四汽车运输公司”,是年底,省政府决定下放张掖地区,恢复“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3月,公司在平原堡成立汽车驾驶学校。1986年,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是地区交通运输骨干企业,参加过救灾、支农、援藏等重大运输任务,为经济建设做出过贡献。在深化企业改革中,不断改革人事、工资、医疗、职工离退休、内部管理等制度,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完善经营机制,健全规章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争创良好经营环境。向外同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等大企业联合,加强技术改造和车辆更新,拓宽市场,开辟新径,扩大生产。开通东至西安、银川,西至新疆,南至青海的跨省客运线路。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副业上,开办饮食、百货、汽配、修理、住宿、停车等社会服务,成为一个主副并进,多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始终名列全省前茅。1994年,将下属车队改为分公司,并成立修理二厂。1995年,拥有汽车149辆,其中货车12辆、客车137辆,职工1118人。公司下属客运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货运分公司、修理一厂、二厂、驾驶学校、汽品公司、理货公司、汽车检测站、广告公司、交通招待所和民乐、张掖、高台、山丹、肃南、临泽6个汽车站16个单位。有营运线路83条,日发班次188班。年完成货运量1.66万吨,货运周转量278.2万吨公里;客运量178万人,旅客周转量15771.9万人公里。年营业收入783.8万元,实现利润90.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243.6万元,净值4444.3万元。
  【县(市)汽车运输队】1968年后,各县成立汽车运输队。1970年,6县(市)车队有货车39辆,客车8辆;完成货运量6.43万吨,货运周转量435万吨公里;客运量6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32万人公里。1976年有货车77辆,客车25辆。1978年以来,各县汽车队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推行自负盈亏的单车承包经营制,并开始逐步调整经营结构,更新车辆,发展客运,开拓市场和经营范围,开办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到1985年,有货车82辆,客车59辆。1986年后改为县属汽车运输公司。期间,个体车辆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各县运输公司相继淘汰破旧车辆,购置新型大客车,发展客运,缩小货运,进行企业晋等升级,提高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但由于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原因一度出现亏损局面,1993年6县(市)8个运输公司亏损58万元。1994年,实行单车租赁、风险抵押经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除山丹运输公司稍有亏损外,其他县(市)公司皆扭亏为盈。
  张掖市1957年组建汽车队,1988年易名“张掖市汽车运输公司”,至1995年拥有客车36辆,货车3辆,职工183人,年客运量11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173万人公里。
  四、企事业单位汽车运输
  1976年,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有载货汽车821辆,占全区民用货车1029辆的79.79%。70年代末,工农业生产发展,基本建设规模扩大,机关、厂矿单位汽车在完成本单位运输任务的前提下转向社会运输,粮食、商业、供销、外贸、水电、林业、农垦、化肥等自运任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组建17个汽车队。1983年以后,企事业单位运输车辆增长速度较快,1989年为1487辆,1995年为4675辆,其中大、小货车3050辆、大、小客车1515辆,特种车110辆,成为一支强大的社会运力。
  五、个体联户汽车运输
  个体联户汽车运输于1983年兴起。先是经营货运,而后发展客运。1985年,全区个体联户汽车发展到564辆,其中货车538辆,客车26辆。到1990年,货车发展到1117辆,客车60辆。1992年客车发展到261辆、货车1728辆。1995年全区个体联户车辆达5645辆,其中汽车1292辆(大、小货车649辆,大、小客车643辆),摩托车等其他机动车辆4353辆。
  六、专项运输
  【救灾粮运输】1960年,区内农业歉收,缺粮严重。中央决定从新疆的阿克苏、巴楚、喀什、疏勒、河东、泽普、叶城、皮山、和田等县(往返3800多公里)调粮5000万公斤,支援张掖专区救灾。12月17~18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张掖召开调粮救灾会议,成立“张掖专区调粮总指挥部”,由2名地委书记处书记、3名副专员、张掖市副市长、兰州铁路局副局长、地委工业交通部部长、专署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专署粮食局局长、驻地部队首长和中央、省驻张企业的负责人17人组成。地委书记处书记薛程任总指挥,副专员毛迎时、陈振国任副总指挥。下设以交管局、铁路、粮食等部门为成员的运输指挥部办公室,并在新疆大河沿设立粮食调运指挥部。成立7个运输大队,抽调车辆1712辆。专区交管局为第四运输大队,汽车239辆,专业技术人员507名,其中司机210名,保修工245人,管理人员52人,分设为3个分队,1个保养场。抽调500名工人组成装卸大队。全队3个月完成运粮1472吨,1961年春节,灾民吃上救济粮。1961年8月,留40辆车和270名职工继续在新疆运粮。
  【支农运输】1962年,根据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关于全国地方交通支援农业会议的报告》精神,张掖公路运输重点转向农村。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以优先运输、优先安排、优惠价格保证农业物资及时运输。1963年,为做好支农物资运输,专区汽车运输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全区6个县、35个公社、104个生产大队调查了解,建立农村物资运输联络点35个,聘请联络员81人,形成“车队、公社、村、个人”四级联络网,掌握农村货源,及时组织运输,支农物资占总运量的36.6%。1964年,运送支农物资4.62万吨。后来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支农运输采取“保重、保主、保质、保量”措施和“优先计划、优先派车、优先承运”原则,做到支农物资优先运、急用物资突击运、重点物资保证运、一般物资计划运,确保农村物资运输,支援农业生产。从1971~1974年,地、县运输企业承运支农化肥、农药、籽种、煤炭、农机、牲畜等物资143.61万吨。80年代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交通工具迅速发展,个体、联体运输日益增加,支农运输任务随之缓解。
  【援藏运输】70年代,全国运往西藏物资积压在柳园火车站,一时运不出去。1979年6月,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来甘肃求援,张掖运输公司主动承接进藏物资运输。7月,地区运输公司组成5辆车、11人的运输小分队,从柳园火车站装货,经敦煌穿越柴达木盆地到格尔木,再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历时9天,行程2278公里,克服山高路险,食宿不便等困难,抵达拉萨市。试运成功后,公司陆续增加援藏运输车辆。1984年7月,受大风雪袭击,各地援藏车辆1000多辆、2000多人被困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40公里运输线上,地区运输公司的36辆车、61名职工被困6天。后由格尔木汽车运输公司派人送衣物、食品救援脱险。从1979年7月到1985年6月,地区运输公司共出动3120多车(次),总行程485万多公里,从格尔木、德令哈、柳园、张掖、兰州等火车站装运物资,向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岗巴、仲巴等地运输水泥、钢材、粮食、食品、医药、百货、机械等生产和生活物资27.7万吨。为西藏经济建设和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第九节 公路运输管理
  一、运输市场管理
  〔民国〕27年9月,张掖汽车站开始管理甘新公路过往汽车客、货运输业务。张掖、山丹、高台汽车站负责查验路单、客货单,签证登记放行,并解决司助人员食宿及汽车油料。〔民国〕36年6月,西北行辕命令,过张掖境内运输紧急军用物资的军车、商车一律由第三区公路军运指挥部管制。
  1949年9月25日,兰州军管会交通处派来21人的工作组,到河西各地接管国民党政府管理的公路总局第七运输处及其所属单位人员和财产。接管张掖、山丹、高台3个汽车站和张掖运输管理站,接收11名站务人员,15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和桌、椅、床等财产。1951年9月成立“张掖联运管理站”,后在东关设立公路检查站,检查制止违章营运。
  1958~1965年,交通运输形成以铁路为中心,有运输部门、粮食、商业、物资、厂矿等单位参加的“一条龙”产、运、销运输格局。坚持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竞赛、统一检查的“七统一”管理,发扬各单位间的协作精神,提高运输效益。
  1966~1976年,全区运管系统制定汽车运输管理规定16项,客运站务规定22项。客运工作加强线路、班次、发车时间、脱班、班次增减管理。张掖地区及各县成立机关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运价、统一调度。修改和补充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机制,建立公司、车队两级核算和公司、车队、单车三级管理体制及“一车一票、先收后运”运营制度,并实行客、货专营。1982年省政府颁发《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暂行办法》,省交通厅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划分运输管理范畴、任务、分工和手段。1984年3月撤销地区企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办公室、运输市场办公室和民间运输办公室,成立“张掖地区公路运输管理处”,各县相应成立公路运输管理所,1995年底,地、县有管理人员83人(其中地区19人)。1985年以来,全区运输部门不断强化管理手段,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客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公平竞争,方便旅客乘车。货运取消新增营业性运力的额度控制,实行开放政策,以市场为导向,货主与车主双方成交经营运输。在运输市场清理整顿中,首先对《运输经营资格证》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对经营者申报开业、市场交易、服务质量、票证使用、价格执行、税费缴纳、停业转户等进行检查监督,对以公车谋私利、收取回扣、垄断货源、欺行霸市和乱涨价、滥收费、乱罚款、乱扣车、乱设卡、侵吞票款、擅自改变经营线路的经营者,根据情节轻重、态度好坏予以批评教育、罚款直至扣证停业。改变运输市场“脏、乱、差”,服务态度“冷、横、硬”及随意脱班、甩客、越站、私吞票款、私收运费等违纪、违法经营行为。
  二、汽车维修发展与管理
  1958年,张掖县第三运输大队接受酒泉修理厂调拨的2台车床,1台牛头刨床,7台台式刨床,1台立式钻床,1台直流电焊机和55名保修技工,开始汽车维修业务。1961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设保养车间。在开创初期,技术设备很差,全靠手工进行小修,大修要送兰州或酒泉。1970年3月,从有关单位抽调干部3名、汽车修理技工5名,建起地区第一个汽车修理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有机床5台,技术人员72名。经过几年发展,设备初具规模。各县运输队也相继设保修车间,新增设备,培养技术人员。1976年6月,张掖县析汽车运输队为汽车运输队和汽车修理厂,汽修厂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全区技术力量强、设备比较先进的修理企业。
  1984年,“张掖地区运输管理处”成立,汽车维修业务列为运输管理五大业务之一,纳入行业管理。1991年,地区汽修业发展到144户。地区运管处对维修业户的开业条件、经营范围、经营场地、维修设备、经营规章、票据使用,工时价格6个方面进行检查整顿。“八五”期间,国营、集体、个体办汽车维修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地运司筹集90多万元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建起地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995年,全区汽车维修业335户,比1991年增长133%,从业人数达1876人,年产值752.93万元。全区营运客货车的二保率分别达100%和86.5%。在维修市场发展中,地区修理厂和第二汽车修理厂,不断开拓进取,经济效益逐步增长,社会效益显著,成为张掖汽车维修行业的龙头企业。1995年,第一汽修厂完成产值331.6万元,实现利润41.2万元;第二汽修厂完成产值340.3万元,实现利润5.56万元。两厂均被省交通厅评为“全省维修行业‘双优’先进单位”。
  第十节 交通监理
  一、交通监理机构
  〔民国〕30年,在天水成立西北公路管理局,下设3个管理股和35个管理站,张掖为管理站。〔民国〕31年,管理站改为“张掖汽车养路费征收站”。〔民国〕36年,因河西地区运输繁忙,将西安监理所迁至酒泉,张掖养路费征收站归属酒泉监理所。1949年,张掖站被兰州军管会交通处接管。1950年4月,成立“张掖公路管理站”,为三等站,编制3人,站址设在张掖县西关。1951年8月,甘肃省交通厅接管境内管理站,业务由交通厅指导,行政受地方人民政府领导。1956年,交通监理业务统归省公路局,张掖管理站更名为“甘新公路张掖管理站”,人员编制4人。1958年5月,“张掖专区交管局汽车监理所”成立,所址酒泉,下设武威、张掖、酒泉、安西管理站。1959年7月监理所由酒泉迁往张掖。1961年11月专区交管局撤销,先后成立酒泉、武威汽车监理所,张掖管理站划归酒泉监理所。1965年4月,省交通厅在山丹设管理站。1966年3月,省交通厅决定张掖专区汽车监理工作由张掖公路总段领导。1971年4月1日,“张掖地区汽车监理所”成立,编制6人。1971年9月1日成立“高台公路交通管理站”,1976年6月1日成立“民乐公路交通管理站”。1977年1月26日,省交通局成立“监理处”,直接领导各地、州、市监理所,各地公路交通管理站改称“监理站”。1983年,“肃南交通监理站”成立,全区交通监理人员由1976年的25人增加到60人。
  二、交通监理业务
  交通监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安全教育、交通指挥、维护秩序、车辆检验、证牌签发、驾驶员考核、交通违章与事故处理、养路费征收、公路设施管理。
  1954年,张掖管理站开始试行车辆流动检查工作,检查监督驾驶员遵守交通规章和行车规则。1956年3月,配合当地政府安全管委会,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流动检查小组,巡回检查各车籍单位执行安全制度情况,开展安全行车和交通规则宣传教育活动。1972年开始,坚持每年对全区机动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年度检审,不合格车辆修复后再行审验。对驾驶员进行驾驶技术、交通规则和安全行车知识的审验。1976年,全区车辆违章由1970年的37.8%下降到19.4%,重大事故由1970年的5起下降到2起。
  从1979年以来,张掖监理所全面贯彻《交通部交通监理工作任务与职责》和《甘肃省监理人员守则》,对监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技术培训,要求“秉公执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礼貌待人”,实行文明监理、热心服务,开展“文明监理百日赛”活动。从1985年3月开始实行“定片、定岗、定责、定任务”责任制。每年的5月“安全月”,9月“质量月”期间,组织开展以“反违章,查隐患,保安全,促生产”为内容的安全管理工作。1984年山丹、高台、张掖3个监理站在当地驻军配合支持下,在甘新公路442~462公里,482~531公里,570~590公里三段89公里的行车事故易发路段,设置安全宣传牌75块,安全标志95块,以提示车辆安全运行。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站前查与路查相结合,定点查与流动查相结合,经常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三结合措施,强化监管工作,上路检查2392人(次),查车40390辆,纠正违章1592起;举办违章驾驶员学习班15次,参加406人。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1987年后交通监理由公安部门专管。
  三、养路费征收
  养路费是“取之于车,用之于路”,是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因而养路费的征管始终是监理所、站的主要工作之一。
  〔民国〕时期,养路费名称分为月捐、季捐、通行费。
  【月捐】〔民国〕21年甘肃省政府规定,汽车按月缴纳车捐,由省建设厅公路局征收。〔民国〕28年,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管理监理业务时,开始征收胶轮车捐。
  【季捐】〔民国〕28年9月,交通汽车牌照管理所成立,全国统一实行养路费征收由一月一征改为一季一征。废止各地自行制定的月捐,胶轮车月捐也改为季捐。
  【通行费】〔民国〕2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专营公路征收营业汽车通行费规则》,实施征收通行费的统一规定,由月捐、季捐,向养路费过渡,于8月1日实施,其他征费办法一律废止。是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公路征收汽车养路费规则》,将通行费改为养路费,由公路养护管理机关征收,标准为:营业性小客车每吨公里为4分,大客车每吨公里为8分,货车每吨公里为6分,从10月1日实行。12月,西北公路管理处制定《征收入力、畜力大气胎运货车养路费实行办法》。后因物价飞涨,养路费率随之提高,但提高值数远低于物价涨幅,养路费率最低只占运费收入的2%,一般占5%~8%,最高占10%。
  共和国成立后,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公布《工商汽车及胶轮大车在甘肃境内公路行驶及缴纳养路费暂行规定》,规定养路费率客运汽车每人公里为4.58元(旧币),货运汽车每吨公里为68.6元,胶轮大车每公里为17.14元,大板车13.72元,小板车5.72元。1950~1952年,养路费率曾调整17次,但未超过运价的5%。1953年养路费实行统收统支。1954年3月,甘肃省公路局正式颁布《征收养路费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除军用汽车、党政机关、学校、团体自用车、特种车(包括救护车、抢险车、警车、洒水车、消防车、垃圾车)、非营业性小型汽车及畜力车和公路养护部门的养护专用车外,其他车辆均按章缴纳养路费;半营业性和用于副业生产性的车辆按次收费,并规定每月20日前按全月缴纳,20日后按半月缴纳。1954年4月,调整养路费率,规定汽车每吨公里按0.014元征收,畜力车吨公里按0.012元征收。是年征收养路费32.28万元。1957年后,张掖交管站人员由3入增至5人。1958~1960年,养路费收支权限下放各地、州、市,由于管理混乱,于1961年仍归省统收统支。1963年,省厅修订的《养路费征收实施办法》及1965年再次修订的《公路养路费征收实施办法》,将征费分为4个类别4个档次,即专营车辆按吨位征收;自用车辆按月按吨位减半征收;特种车和临时承担运输车辆以及当月20日以后行驶公路的车辆按次征费;拖拉机按马力收费,偶尔行驶公路按次收费。1965年对养路费率和费额又作了调整,按月按吨位征费的车辆,每月每吨60元;畜力车每月每吨7.2元,按次征费的每次每吨10元,非农业性拖拉机按每月60元计征。
  1979年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整顿公路养路费标准的报告》后,均按营运收入的10%计征,非营运性车辆每月每吨按70元计征。1980年实行“车牌证征收”,即凡领有牌照的车辆除规定暂免征者外,都按规定缴纳养路费。1985年2月1日,《甘肃省公路养路费征收和使用实施办法补充规定》颁发后,征收标准作了适当调整:专业运输部门车辆和其他部门出租汽车每月按营运收入的13%计征,非专业的企业、事业、个体和联户的营运车辆和交通运输企业的非营运性车辆及其改变经济核算形式的承包车,按月核定吨位计征,每月每吨位汽车95元,汽车拖挂车45元,机动板车、拖拉机每月征收36元,党政机关、团体、学校的自用客货车、拖拉机一律按月减半计征。是年3月6日及27日,省交通厅下发《关于改变拖拉机养路费征收使用办法的通知》和《关于改变拖拉机养路费征收使用办法的补充通知》,规定从4月1日开始,拖拉机养路费征收由各地、州、市征收管理。9月,省交通厅又将养路费月券由原来的70元调整为95元,次券由原来的每吨位15元调整为每吨位20元。
  80年代,省厅又调整过养路费征收费率,征收额逐年增加。1987年交通监理实行改革,省交通厅成立汽车养路费征稽处,各地、州、市为征稽所,各县(市)设征稽站。张掖汽车养路费征稽所34人,全区注册汽车3552辆,建立健全车辆征费台账、征费卡片和车辆征费动态牌,实现卡、牌、账三对口。超额完成省处计划的0.98%。“七五”期间,征收规费4062.8万元,占“七五”计划的104.6%。
  “八五”期间,张掖征稽所工作重点在“应征不漏、应免不征”上下功夫,进行“五清五查”,即清理缴费车辆,查有无断档情况;清理票证,查有无少征漏征;清车类车龄,查包缴档次是否准确;清理分期付款车辆,查有无拖欠规费;清理账面资金,查是否及时全额上账。对偷漏欠款车辆采取发限期缴费《通知单》,进行稽核催缴。推行所、站、岗位三级核算,经费包干。并以散发《征询单》形式,向社会征询征费工作意见,改进工作,提高文明征费、优质服务水平。“八五”期间完成养路费征收10566万元,占计划的113.7%,比“七五”期间增长1.6倍。
  养路费的使用范围是:(1)公路工程建设费。包括小修保养、大中桥养护、绿化、水毁修复等工作;(2)养路事业费。包括养路机械、工具、仪器、设备购置和路况登记及公路科研、技术革新、职工培训、行政管理费用等;(3)其他费。包括劳保、福利、医疗等。“八五”期间全区用于县、乡公路的养路费投资916.12万元,其中汽车养路费投资626.5万元,拖拉机养路费投资289.62万元。省养公路部门“八五”期间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1.59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28亿元。
  第十一节 铁路
  区内铁路机构主要有兰州铁路局武威分局张掖工务段、张掖火车站。
  一、张掖工务段
  1952年兰新铁路破土动工。1955年11月1日通至张掖,1956年正式通车运营。1958年,正式成立“张掖工务段”,在张掖专区设办事处。到1978年,张掖工务段辖管红林至张掖路段,跨武威、金昌、张掖2地1市。下设44个班组,12个车间,管铁路242.129公里;有到发线97.558公里,桥91座,涵洞284座,专用线36.125公里。
  自1983年以来,全段职工坚持安全第一,不断提高全线整体运转质量,连续8次被铁道部命名为“安全优质工务段”称号。
  随着铁路运输和欧亚经济贸易的日趋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兰新铁路复线建设于1992年9月25日正式破土动工,于1994年9月16日开通。到1995年底,全段有职工995人,辖管兰新铁路427.83公里,站线108.576公里,道岔416组,桥119座,涵洞349座,专用线12条、38.108公里。
  二、张掖火车站
  张掖火车站位于兰新铁路538公里加888米处,距张掖市区6.5公里。建于1956年,为客货两用的二等区段站。站内有铁道路17股:1~10股为客货列车到发线,11~16股为调度线,17股为列车检修停留线。车站东设机车折返段,东西各设一条牵出线。站内有36个水井,1个地下通道,4个旅客站台,1、2站台建有风雨棚。车站有职工248人,下设运转、客运、货运、装卸4个车间。金昌至张掖之间设金昌、山丹、张掖3个大站,26个小站。张掖至高台之间设有临泽、高台2个大站、7个小站。
  车站的主要业务:1.办理旅客行包及整车、零担货物的到发业务;2.负责下行摘挂列车的整编,区段列车解编作业,部分直通货物列车的整编、成组甩挂作业和货物、机务、工务、百货、石油、粮食专用货车的取送作业;3.进行列车的技术检查及机车换挂,运转车长的换乘工作。
  车站候车大厅在原候车室址废旧立新,于1990年10月1日建成使用,总面积1752平方米,内设行包房、贵宾候车室。1991年发送旅客10.17万人(次),1995年发送旅客12.74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约351人,日通过客车8列。
  货运大厅建于1992年,总面积1000平方米。有货运线4道,货一、二、三、四线各有货位33个、19个、30个、52个;设军运备库1个,面积94平方米,军运站台1个、货位2个;设石油、粮食、百货专用线3条。1991年运输货物23.09万吨,1995年运输货物24.26万吨。
  三、铁路专用线
  【南滩机场专用线】1958年10月南滩军用飞机场建成通航。1960年,国家投资铺设西屯车站至南滩军用机场的铁路专用线,全长5公里,主要用于军用物资运输。
  【张掖百货站专用线】1975年经省商业厅、兰州铁路局批准,由省百货公司投资修建,全长2公里,主要用于上下站商品物资运输。
  【张掖地区石油公司专用线】1958年经商业部批准,地区商业局投资10万元,先建成单道铁路线,1993年,地区公司又自筹资金56万元,进行大的改造维修,铺设复线。改造后总长度1402米,有效长度272.4米,设6个货位,可同时承担12辆油罐车的卸油任务,年卸油量3万吨。
  【高台石油公司专用线】1985年由地区石油公司投资60万元动工修建,1986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全长540米,设4个货位,每年承担1500吨的卸油任务。
  【山丹石油公司专用线】由铁路部门投资修建,山丹石油公司租用,每年按有关规定向铁路部门交使用费、维修费。全长300米,有效使用长度100米,年承担5000吨的卸油任务。
  【王家墩粮库专用线】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由省粮食局投资铺设通往粮库的专用铁路。全长3公里,1985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粮食进出库运输。
  【山丹煤矿专用线】山丹火车站——山丹煤矿(前窑),全长19.7公里,主要用于煤炭运输。建于1955年,由山丹煤矿投资614万元。
  【山丹焦化厂专用线】山丹火车站——甘肃省山丹焦化厂,全长7.7公里,1958年由山丹焦化厂投资修建。
  【清水专用线】自酒泉市清水堡向北,经过肃南县明花区和高台县盐池乡,地区境内长54公里。
  【嘉镜专用线】嘉峪关市火车站——镜铁山,全长78.2公里。从嘉峪关市火车站经37公里进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境内,延伸41.2公里抵镜铁山矿区。系酒泉钢铁公司运输铁矿石的专用线。从这条线的“春风”(今称“祁文”)车站向西南延伸20公里到达腰泉车站,为酒钢运输石灰石的专用线。
  第十二节 航空
  一、机场
  张掖有机场2处,即大满机场、南滩机场。
  【大满机场】位于张掖市城南12公里的大满乡政府驻地北。建于〔民国〕21年,由国民政府投资,欧亚航空公司开办。机场建成后,仅起用过2次,后因局势变化,“欧亚航空公司”撤销,机场关闭。原机场建有平房三四十间,设有航空站及导航、气象等设施。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指令保留,作为战备机场。1959年,投资6.7万元对机场进行维修和扩建,3月动工,10月竣工,用工日3.02万个,完成土石方6.35万立方米,各项总开支6.67万元。机场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今由86558部队管理,隶属兰州防空混成第4旅领导。机场跑道为土质结构,长1096米,宽100米。只能用于安——2型小飞机起落。自70年代中期以来,机场主要是为农林撒药灭虫、人工增雨、飞播、净化环境服务。今场区保留,土地耕种。
  【南滩机场】位于张掖市城南24公里处的南滩,与兰新铁路和国道312、227线相邻,自备有公路和铁路专用线。1959年10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批准修建,1961年10月竣工。机场占地面积57434亩,建筑面积94.56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217万元,今驻86037部队,团级建制,隶属“兰州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机场跑道为水泥路面,长1220米,宽55米。主要为战斗部队训练飞行员。原教练机型为苏制米格飞机,现由国产“歼—5”飞机代替。机场开辟4个训练空域,可起降中小型客机和运输机。机场一般不对民间开放。分为二级军用机场。
  【张掖太平堡机场】位于张掖市碱滩乡太平堡村境内,20世纪30年代后期修建。利用空旷荒草滩修建。占地面积约1000亩。跑道为沙土质。50年代初废弃。
  【高台机场】位于高台县城南3公里处。30年代后期修建。占地面积约1200亩。跑道为沙土质。50年代初被农民耕种。
  【山丹机场】位于山丹县城西北2公里处。30年代后期修建。占地面积200米×1200米。跑道为沙土质,长1200米,宽100米。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指令保留,作为备用机场。60年代以来,为当地农民开垦耕种,仅留长700米,宽10米的一段跑道。后废弃。
  二、航线
  【军用航线】1958年南滩机场建成后,中国人民解放军86558部队先后开通张掖——酒泉——嘉峪关——乌鲁木齐。张掖——武威——兰州——徐州——济南两条军用航线,多用于军用物资运输和军用飞机转场起降。
  【民用航线】民用航线始于〔民国〕18年。当时国民政府与德国合办欧亚航空公司,以南京为起点,经洛阳、西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到乌鲁木齐,由乌鲁木齐进入哈萨克斯坦领空。航线确定后,〔民国〕21年张掖大满堡飞机场建成,后因战争,德国撤销欧亚航空公司,航线废弃。1959年,人民政府恢复这条航线。60年代初,民用飞机改在酒泉机场起降。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