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母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477
作品名称: 孩母寺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115.pdf
分类: 正文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孩母寺,也称作孩母洞寺。寺在今金川区宁远堡镇孩母山下,始建年代无从可考。今人称作“亥姆寺,”系讹误之故。“亥姆”当是指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其女性特征比较明显。孩母寺现存洞窟3处,西面石洞常年有泉水涌出。原建筑遗址有大雄宝殿和东配殿。大雄宝殿仅存长7米,宽1米的基址。1992年清理孩母寺遗址时,出土有青铜菩萨一尊。残高33.4厘米,底宽24厘米,明代铸造。菩萨像结跏趺坐,右手捏药丸,左手作施予印,造型圆润丰满。璎珞、项饰线条细腻生动,现藏于金昌市博物馆(图二五)。 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记载:“孩母寺,东北七十里,岩半有洞,中供石佛,光莹如玉,泉出佛足下,不溢不涸,祷嗣者多于此。”①嘉庆本《永昌县志》中载:“东北七十里有洞居山之半,一峦前蔽如屏,中供石像曰孩母。足下生甘泉,彝人多就饮之,谓能已疴。凡祷嗣者恒于斯。”②根据县志中的记载,可知孩母洞中原供有石佛一尊,其名曰“孩母”。因“孩母”佛像之故,人们以为洞中之泉水可以治病。“彝人”是指于永昌县北边游牧的蒙古族牧民和境内散居的蒙古人,因与永昌北界比较接近,又崇信佛教,经常前来此处祷嗣。可知前来孩母寺拜佛的目的主要是为求子治病,也可证实今“亥姆”寺名之误。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得知,孩母寺所供佛像的主要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求子,另一种是治病。今“亥姆寺”系“孩母寺”之同音讹误。笔者主张应当将原有的准确的名称恢复,不仅是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同时也避免普通信众和参访者对孩母寺的认知产生误差。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