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庄寺石窟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472
作品名称: 云庄寺石窟
其他名称: 也称作云藏石窟、云庄石窟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97.pdf
分类: 正文
分类号: K879.2
主题词: 石窟-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云庄寺石窟,也称作云藏石窟、云庄石窟,位于永昌县南坝乡南面约7公里的祁连山峡谷中,其地名云庄山,北临东大河转涧口。因云庄山所在的峡谷三面环山,只有一面有路可走,“四壁成垣,纷郁多云气①故而得名云庄。环境清幽,”,“”静谧怡人,极适合佛教弟子在此建寺修行。“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石窟和建筑几乎不存。石窟所在的崖面朝西南方向,现存洞窟计有21个,大小不等,高下分布在长约180米、高60米的崖壁上(图二二)。从残存的石窟数量、大小和分布来看,云庄寺石窟的营造规模是比较大的,遗留的石质台阶折叠而上,一共有三层。崖壁上大部分砂岩因风化侵蚀而剥落,剥落后可看见原来凿于山岩内部的石阶,尤其是第二层至大殿左侧残留的石阶,极为陡峭,转折幅度很大,崖壁上原来连接各级和各个洞窟之间的栈道也已毁损不存。中层右侧窟内的两块石条上刻有经文,剥落难以辨识,只可辨识出“保佑金川”、“雍正十年六月初六日立”几个字。 关于云庄寺石窟及寺庙等的营修情况,现存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很少,主要见载于《永昌县志》中。①其中大多是清代在永昌任职的官吏、文士的游记和诗词歌赋一类,内容多侧重于观景怡情,抒怀咏志。云庄寺所处之地山环水绕,松林茂盛,殊为胜景,“云庄铺翠”亦成为清代“永昌八景”之一。从这些诗词和游记中可以一窥云庄寺的一些概况,清代永昌协镇和明有《云庄寺诗》绝 句一首①: 云庄古寺野云飞,浅碧轻红锦作围。 林疏忽见山川出,花秘遥闻钟磐微。 霭霭菩提团影是,斑斑色相幻形非。 耐他苍翠惟禅院,一任年年坼雨肥。 记载云庄寺的诗词在县志中还有不少,虽然大多是形容山林景致的,但也可从这些诗词歌赋中窥斑见豹。清乾隆五十年永昌县知县李登瀛等纂修的《永昌县志》中,记有永昌籍进士南济汉先生在游览云庄山及寺庙之后的《游云庄山记》一篇②,其文载: 永南北皆山,而南山胜,云庄尤胜。山距城五十里,地高寒,游于夏宜然。中横大水,源出转涧口,即诸渠总汇处也。当夏泛滥,不常曩欲游为所拒者。再甲辰六月,古城杨氏延余饮。古城在水之阳面,接山尾游甚便。又喜波平可涉,遂往至则宿其家。诘旦主人前导,取径东南谷,行十余里。忽两峰对峙如列屏。石罅泉溢曰:水关羌人饮马牛恒于此,盖入山大门户也。行再五里许,花香夹岸,岚光欲滴,旋东折而云庄见。四壁成垣,纷郁多云气,故名。且苍松挐攫,自麓至顶,若貔貅百万,擐甲执戈,结队冈阜者。然于是缘磴而上,盘旋缭绕,是为第一林。林藏怪石,仆立各殊态,时有水泻。松根药草交映,令人应接不暇也。及回瞬则已拔地千寻。少焉,林尽地平,东岩昂起插天半。迤北有寺,凡三层,幽爽以洁。门西向左侧山穴为圣母殿,石壁丹青如绘,傍有石房,相传晋僧摩诃尝居之。正南三官楼,峙鸟道出。东腋奎星阁,由兹达焉。阁右上为地藏洞、大士岩。诸境路或阙,凿窍翼以槛。又上则杰构飞檐,郁为仙灵窟宅,非复人间世云。循径而下,日薄午憩,僧寮良处,乃绕寺以东,得揽所谓二林者。重冈合抱,腹背皆松,随冈之高下,真武观踞其后。金碧参差,与绿阴相对,射秀逸可爱,林杪一峰孤耸,势最奇。登而眺之,城郭依稀在眼。水田错绣,村落万 家,更弥望无际。下瞻玩间,暝色栖林,始返向所憩处。时月上弦,素光普照虚牖。俄而云合月暗,风谡谡送雨声,伏枕听之,直令心泥万斛荡涤都尽矣! 从这段游记可知,云庄寺及石窟上下共三层。下层左侧最大的洞窟,名为圣母殿。殿内四围墙壁上绘有壁画,旁边有一小石窟,相传东晋高僧刘萨诃曾在此居住。圣母殿正对面是三官楼,三官楼东侧是奎星阁。奎星阁右上侧为地藏洞和大士岩。再往上还有洞窟,游记中没有明确记载,应是没有攀登其上之故。由此推断,几座大殿的建筑形式、结构和所供的神像是不同的。三官楼为窟前建筑,圣母殿、奎星阁、地藏殿、大士岩及上层的大殿则是凿窟为殿,窟前出檐。除三官楼之外,其余各殿之间有石凿的甬道和台阶相连。圣母殿内所供神像和壁画在游记中没有提到。三官楼应是供奉道家天、地、水三官之所。奎星阁则是供奉天上文官之首,主宰文运兴衰之神?“奎星”的殿窟。地藏洞和大士岩则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大士。山后的真武观则是道家真武大帝的供奉之所。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中有一幅描绘“永昌八景”之一的云庄铺翠图,为邑人李时中所绘,韩廷舀重新临摹。①描绘的不够详细,不过仍然能够看出规模宏大的窟前殿堂、大殿、山房以及石窟外侧的窟檐等建筑。 从这些建筑的名称及其反映出的宗教形态可知,云庄寺不仅有佛教的石窟寺庙,而且有儒家和道家的宫观建筑,儒、释、道三教共生共荣,是比较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筑群。儒、释、道三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互相靠拢、吸收和融合。到隋唐时期三教斗争、融合互有所属,相互渗透。元、明以后,佛、道衰落,理学勃兴,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了大量佛教、道教的思想和形式,以致三教间难解难分。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间相互融合与争斗,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①依照云庄寺这种比较成熟的“三教合一”的建筑形态,表明其在明代以后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 云庄寺石窟始建于何时,由何人倡建,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乾隆十四年《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永昌县志》载:“刘摩诃,初住云庄寺。北凉时,西去殁于酒泉。骨化为珠,血化为丹”。①乾隆五十年本《永昌县志·杂志》卷九“仙释”条下载:“摩诃俗姓刘,栖云庄山。山腰有石洞,窈窕疑即其挂锡处也。北凉时西游至酒泉殁,而茶(察)毗骨化为珠,血化为丹。②如果按照县志的记载,高僧刘萨诃在途经永昌的时候于云庄寺挂锡参禅,并且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云庄寺石窟在北凉时就已经建成了。前文已经提到过,刘萨诃是否到过永昌或者是到过河西走廊,本文是持怀疑态度的。最早的《五凉全志》,其成书时间已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与《续高僧传》中所载的元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刘萨诃在番禾县“授记”的时间相差1300多年,故县志中刘萨诃到云庄寺挂锡的记载不足为信。因当地自古就有此传说甚至载入县志,说明其事流传甚久,所以不排除借高僧之名来扩大自身影响的情况,这和番禾瑞像诞生一事有相似之处。但是,刘萨诃是否到过云庄寺挂锡参禅不妨碍云庄寺石窟的修建。根据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意见表明①,云庄寺石窟始建于东晋。并且依照其形制、规模和处于南山的地理位置来推测,云庄寺石窟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凉州石窟”的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介绍了刘萨诃的生平以及番禾瑞像和圣容寺的情况,对望御谷及周边的佛教遗迹做了全面的调查,著录了金昌市境内散见的佛教石窟寺遗迹以及清代《永昌县志》所记载的古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