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城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422
作品名称: 三角城遗址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01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24.2
主题词: 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三角城遗址于1976年发现,永昌县和武威地区先后两次进行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1979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地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 三角城遗址,位于今金川区双湾乡尚家沟村第二生产队西北角250米处。因其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而得名。城的西北面有一条古河道,东北角有高起的土岗,再往东不远,有柴湾岗和上土沟岗。这里地势较高,有许多古墓葬。三角城略呈南北向。城周南北长154米,东西最宽处132米。城址四周墙基不甚规整,向南开门。由于这里风大沙多,西北风吹来的流沙,被墙基拦挡,城的四周淤积沙土很厚,形成周围高,中间底的锅底状。墙基宽6至8米,现存高度因地势和倒塌而不一致,最高处达4米。西墙和西北角处,都向外突出,略呈三角。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缺口,从墙壁断面看,为后期所开。墙壁高处出现红烧土块、木炭碎屑,间或还有碎陶片在墙壁和基础上,均未发现夯打痕迹。遗址文化层堆积,多在城内,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50米,上层为沙土,厚25厘米;中层为灰土层,厚2·7米,土质松软,内涵遗物丰富;下层为厚生土,砂和土板结而成,质坚硬。出土遗物:石器有石球、石斧、石磨盘、石棒、石英、石料、玛瑙碎片等。陶器有罐、瓮、鬲、钵等,多为夹砂粗红陶,彩陶较少。花纹以曲线三角纹及菱形纹为多。还有少量的绳纹泥质灰陶片和一罐贝币,共130枚。同时,在三角城遗址略偏西南1公里处,发现了与三角城沙井文化同时期的墓葬遗址一处。那里地势较高,经雨水冲刷流失,形成高低不平的土丘,因常有积水而有蛤蚂,故名叫做“蛤蚂墩”。1978年发现,1979年在对三角城科学发掘中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以竖穴偏洞为多,有过洞墓室。方向多东北和北向,无棺椁,铺芨芨草及白灰,有以红色涂头现象。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多有肢解上体和割断头骨的,个别有肢解腿骨和脚趾骨的现象。随葬品主要有铜刀、铜牌饰、铜泡、简状杯、夹砂红褐陶及很多海贝,均具沙井器物特点。 三角城遗址系新石器时代遗存。有古城遗址、居住遗址和墓葬三部分组成,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分别为距今2675±100年(《考古》1981年4期)和距今2600±100年。相当于春秋早期阶段。属沙井文化。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