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池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419
作品名称: 鸳鸯池遗址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01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24.2
主题词: 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鸳鸯池遗址位于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南、金川河西岸台地上、西夹山以南1公里处。遗址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位区在北,墓葬区在南,两者相距约200多米。在居住区遗址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窖穴和房屋遗迹。灰层中含有残骨器、石器和各种陶片。墓葬区的面积为南北200米,东西300米。1973年5月和1974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结合电厂基本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和清理了墓葬151座,共出土文物3500多件。该遗址年代,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4150+100年,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遗址主要为墓葬。墓坑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式,个别有打偏洞的,成人埋葬较深,小孩较浅。葬法有单葬、合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多数墓葬的头向东南、面向上,个别墓葬头向南偏西。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其次有侧身屈肢葬,还有“割体葬式”,即将死者的脚趾割下放入随葬的陶器内,这种现象在新石器时期尤以甘肃仰韶文化墓葬中为首次发现。随葬品丰富,每墓一般有3至5件,尤以生活用具的陶器为普遍,装饰品也较多。遗址出土文物有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和艺术雕刻五类。石器有:刀、斧、筒、管、石片、白色石珠等,细石器较多,主要是透明半透明石核、石片和少量的玛瑙。骨器有:石器柄、匕首柄、匕首、针、笄、梳、珠、臂饰、锥、耳坠等,特别是有嵌石叶的骨刀梗,这种用石骨料制成的复合工具——石刃骨刀和石刃骨匕首,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陶器有:彩陶和灰陶,多为生活用具,也有少量的生产用具。彩陶主要有:壶、罐(共五式)、杯、盆、小壶、粗红陶、高足杯、器盖;灰陶主要有:单耳杯、盘和小盅。艺术雕刻有石雕人头像。该遗址出土的全部文物由甘肃省和武威地区上调,保存在省、地博物馆。省上曾选少部分送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和收藏。 鸳鸯池遗址的科学发掘,为研究人类古文化作出了贡献。根据专家研究,从墓葬互相打破、叠压和出土的大量陶器形制特征以及花纹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文化发展的先后序列,证明了马厂类型是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个文化的前后紧接相承的两期遗存。比如陶器以大口短颈、双耳鼓腹彩陶罐、小口高颈彩陶壶为主。尤其罐的形体肥胖短矮,最大径在腹部,壶的彩绘为红、黑两色的大锯齿纹,与半山类型的陶罐逼真无异。这种器物都出自早期墓葬中,是半山类型向马厂类型过渡演变的物征。小口鼓肩的彩陶瓮,花纹繁缛的彩陶双耳罐、彩陶盆和桶状单耳杯为组合的马厂类型的器物,出自晚期墓中。特别是陶瓮,越往后由彩陶变为素陶,腹部明显内收,底部瘦长细小,显示了马厂类型的晚期特征。另外,成年男女合葬的出现,反映出在婚姻形态上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成年男性和小孩合葬的现象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世袭以男子为主,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取代了妇女占居主要地位,这是原始社会由母系向父系转变的物质基础。其社会制度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白云岩雕刻人头像,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艺术水平,这些都是鸳鸯池文化的成就。(据《考古》1974年和1979年武威地区《文物概况》)。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