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族谱》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344
作品名称: 《张氏族谱》序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21.pdf
责任者: 祝巍山
分类: 文学
创建时间: 2001年5月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中国-当代-散文

作品简介

中国民间修谱之举,自夏起源,至今已三千多年历史。随着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谱牒作为一种民问传统文化形式,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到承传。 谱牒起源于夏,而于周代才有所发展,朝廷大修皇室宗谱。到秦汉时,除宫廷修谱外,地方官吏和贵族豪门也大量修谱。盛唐时期,这种传统文化形成,已普遍风行于上层社会,有不少谱牒学研究者纷纷涌现,著述颇多。晚唐以后,官修渐衰,民间私修大兴,明清更盛,经久不衰,几乎遍及大姓大族。就全国而言,南方尤盛。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与社会的氛围之下,谱牒与谱牒学就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繁枝,而延续了下来。 谱牒,其名目纷纭繁多,是记载某个宗族或族系繁衍发展的原始记录,它有其史书不可代替的作用。一部内容丰富的谱牒,它对事业记载有传之后世的许多优点,比如谱牒中所载的姓氏源渊、聚落迁徙、人口发展等资料,可供民族学、人口学研究;行政归属、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资料,可供地理学研究;所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和大量的地情资料等,可供历史学研究;经济商贸等资料可供经济学研究;艺文著录、民俗宗教等资料,可供民俗学、文学艺术研究等等,都会对研究历史的轨迹起到补缺释疑和纠谬正讹作用。诚然,封建时代的谱牒,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着不少封建伦理道德、男尊女卑、封建迷信和牵强附会的糟粕,研究谱牒者,当予以拼弃之。 在今国运昌盛,政通人和的时代,全国普修地方志书,大书特书地方历史轨迹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可谓时逢盛世的一大壮举。十几年来,在普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的同时,有一些地方修乡镇志、山志、水志(我们永昌县就修了乡镇志、部门志),可谓官史的一种补充形式,好处很多,但修村史者极少,为此,我曾倡修村史(志),其意在以此而代之以族谱。我以为修村史比起单纯续族谱,更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也符合国情。首先,修村史可将一村的各民族、各姓氏的源流和人口变迁、世袭排行、人物及业绩等情况记载清楚;其次,每个行政村,大多都是长时期形成的自然基层单位,它的行政归属、地理环境、社会事业、民间习俗、文化传统都保留着多姓聚居的共同特色,成为共同接受,共同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历史财富。并非一家一族的谱牒所能代替;其三,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族谱却远远不能所及。其四、修村史比修族谱更能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既可继承谱牒的优良传统,记全村各姓氏之来龙去脉,又可载一村之历史与现实之全貌,其优越性不言而谕。因此,这种史谱结合的新型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应大力提倡。 《张氏族谱》的续修之举,是在民间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形势下,张氏族众的大力倡导下拟定的,可谓张氏有识之士的一大举措,给以后修村史提供了条件,实为不易。由于历史的原因,张氏族系源流资料已佚,只知先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至今约五百年左右。历数祖辈似应在15代以上,但大多已经湮没不知,实为憾事。尽管如此,张氏不失为人才辈出,民国时,张立功曾担任地方农官,为民众作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张定国曾在甘肃省教育厅任职等。解放后,张氏后辈更是人才济济,有的在本社、本村担任基层干部,为集体事业和人民群众勤奋工作,热忱服务,吃大苦,耐大劳,成绩突出,贡献很大;有的在本县、本市和外县、外省当干部当工人,还有的任领导职务,他们廉洁奉公,无私从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各行各业做出了优异成绩,取得了各种荣誉称号,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应征服兵役,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荣立军功;有的出国工作报效桑梓;大多数人则在家乡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勤劳致富,建设美好的家园??。张氏之后辈,可谓繁荣昌盛。 欣逢社会主义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愿张氏后辈积极开拓,奋发进取,为着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不息。 《张氏族谱》即将印刷成书,余忝列其责,敬述拙言,表示衷心地祝愿。并以此为序。 注:这是为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张氏族谱》所作序言。还有为永昌县城王氏家谱、永昌原北海子乡梁氏家谱、河西堡勾氏家谱、水源乡胜利村李氏家谱等作的序言。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