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氏家土志》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343
作品名称: 《祝氏家土志》序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18.pdf
责任者: 祝巍山
祝军年
分类: 文学
创建时间: 1998年9月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中国-当代-散文

作品简介

谱牒,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国谱牒起源于夏。西周时,朝廷设有管理谱牒的官员。秦汉时,不仅皇室修谱,一些地方官员和大姓豪族也都修谱,不少文人专事修谱和谱牒学的研究。宋代此举已很普遍,明清臻于鼎盛。民国至今,也在续修不断。 谱牒,或叫家潜,家乘,族谱,宗谱,名目繁多,它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记载一个族系的繁衍发展过程和文化礼伦、人口及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它基本属于人文历史学的范畴。一部好的族谱,往往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风俗学、经济学、地理学、遗传学以及地方史料,它具有独特的民间史料价值,历来被学术界所重视。孙中山先生曾对家谱有过评价:“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惟家乘所详。”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说:“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证,则国史取焉。”他把国史、方志、谱牒三者相提并论。近些年来,在全国盛世修志的热潮中。学术界兴起对中国谱牒的研究。一些地方民众中保存下来的大量谱牒,为修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1988年山西省太原成立了谱牒学研究会,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联系交流和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许多旅居海外的华裔侨胞和港、台、澳同胞纷纷访询原籍,寻根问祖,给一些地方带来了繁荣。说明了谱牒的独特功用。当然,不可否认,封建时代的谱牒,是有不少唯心主义的东西,其内容不可避免的是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混杂。如旧族谱把女性排斥在外,一律不收,这就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 今日编史修志,虽不提倡普修家谱,但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还应予以研究,使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既能反映一个族系繁衍发展历史,又能反映一个地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教育今人、启迪后人的乡土教材。因此,所修之族谱必先革古推新,以褒扬传统民族文化为目的,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道德,坚持男女一律平等,促进家族精神文明建设。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弘扬先辈勤劳善文,谆朴善良,乡邻互助,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激励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鼓励家族中每个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族谱中应反映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寿命的延长等等。族谱之收存还能防止异地同宗通婚,造成后代弱智。这样的族谱,将会成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它将起到振兴民族精神、振兴地方经济、继往开来的作用。 在今天国运昌盛,福泽神洲,政通人和的时代,我们创编新型的《祝氏家土志》,奉献于家族和社会,以期望能起到明今鉴后的作用。 《祝氏家土志》仅包括原朱王堡乡郑家堡村和下汤村祝氏宗系,即祝一真—— 祝加贤宗系。至今已五百余年历史。祝氏始祖籍系山东,约明初先祖兄弟一迈、一真、一龙应朝廷军屯征徙甘肃。一迈寓居天水,后世繁茂,至今约三千口左右,一真领军土,任武职,转守河西边塞,越四代,因卫边频迁,名讳淹没,后定居于永昌县下十堡,又有迁徙异地者,至今约千口。一龙驻足山丹老军等地,至今约一千六一口左右。祝氏三支后人于明、清至今,大多以农为本,奋发进取,勤俭创业,苦学文礼,遵守国法民规,致力于为国为民作贡献。后辈言行,未负祖圳,明、清考取举人、生员者三十余人,敕封奉政大夫等十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经济文化科学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如鱼得水,族人更加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取得了可喜成绩。解放至今,有大学毕业生六十余人,其中十堡十六人,山丹九人,天水三十余人,中专毕业生有百人,其中十堡二十人,山丹十五人,天水七十余人,高、初中毕业者甚多。担任国家干部、工人的近五百人,其中十堡百二十人,山丹六七十人,天水三百余人。担任初、中、高级职务者三十余人。可谓家族繁荣,人才兴旺。祝氏家族人员中,据记载从古至今,有不少人曾为国家、地方作出过重要贡献。仅“十堡”祝氏而言,约清朝初期,在战争频繁,国力衰败,朝廷鼓励强国富民之机,祝氏先祖与当地谢氏先祖,动员地方民众,曾开发了郑家堡东滩荒地千余亩,修渠垒坝,引水灌溉,制订灌水等各项措施制度,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给国家交纳了足额赋税,遂引起了官府重视。经报请陕西布政使司批准,敕励祝、谢家族东滩地各两份,各二百亩,祝氏倡导有功,另奖滩地约五百亩,(后称祝家柳湾)。祝春时,封乡饮介宾,祝天叙时,授乡饮耆宾匾额。民国二十年,十堡发生瘟疫,先祖祝惠元跑武威求良方,为地方民众免费治病。民国二十六年河西发生旱涝严重灾害,惠元联络各学校老师,捐粮十三石救济民众。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祝氏后代业绩更为突出。有的为官一方,勤政廉洁;有的著书立说,惠及后世;有的勤奋工作,受到中央级表彰奖励;有的带领群众改造自然,获得省、地劳模称号:有的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有的保卫祖国荣立军功;有的在改革开放中创办企业;有的热爱体育,获省和国家奖章;有的勤劳致富??,为祖国四化建设建立了功勋。 “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祝愿祝氏后世,在这个人类最伟大的时代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更加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
祝军年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