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蒙逊南山问道刘萨诃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1327
作品名称: 沮渠蒙逊南山问道刘萨诃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279.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中国-当代-散文

作品简介

(我于1998年参加了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史记》权威专家张大可教授组织的《史记》故事丛书第二本的编写工作,丛书(共五本)于1999年出版后,我反复通读了几遍,从中学习哲理,吸取智慧。并据学习心得,以我20多年来编修地方志,研究地方历史所得,以“五凉”时期建都张掖、姑臧(今武威)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和修道于古番和(今永昌县)云庄寺的圣僧刘萨诃为对象,他们二人以讲、述、论的方式,探讨治国至理为题,写了这篇文章,于2002年发表于《西风》杂志第4期散文栏,同年8月收入《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一书。) 今永昌县东南直距25公里的祁连山中,有一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就誉满河西地区的著名石窟和寺院,它就是圣僧刘萨诃和尚曾经修炼、宣教的佛教圣地——云庄石窟和云庄寺。 云庄石窟和云庄寺,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烟云的飘摇、风风雨雨的洗礼和兴旺盛衰的发展长河里,它曾经历过神话般的辉煌,也曾经历过骇人听闻的劫难,有过复苏兴旺,也有过消沉颓废。这也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轨迹。今天的云庄石窟和云庄寺,虽然只留下神秘的石窟洞和寺院遗址,但是,它那淀积下来的历史精粹和佛教文化的厚重,始终是它永存的象征,始终活跃在后人的心灵里,怀念它,向往它。 不是吗?到如今它周围的山峰,依然那么挺拔叠翠,雄巍如屏;它那一望无际的林海,依然那么郁郁葱葱,傲霜厉雪:成群结队的鹿、獐、麝、羚依然那么逍遥自在,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上山的石路依旧弯曲着,伸展着;半山的石井依旧清澈甜醇;“松云涌翠”石碑披苔独耸;五彩缤纷的野花野草铺满山沟、山坡,茁壮生长;各种各样的禽鸟生生息息翱翔长空??优美绮丽的风光,真是美不胜收。 就在这个神秘莫测的地方,有个令人神往而又美妙的传说。 东晋十六国和北魏时期,被中国佛教界尊崇为佛教第二十二代尊师、刘师佛、 刘大菩萨的刘萨诃和尚(公元360—436年),约于公元414年至436年,在武威、番和、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讲经宣道、弘扬佛法;开凿石窟,募资建寺。在他和其他高僧的努力下,使河西的佛教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因此,佛教界和民间对他崇信至极,以佛敬仰。这一时期,是他悟道的中后期,传说这时的刘萨诃,佛道造诣非常高深,能够显圣作法,救生制恶。因此,江南和西域前来膜拜学法者络绎不绝。 刘萨诃在河西宣教的时候,正是“五凉”中的北凉国统治河西的时候。北凉国,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开国之主叫沮渠蒙逊,初建都张掖,后迁都姑臧(今武威),统治地域包括今河西走廊,青海湟中和新疆东部一带地区。 沮渠蒙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主,在他执政的38年时间里,读经诗,学天文,倡导佛教,尊崇儒学,重教化,严法律,劝农桑,作了许多值得后人称赞的事情,把北凉国治理得朝气大盛。可以说是“五凉”国主中的佼佼者。那么,他为何有如此的才能来治理好一个国家呢?水出有源,这与他一生的苦学精神和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他不惜重金搜集经、史、子、集,问道于圣,问学于师,曾颁《求言令》,问农于野等等。他的南山问道之举,就是他向圣僧刘萨诃请教治国之道的一个精彩故事。 刘萨诃,在河西经过多年讲经宜教、凿窟修寺之后,就同几个弟子来到番和郡,进入南山(即云庄山石窟寺)静修佛法去了。 一日,沮渠蒙逊乔装打扮,骑着一匹铁青大马,出了姑臧都城,径直往云庄石窟寺而来。这天,刘师佛正在云庄山顶坐禅悟道,忽然觉得天目发烧,佛眼一亮,看见沮渠蒙逊上山来了。便合掌闭目;从高山上飘落下来,到山下去迎接沮渠蒙逊。沮渠蒙逊看见刘萨诃站在山脚路旁的一块巨石之侧,赶忙从马背上下来,说:“听刘师佛在仙山修炼,我就冒昧而来了,今日是特来向你请教的。”刘萨诃说:“你是北凉国主,胸有治国安邦之大略,我这世外之人,岂敢担当请教二字。”沮渠蒙逊虔诚地说:“刘师佛啊,你是知道的,我是一个相信佛教、崇拜佛祖的人,我自建立北凉以来,国内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佛教繁荣兴旺,已经展示出我弘扬佛法的真心。为了使国内百姓都能在佛祖的佑护之下过上太平殷富的日子,今日特来向刘师佛请教治国安民至道,万望尊师肯予赐教。”刘萨诃因为曾受沮渠蒙逊建都张掖后的邀请,在张掖为众僧讲过经,两人有过交往,一听沮渠蒙逊是专程前来询问治国至道的,所以,也就不便再客气,他说:“既然国主如此信赖,贫僧无话可说,但就怕贫僧无此大能,满足不了国主一片苦心。”两人一边走一边说,不觉来到了石窟寺,两人约摸寒暄了一个时辰,天色已晚,就用餐安寝了。 第二天,刘萨诃邀沮渠蒙逊,来到了石佛崖一片净地上,两人席地而坐,谈论起了治国至道的话题。 刘萨诃首先说:“国主啊,我们修佛之人的宗旨是普度众生,抑恶扬善。虽然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理凡尘之事的,但是,在扶正祛邪这点上佛祖也是早有教海的,比如说:姜子牙尚受佛祖差遣,扶周伐纣,就是一个后人效仿的生动例子。再如鸠摩罗什师兄,他被前泰国王苻竖的骁骑将军吕光接到河西后,在吕光建立后凉国的时候,他奉献了很多治国主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吕光后来不听善谏,多行不义,只作了13年国主,后凉总共16年就灭亡了。”刘萨诃停顿了一会儿,接着又说:“殿下啊!你想过没有,后凉政权为什么不能长久呢?”沮渠蒙逊回答说:“你刚才说过,他不听善谏,多行不义。”“这是一方面,”刘萨诃接着说:“还有另一方面,也许是他的天下得到得比较容易了些,他本没有认真总结前人亡国的原因,前秦国王苻坚于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令他与陵江将军姜飞,共同率兵七万,进军西域。走时苻坚曾对他说:‘我伐龟兹,不是为了贪他地方,而是为了得到鸠摩罗什。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你如得到他,马上通过驿站,给我送回来’,吕光于第二年就破龟兹,征服了西域三十余国,得鸠摩罗什和两万多峰骆驼,载着西域的珍宝而归。当吕光于太初元年(公元386年)回到凉州后,听说苻坚经‘淝水之战’,遭到溃败,被部将姚苌所杀,他便不再东进,就在鸠摩罗什的辅助下,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臧(今武威),建元太安。鸠摩罗什就在姑臧讲经译经、宣教十七八年。所以说,他的江山是轻轻松松拿下来的,而他又没有居安思危,没有很好地总结前人的教训,再加上后来拒谏良言,自以为是,因此,只短短十几年,就又潇潇洒洒地葬送掉了政权。人常说:‘得天下者易,保天下者难’,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从古至今,哪个国王不想江山永固呢?但要真正做到保天下,稳天下,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几代人或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是不行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主不去深刻地总结历史上亡国的症结所在,不去借鉴教训,寻找原因,反过来为我所用,那他终究要吃大亏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①,你说对吗?”沮渠蒙逊说:“刘师佛,你说的极是。你这一说,顿使我如梦初醒啊!有句歌谣唱得好‘要想江山固,必鉴前人路呀”!刘萨诃说:“这些道理可算是至道之一吧。” 刘萨诃又说:“国主啊,你以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是什么呀?”沮渠蒙逊想了一想胸有成竹地说:“应该是老百姓。古人说:‘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宫’”。②刘萨诃说:“你只说对了一半,一个国君要爱民如子是正确的,把为善的人安排在朝廷作官这固然也是对的,但是,像你刚才说的,最根本的根本应该是老百姓,对老百姓要实行爱、利、益、安四道。这四道做好了,自然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沮渠蒙逊深有领悟地说:“古人说得好:‘得人者兴,失人者崩’③,这一点我是作为至理信条信守的。”“当然了”,刘萨诃接着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嘛,得到广大百姓拥护的人才会兴旺起来,失去广大百姓拥护的人,就会使事业败坏。比如说一个国家好比是一只船,广大百姓好比是一江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涨才能船高,水竭会使船崩。”沮渠蒙逊接上说:“刘师圣啊,你说得对呀,我也常常这么想,我和广大百姓又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我虽然是北凉国的国主,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作,如果不是将军、士兵日夜守护边防,如果不是众多仁人志士的帮助,善言者出谋划策,或者我独断拒谏的话,我这只鱼儿就会饿死、渴死在池塘里、江河中。所以我想,我沮渠蒙逊只有在源源不断的丽水之中游泳,我才能够大显身手,作到驰骋自若。”“是啊,”刘萨诃接着说“国主的看法与贫僧完全一致,这一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百姓者,父母也。此其至道之二”。 “请刘师佛讲述至道之三吧。”沮渠蒙逊兴奋地说。刘萨诃笑了笑慢悠悠地说:“这三么,就是榜样的作用。一是国主你对群臣的榜样作用,二是群臣对百姓的榜样作用。古人说过:‘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④。就是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在于你说得怎么样,主要看你身体力行怎么样。作为一国之主,要言行一致,行重于言才是。”沮渠蒙逊听得很认真,他深有感触地说:“太史公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这个道理。我欲善治天下,必遵圣师的至道教诲。”刘萨诃说:“国主啊,我只是向你提醒提醒,作为一国之主,这是很重要的。但还要防止水静而腐,前清后浊啊。”沮渠蒙逊接上说:“刘师佛的提醒极其重要,我牢牢记下了。你说群臣对百姓的榜样这也十分重要。我记得司马迁还说过:‘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⑤;他认为,各级官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风民情的好坏。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的贤相良将,就是百姓学习的榜样。”刘萨诃说:“是啊,的确是这样。还记得不?商鞅在推行变法时,曾说过:‘法之不行,自于贵戚’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⑦”,原因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们不肯守法。他初在秦国变法,阻力很大,原来是秦孝公太子驷无视法律,既不遵从,又不执行,故意犯法。你想,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上层人物,本身不能以身作则,而要平民百姓守法,是很困难的。商鞅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严厉惩治了屡屡犯法的秦太子,终于使变法成功地推行,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了。”沮渠蒙逊说:“刘师佛说的太对了。国家的兴旺,非本主一人之所能,没有天下各级臣子们共同的励精图治,共同的遵法执法,共同的榜样作用,就不会取得天下百姓的信任啊,就会像秦太子这样一些败类引发蚁穴毁堤之患啊。刘师佛可曾听说我有两个伯父,一个叫亲信,任中田护军,一个叫孔笃,任临松太守,他俩背着我纵容其亲信恃仗是我的尊长,骄横跋扈,残害百姓,无恶不作。我得知后,令他二人自裁,老百姓拍手叫好,使我的法令得以推行。所以,我曾下令表示,要像连士卒的计策都能采纳的晋公子重耳那样,广泛吸取臣僚建议,鼓励臣下直言。”刘萨诃听沮渠蒙逊这么一说,内心里十分佩服,他说:“这件事我早有所闻,正因为国主英明,为了国家安危,取信于百姓而大义灭亲。说实话,我才能与你这样推心置腹地论道啊。不过,还有一点须请你注意,就是要注意精心选用贤能,把忠于国家,心有百姓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防止那些投机钻营者、阿谀奉承者用尽伎俩,首先取得你的信任,得到你的重用后,再行毁你国家之能事的奸佞得逞。如发现有作恶者,毫不迁就,予以严厉制裁,才能确保国家肌体不受损害。如果小人得逞,祸乱朝纲,作国主的,不去治理,时间长了,贤臣们也就远离而去了,不愿进谏忠言;如果朝臣们不断地进言,争论不休时,说明你政治开明,国家是安定的;如果朝臣们事事不语装聋作哑,这时候你就应该清醒,可能有大的隐患存在,这就有危险了。古人说过:‘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而乱臣贵’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能“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⑨。沮渠蒙逊说:“刘师佛啊,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确只看重了严法、谏纳,但却轻视了选贤、远佞。这是十分重要的啊,我一定作为至道信守。”沮渠蒙逊接着说:“刘师佛啊,天地之道,至大至深,就这用人之道,不论不明,越论越透彻了。还有一点,就是奖罚要分明。我记得战国时候,有个叫范雎的臣子给秦昭王上书中说过:‘庸主赏所爱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⑩这些道理对我很有启迪,就是说不能当庸主,奖励自己喜欢的人,责罚自己不喜欢的人。所以,作为一个好的国主赏罚一定要分明,不论亲或疏,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就我那两个伯父来说,是我的至亲,但他们乱政,我没有留情,就说明了这一点。”刘萨诃说:“说得好,你国将兴矣。”沮渠蒙逊接上说:“刘师佛啊,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有一点疑虑,说出来请你教诲。”刘萨诃说:“请讲。”“我觉得在用贤方面,我还能够把握,但在这选贤方面就比较难,比如说,我那两位伯父,他们在我打天下的时候,也确实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那时候他们慎行律己,想国家,爱百姓,但当他们权力在握时,就忘记了祖宗的教诲,欺压百姓,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当然,对于他们,我只能用国家法律来惩治,他们罪有应得。我也懂得古人说过的道理,群马之中的千里驹,要有好的识马人,才能把它挑选出来。我在选贤的时候也是从人的德能与才能几方面去察验的。初期很好,但是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变得不好或者变坏了呢?”刘萨诃笑着说:“国主啊,你想过没有,人是世界万物中,最没有恒性的动物,他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空间,接触着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感触着各种不同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莫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而好坏。好与坏是无止境的,正如宇宙一样,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着,在时间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也没有尽头。在人群中好的思想、好的东西,可以千秋万代地传下去,永不泯灭;坏的东西也一样能够传下去,甚至越变越坏。人们要想友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须不停地发扬优良的东西,不停地消除罪恶的东西。就说你选贤的事吧,你不能保证你选的人一成不变地好,好坏是相对的,只要是对国家忠诚,以百姓为天,勤政职守,清廉俭约,就称得上是贤能,这样的人只要你使用得好,乃是国家栋梁。汉文帝刘恒时,代郡大陵人卫绾,由于多次立功,官至中郎将。景帝时,又因功封建陵候、太子太傅、御史大夫,继而担任了丞相之职,可谓地位显赫,大权在握。但是,他从没有把权利看作是私利和荣耀,而看作是为国家效劳的机会。他每天谨慎尽力,克勤职守,在百官面前,从没有半点功高自傲的表现。景帝做太子时,叫他一同喝酒,他不肯来。文帝在位时,六次赏赐给他价值连城的宝剑六把,他都保存了下来,不去动用。一次景帝又赏赐他宝剑,他说:‘先帝赏赐我的剑已经够多了,我再不敢接受。’景帝说:‘宝剑是人人喜爱的器物,大家可以变卖或交换,难道你还能保存到现在吗?’卫绾说:‘还在’。皇上让卫绾拿剑来看了,确实没有用过。他担任中郎将时,下属的郎官们无论谁有过错,他常常承担责任;自己有了功劳,也常常让给其他官员,从不与人争功。皇上认为他品行方正,而且又忠诚勤奋,也没有不良的心眼和动机,于是就让他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景帝时,曾赏赐给他很多东西,大部分让他谢绝了。他认为:效力于皇上和国家是臣子应尽的义务,况且国家已给自己很高的俸禄,吃穿用都有了,以外的赏赐不能看作是因功所得呀。如果不是这样,就说明自己的心灵已经不清洁了。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呀!这样的人就是贤能。”刘萨诃停顿了一会,继续说:“国主啊,这样的贤能,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是很多很多的。但是,就一个王朝,一个政权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明君与贤能并存,昏主与奸佞相伴。所谓明君,他首先是能做到‘兴必虑衰,安必思危’?。‘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他能经常把学习古人行事当作镜子对照自己,明辨是非。然而昏主就没有这个自知之明,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再加奸佞献媚推波,最后把他推向深渊。在选人时,明君能做到高瞻远瞩,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发现贤能,区别优劣,按照古人‘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五样来判断他的好坏。就是说,要在平时看他和什么人接触,富了的时候又和什么人交往,显贵时看他推荐谁,重用什么样人,困厄时看他不做什么事,贫苦时看他是否苟取财物。贤能的人什么时候都会以国家、百姓为首,什么时候都是谨慎谦虚,什么时候都是勤恳执事,什么时候都是清正廉洁。只要遵循‘至道之正’,他们是不会变坏的。另外,老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愈是品德高尚的人,他谦和得就像一个愚笨的人,这就是国主怎样发现贤能的方法。”沮渠蒙逊深受启发,他说:“刘师佛分析得十分透彻,这好像使我学会了驾驶船舶的技能,使我懂得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也使我明白了‘予之以礼,晓之以理’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奸佞和祸国殃民者,则坚决惩罚不贷。”刘萨诃又说:“请国主还要提防那些‘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的人,有些人帮你做事,完全是为了权和财物,一旦他们少了权和财物,就会敬而远之,不肯为国家出力了,或者妄法逐利,侵吞国脂民膏,最后成为蚁堤之患啊!”“是啊,刘师佛说得极是,这是决不能疏忽的。”沮渠蒙逊坚定地说。 “请刘师佛论述至道之四吧,”沮渠蒙逊向前凑了凑,虔诚地说:“今日能够亲聆刘师佛讲论治国至道,真是天赐我福啊!”刘萨诃没有说话,站起身来,顺便从地下拾起两粒石子,一粒放在沮渠蒙逊手上,一粒自己拿着,然后笑了笑说:“请国主把这粒石子扔下山去,”沮渠蒙逊扬起臂用力把石子扔下了山崖,刘萨诃却把石子置于手指尖,用拇指只轻轻一弹,石子飞下山崖。沮渠蒙逊不解其意,只是静静地思考刘师佛的用意。刘萨诃笑笑说:“国主请坐,和尚没什么别的用意,只作个比喻。古人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要说这治国至道四嘛,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将一粒石子送下山崖,可用多种方式。”他继续说,“作为一国之主,固然要采用古人的治国方法和策略,取古圣之道,但是,决不能有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之积习。治理一个国家,既要遵循天时、地理、人和之道,又要审时度势地灵活运用治理的具体方式和方略。你建立的北凉国,地处西部边陲,这里地域广阔,土质肥沃,虽不及江南有大江大河,但也是水富草丰,有发展农桑、畜牧的大好条件;这里的百姓,虽然族种较杂,但民淳俗美,贤能甚多,况且,西城诸国臣服于你,这都是你的有利条件。所以,你必须按照你国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治理国家,不要只用一种方法。只要是对国家、对百姓有利,你就可以革古鼎新,就不一定效法古代古人。标新立异,革新创造才能自强不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说对吗?”沮渠蒙逊越听越觉得刘师佛的治国至道奥妙至深,感动万分。站起身来,转了个方向,抬头看了看太阳,又看了看四周的松柏山峦,觉得浑身的血液像要沸腾似的,全身充满了活力。便仰首长叹了一声说:“宇宙之大,至道之深,真乃妙不可言啊!”他说着转过身来,对着刘萨诃说:“刘师佛啊,我们的谈论停顿一会,好吗?”刘萨诃不解地问:“为何?”说着,沮渠蒙逊打开了带来的一个布包,里面包着准备好的素食饭菜,刘萨诃笑着说:“国主想得如此周到,那好吧,等一会再谈”。于是,二人就坐在这高高的山地上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风送乐章,鸟奏灵曲,吃了一顿特别的山宴。 接着又开始了治国至道的谈论。沮渠蒙逊说:“请刘师佛继续讲这至道之五吧。”刘萨诃笑笑说:“这回是否请国主先开场啊。”沮渠蒙逊点头称是,想了想说:“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过:‘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辕,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袍,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能制成的;亭台楼榭,不是一棵树的枝干能建成;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就是因为准确选用了韩信、萧何、张良等一大批贤能战将的缘故。所以我觉得要干成大事,不能依赖一人一智,要依靠和发挥众贤的力量和智慧才行。”“是啊,国主说得很是,”刘萨诃接着说:“曾记得帝舜与臣皋陶有几句赞颂和应和的话吗?‘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这前三句是皋陶的赞语,后三句是帝舜的应和。这说明君明臣贤,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果有明君而没有贤臣,国家的法律就得不到圆满地执行,就会被一些贪腐堕落之辈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地歪曲,致使百姓受害,社会风气败坏,国家蒙受损失。所以要像帝尧告诫羲氏、和氏‘信饬百官,众功皆兴’?那样,把国家的主张、法规告诫百官,教导他们讲真话,不讲假话,作实事不摆样子。只有百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各项事业才能兴旺发达起来。这一点,请国主千万要重视啊!”沮渠蒙逊欠了一下身子说:“刘师佛放心,在下牢牢记下了。”刘萨诃说:“我想请国主再说说你现在的施政大要如何?”沮渠蒙逊点点头,咳嗽了一下,认真地说:“我尊先人之道,主要是严法律,施仁政,轻徭赋,劝农桑,兴礼乐,重教化,倡佛教,尊儒学,罚盗贼。但是,在施行中发现还有不甚完备的地方,有些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啊。”“是啊”,刘萨诃说,“政略之完善,非朝夕而定。你的大多数政要是正确的,只是有的不甚完善,怎么办呢?我想须有更多的贤能帮你才行。你现在虽也有一些贤能,但精通历代之法典者还嫌少些,要成大事,你可花大力在江南各地网罗贤能,根据你国家的实际,对你已制定的施政大要,一一斟酌完善,使之更适合国情。你是知道的,古人言:‘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有了更多的贤能帮你,还怕大业不成吗?”“是啊,是啊,我一定马上动手就办,如果‘患至而后忧之,别无及已’?,等到问题成堆时,就来不及了啊。”刘萨诃笑笑说:“你要成大业,首先你的政略之大要,要优于他邦,这就要抢时间啊,越快越好。‘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嘛!” 停了一会儿,刘萨诃接上说:“现在我们再谈论下一个问题吧,以国主的话说,就是至道之六。就是严法律的事。古人训:‘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说的就是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禁暴率善,而不是残民逞威。目的是为了禁止邪恶,引导人们走向善良。现在,你建国不久,自然,有一些邪恶还没有完全得到惩治,而邪恶也还在试探你的国法是不是能管得了他们。如果国法严行,邪恶就会被消灭或收敛,如果国法松驰,邪恶就会泛滥猖獗。所以,现在你必须严行法律,慑服邪恶,安定社会。等到邪恶禁绝时,你的国家也就安定了,盗贼自然也就少了,你的治国方略也就会在全国畅通无阻了,你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就有了优越的环境,自然能发展起来。然而,在严法律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到‘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就是说,法律是治理国家走上正规的保证,只有用法得当,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也就是说,法律公正无私,那么老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判罪适当不偏,那么老百姓就拥护听从。所以说,你要对你的管理法律的各级官员讲明这个道理,要他们忠于国家,嫉恶如仇,爱护百姓,公正无私,敬职办事,不许徇私枉法,贪赃渎职,更不能与邪恶同流合污,如有明知故犯者,要严惩不赦。同时,你还要把施行法律作为主张的一部分,晓予各级官员,要求他们知法、理法,促其带头遵守,并予之以警钟长鸣。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各级官员中,肯定会有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人,但不管什么人触犯了法律,都要一视同仁,分别轻重,予以追究和惩治,决不要姑息养奸。特别是皇亲国戚更应如此。这样,国家法律就能够畅通施行。 这一点,请国主遵循古人的‘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的明论去施行吧。”沮渠蒙逊赶紧说:“对对对,刘师佛的反复教诲和坦诚相告,在下全都记住了。”刘萨诃接着说:“国主啊,这里还有一个要紧的问题,就是要选好管理国家法律的臣子,这管理国家法律的臣子非同一般,是替你掌管生杀大权的人。如果选好了,就是国家逐步走向兴旺安定的前提。这里,我给你讲一个春秋时期发生在晋国的事。那是晋文公重耳在位时的事,由于晋文公重用贤能,朝政很是清明,给他做事的人。都能够忠心耿耿,以国事为命。其中有个人叫李离,是为他掌管法律的官员,这件事就发生在他的身上。 “这个李离,生性刚直,为人与做事一向谨慎、踏实,在他掌管国家法律的五年间,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恪守职责,公平断案,从未出现过半点差错,一直受到晋文公的信任,受到百官和百姓的赞誉。 “可是,有一次,李离受了手下一个亲信的蒙骗,错判了一个人的死罪,后来他发现错杀了人,就把自己关了起来,给自己判了死罪。他叫手下人给他带上了枷锁,进宫去向晋文公请罪。晋文公和百官看到李离这副模样,急忙上前问怎么了?文公命人打开了枷锁。李离这才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并提出让晋文公处决自己,给被误杀的那个人偿命。晋文公十分感动,没想到他如此之刚正不阿,真是难得的忠臣啊!赶忙安慰李离说:‘错杀人是下面官吏们的罪过,不是你的罪过。即使你犯了罪,也应该从轻处理,够不上偿命。更何况这案子是你错听了手下人的话,是手下人蒙骗了你,责任主要在他们身上,你不必过分自责了,以后办案仔细一点就是了。” “李离断然地摇了摇头说:‘在我被任命为长官的时候,我没有向他们推让;当我得到的俸禄比他们多的时候,我也没有把俸禄分给他们。现在我偏听偏信错杀了人,却把责任推给下属,这样的事没听说过。如果今后官员出了错就推给下属,国家将如何治理呢?’坚辞不接受晋文公的宽免。晋文公又说:‘你这样认为自己有罪,按照这个道理,难道我也算是有罪吗?’李离说:‘法官应该依法办事,用错了刑,自己就该受刑;杀错了人,自己就该被杀。这个案子既不是手下人判的,又不是大王您断的,是我错判了,当然有罪的是我,该偿命的也是我。五年前您认为我能够明察秋毫,判断疑案,才让我担当此任的,现在我错杀了人,辜负了您的信任,我要求偿命’。晋文公听了李离的话,觉得也有道理,心想,若判他有罪。恐难以服众,就想了一个两全之策,说:‘李离,你草率办案,理应偿命,但念你五年来秉公执法,恪守职责,而且仅为首次,我宣布赦免你的死罪。’在场的众大臣一面为李离的举动所感动,又深感文公的高明与宽容。都纷纷安慰李离,不用过分自责。李离向晋文公谢恩,对文公的宽容表示了真诚的感谢。说完,突然从怀中抽出锋利的短剑,猛地往脖子上一抹,鲜血喷洒而出。顿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晋文公好一阵子才醒过神来,扶案大哭了一场,下令厚葬,安抚家属。 “李离自刎而死的消息很快地传开了,人们无不惋惜地说:‘多高尚的品质啊!’葬礼那天,全城百姓倾城而出,白衣、白巾哭着为李离去送葬。李离伏剑殉职,使晋文公以此而正国法,朝政更加开明,法律更加公正、合理,百官更加尽职尽责,国家日益强盛。不久,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刘萨诃和沮渠蒙逊谈论了半天,越谈越觉得有说不完的至道之理。这时候,有两位僧徒送来了山泉水,二人饮过,倍觉神清气爽,尤其是沮渠蒙逊,兴致更高,他站起身来,向刘萨诃欠身说:“师佛啊,请莫怪罪,我这个人,多年来习惯了奔波生活,请允许我舒舒筋骨。”刘萨诃笑笑说:“不妨,请便。”这时的太阳,已经偏离了中天,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微风送来山谷的凉意,使人感到十分的舒服。沮渠蒙逊望着四周的高山,那朝着太阳的山体,赭石色的山石之间夹杂着野草、灌木,好像静坐的佛陀,显得那么宁重而深沉,又那么神秘。只见那山体的阴面,翠松成片、高耸蔽日,看上去,很似整装待发的万千铁骑,雄壮而富有生气;唧唧啾啾的山雀飞来旋去,好像合奏着一部不知名的优妙的乐曲;哗哗啦啦的流水又似古筝的弹奏,拨动着人的心弦。沮渠蒙逊抬起头来,望着湛蓝的天空,漂浮着雪一样的朵朵白云,不时地变幻着形影,漫漫地被风儿推向了远方。这时,沮渠蒙逊觉得心境无比地宽阔了起来,好像天也高了,地也大了,心潮起伏,似大江大海的波浪,又像祁连雪峰的松涛,久久不能平静。刘萨诃看着北凉国主兴奋的表情,暗暗地为他祝福。 过了一会,沮渠蒙逊笑盈盈地说:“刘师佛啊,我们接上议论至道之七吧。”刘萨诃说:“好,就说你的,‘教化’吧。”沮渠蒙逊说:“请刘师佛教诲。”刘萨诃说:“我们先说这教化的对象:应该包括大到帝王将相,小到下层官吏和黎民百姓,就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不例外。就是说昏君奸佞需要教化,明君贤能也需要教化。”刘萨诃说到这里停了停,又补充说:“明君贤能是大智大慧的人,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就会造就得高尚、英明、完美,你说对吗?”沮渠蒙逊笑了笑说:“是啊,‘学而知之者为上也”’。刘萨诃接着说:“人生百态,性有善恶,比如一个人一生都善,一个人一生都恶,又一个人是先善后恶或先恶后善。可说是千姿百态,没有定论,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们就说秦始皇吧,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车轨,打造了长城,这些是他的大善,是功劳;但是,他又有焚书坑儒的大恶啊。所以有的人生品格,善恶交融,说善是善,说恶是恶,好比清浊二水流入一池,分不开了,只有等待历史来澄清。当然,有些事物是不可并容的,比如黑与白,火与水是绝对的。人的善恶在有些方面也是有绝对界限的。比如爱国家,廉洁,可以说是绝对的善;暴虐、奸佞,可以说是绝对的恶:恭谨,趋炎,可以说是介于二者之间。既然人之性有善又有恶,那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国主来说,就要对国人实施教化,抑恶扬善。要大力提倡礼德廉耻,教化人们逐步向礼德廉善方面转化,要教化人们爱国家,爱百姓。为官者要恪敬职守,清正廉洁,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处处为国家分优,为百姓着想。这样作,就是礼、德、廉、善的表现,就是国家兴旺的标志,教化的目的就是使这种美德逐步发扬光大。反之,如果做官只为自己享福享乐,不把国家放在心上,不把百姓放在眼里,甚至贪占受贿,欺压百姓,这就是大恶、大耻,不仅要受到鞭笞,而且要受到制裁。所以,施以教化,就是要使各级官员和百姓,遵守国家法律,遵循礼德廉善规范,维护国家和地方平安。使他们懂得‘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道理。百姓乃优秀道德之源泉,但是,由于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优秀道德置于其中,往往被各种颜色所遮蔽,没有慧眼就分不清清浊,看不到良莠。所以,作为一国之主,你要理出优秀的精粹之德的标准,施之以行,辅以各种教化之渠道,规劝人人遵守之。古人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说,只用政、刑去管理国家还不行,还要以礼德去教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啊,”沮渠蒙逊接上说,“就要使人人树立廉耻的观念才行。如果是‘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那样的话,‘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刘萨诃接上说:“所以,无论什么人,都要修品行,讲道德,端行为,去邪恶,敬尊长,爱幼弱,睦街坊,孝父母。把德念深入千家万户,使人人遵守效法。如果有人做了国家不允许做的事,或者做了有伤公德的事,首先自己就能感到是极端的耻辱,极端的下贱,这就达到了德治的目的。所以古人言:‘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说的就是以德服人,不要忘记为什么能站住脚的道理。”沮渠蒙逊很快又补充说: “很是很是,‘非兵不强,非德不昌’?!” 刘萨诃说到这里,觉得沮渠蒙逊对这个问题看清楚了,但更深一层的问题不知想到没有,就说:“国主啊,我们谈论这教化众人的问题,可以说是国家终治之本旨。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并非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施行中定有不少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和反反复复的磨砺。所以,你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打算,从现在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你的国家达到礼德廉善的境地。”沮渠蒙逊听着刘师佛的论理,无比欣慰,但也感觉出了以后的艰苦和辛劳所在。他深有感触地说:“刘师佛啊,从三皇五帝以来,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和朝朝代代的生没沉浮,曾出现了不少的明君强国,有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高尚的社会风气,也有过不少为官一生,俸禄而外一毫不取,佳话千秋的贤士。但是,世人为什么不能把这种贤德一直保持下来呢?总是善了恶,恶了善,善恶交替呢”?刘萨诃说:“国主啊,古人说:‘宇宙之大,大无边际’,这世人与世事百态,也是一部写不完的春秋啊。多少年来,那些治理得十分康富的国家,在治理得非常清明的时候,他的国君英明高尚,他的臣下和百姓,绝大多数贤明善良,也还不是有邪恶存在吗?不过只是美玉之瑕疵罢了;可是在一个国家的腐秽邪恶之期,如殷纣王时期,也还不是有大量的贤德之人出现吗,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姜太公姜尚等,不是善德终于战胜了邪恶吗?所以,天下之事,终以正义胜于非正义,光明胜于黑暗,正气胜于邪气,好人胜于恶人为结局。至于这善恶交替的问题,也是一个反复轮回,永不停息的至理。古人说:‘患生于多欲’?,但是,这就和人之私欲有着本性的联系。‘逐利救富,人之所欲’;‘人性欲利’是‘不分贵贱’的。人的私欲,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他人利益的时候,可以说是正常的。如果人性私欲发展到损害国家利益,损害百姓和他人利益的时候,就变成了奸邪,就不能听之任之了。这就说明,为人不可贪得无厌,过分了,灾难就会产生。因此说,‘国人逐利之欲,如水之低流,非以教化而不能止。如奸邪可止者,乃堤防固。’如果奸邪并出,而法又不能全制的话,说明你的教化松滞了,那就要着力于教化的功能,”?刘萨诃停了一会又说:“国主啊,你对这一点,还有什么高见?”沮渠蒙逊说:“刘师佛啊,你的教诲似清流,如明镜,照亮了在下的心,我定依至道而行。”“那好吧,只要国主按此方略教诲后人,做到‘萧规曹随’?,那天下就享太平了。”沮渠蒙逊十分高兴,在心里默默地念着《司马相如列传》里的几句话,“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并以此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恒言。他高兴地对刘萨诃说:“借刘师佛的佛言,我一定把北凉国治理得太平殷富。”这时的沮渠蒙逊还想问问劝农桑和兴佛教的事,但又觉得刘萨诃也讲到了,自己治国大要中也有了劝农桑兴佛教二要,正在迟疑之中,刘萨诃已猜出他的想法,就说:“国主是否还想谈论一下富国富民之道?”沮渠蒙逊忙欠身说:“刘师佛真乃佛圣也。”刘萨诃说:“这方面的事比较容易办好,只要国主首先选中几位像汉武帝时卜式那样的人掌管农事,就可达此目的。卜式不是对汉武帝说过么,只要使民以时,赋税有度,勿令饥馑,就可以民殷国富’?。这一点我知道国主已胸有成竹了。另外,提及一点,你这里自西汉以来,是中原和西城的交会之所,早在西汉时,就曾有繁荣的茶马互市和贸易往??来。现在,你也应利用西城各国臣服于北凉的大好时机,与西城各国修好关系,大力繁荣贸易,如果做好了,还会愁国库无银么?至于弘扬佛法一要,你是敬佛之人,佛祖已在你心中,人人向善,国家安泰,国家安泰则佛事兴旺矣。”沮渠蒙逊接着说: “这就是我向刘师佛所问的至道之八呀。” 刘萨诃站起身来,似有所感地说:“国主啊,你的问道之心、求学之志实乃可贵啊,真可谓沧海无量,学海无涯啊!”沮渠蒙逊一听刘萨诃的话音,猜测刘师佛是否还有要紧的话要说,赶紧补上一句:“请刘师佛教海。”刘萨诃爽朗地笑了起来,接着,他慢慢地、深有感慨地说:“最后一点,我想就是贫僧今日与国主的对话,这是我修佛四十多年以来一次重要的佛性修炼啊!”沮渠蒙逊也坦诚地说:“刘师佛啊,今日你我谈论治国至道,对在下来说,是今生今世难得的奇遇,是佛祖的保佑,终生难忘啊!我看,这最后一点,就叫做沮渠蒙逊南山问道吧。”二人说罢,相对大声地笑了起来,这笑声回荡在山谷,好久好久?? 这时,太阳已悄悄地向地平线靠近,西边天际上顿时泛出了七色彩霞,映红了半个天空。沮渠蒙逊向刘萨诃深深地作揖致谢,径自下山去了。 注: ①语出《秦始皇本纪》。 ②语出《殷本纪》。 ⑧语出《商君列传》。 ④语出《儒林列传》申公对汉武帝之言。 ⑤语出《太史公自序》。 ⑥语出《秦本纪》。 ⑦语出《商君列传》。 ⑧语出《史记·楚元王世家》司马迁论赞之言。 ⑨语出《史记,乐救列传》乐毅《报燕惠王书》中之言。 ⑩语出《范雎蔡泽列传》,范雎上奏昭王之言。 ⑪出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⑫语出《司马相如列传》。 ⑬语出《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序》,司马迁论以史为鉴的评论。 ⑭语出《史记·魏世家》。 ⑮语出《史记·老予韩非子列传》老于之言。 ⑯语出《论语·子罕》孔子言,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引用。 ⑰语出《郑世家》司马迁针对郑厉公郑大夫甫瑕互相的关系所作的评论。 ⑱语出《商君列传》商鞅之言。 ⑲语出《慎子·知忠》古代俗语,司马迁在《刘敬叔孙通列传》引来作赞。 ⑳语出《夏本纪》。 ㉑语出《五帝本纪》。 ㉒语出《三王世家》引《荀子·劝学篇之言》。 ㉓语出《苏泰列传》。 ㉔语出《苏泰列传》。 ㉕语出《孝文本纪》。 ㉖语出《史记·孝文本纪》悫:音榷,诚笃、忠厚。 ㉗语出《淮阴侯列传》。 ㉘出自《史记·循吏列传》。 ㉙语出《论语·为政篇》孔丘语。 ㉚语出《郑世家》子产劝韩宣子言。 ㉛语出《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言。 ㉜语出《淮阴侯列传》。 ㉝语出司马迁《货殖列传》全意。 ㉞意思是萧何定的规矩,曹参完全照此行施。 ㉟出白《史记·平准书》。 (此文初发表于金昌市《西风》杂志2002年4期)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