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马踏泉亭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204
作品名称: 重修马踏泉亭记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311.pdf
责任者: 谢翔云 撰文题书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马踏泉,自北宋杨家将战马踏开至今泉水清澈,比其他泉水重千分之二,为冷饮煎茶观赏之名泉。民国初,县知事林棠,邑学者王裕基倡砌六角石沿,使泉水涌而为潭。由漂流入小溪。从此泉底不时泛出大小气泡,犹如珍珠,随涌浮出水面,喷散如花,如此相继泛散,颇具奇观,故又名珍珠泉。为永昌名胜之一。每逢夏季,来观泉泛者络绎不绝。四十年代,有位县长在泉上筑起一伞形茅亭,题联柱上:“近看水中珠,玉润珠圆真活泼;闲邀廊外月,湖光月色共清凉。”但不久亭毁潭废,人畜践踏。顷失清洁,泉遂不为人们可爱重。一九八五年钟鼓楼维修指挥部建议利用修楼剩余旧料,再修砼基础重檐六角亭,旋获党政领导同意。即日动工,由修楼掌尺李国柱设计,李国顺制做施工,张润生处理基础。在雷坛之上,水云山巅,各修亭一座,以永昌古县名骊靬显美名亭,与马踏泉亭为北湖风光增添景色。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这本全景式反映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集文学性、艺术性,鉴赏性、趣味性,历史性、资料性为一体,汇诗赋、书画、摄影、记述、文献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着力挖掘县城北环路以北,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名人轶事,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可品、可赏、可鉴、可赠、可藏。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翔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