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皮影戏和木遇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110
作品名称:
皮影戏和木遇戏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80.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827
主题词:
中国戏剧-戏剧艺术
作品简介
金昌市永昌县的皮影是清乾隆年间由长安传入,首先流行于清河地区永宁堡一带。较有名的有刘家影子和樊家影子。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绘画、雕刻、灯光、美术、音乐、歌唱、表演、造型为一体。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布景、道具等均由加工好的半透明生牛皮、生羊皮镂刻而成。人物身高约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共13部分组成。按戏剧的生、净、丑、旦等各种形象刻制。皮影演出多在夜间或黑厅进行。演出时,影台前横置一纱幕,幕后点燃一大油灯,根据剪影和灯光投影的透视原理,影子匠随着锣鼓、音乐节奏,按剧情放置布景,然后牵动竹竿,操纵人物上场。灯光将人物形象映于纱幕上,出现“影子”,供观众欣赏。同时,影子匠按剧本台词该唱昌则唱,该白则白,随着音乐伴奏,说、唱昌、笑、哭、动、打,声形俱全。皮影戏在白天利用日光演出的叫“日影子”。皮影戏班演出时用人不多,一般6人至8人。但人人都是行家能手,一专多能,会唱、会拉、会打击乐,又能操作。 木偶,俗称“肘猴子”。其人物为木偶人。木偶头比成人拳头稍大一些,刻制有五官并镶有会动的眼珠和下颔。按戏剧生、净、丑、旦的脸谱彩画,并按各类人物,制作出衣着官戴。演出时,艺人一手执支杆,一手牵绳,按剧情做出整冠、甩袖、跪拜、舞枪弄棒、瞪眼、张口等各种动作,或唱或白,出出进进如同唱大戏。金昌历史上的木偶戏多以影子班兼唱,晚上唱影子,白天唱木偶戏,单独演出者极少。 到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皮影、木偶完全停止了活动。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