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遗迹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95
作品名称: 长城遗迹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16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928.72
主题词: 文化遗址-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金昌市境内的长城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从东到西总长约120公里。东与民勤县交界的大口子以南的长城相接,西与山丹县交界的绣花庙以北的长城相连,东西横贯金昌市境中部。金昌市境内的长城,据专家考证,多为在汉长城的原基础上,新筑或增筑的明长城。金昌市境内现存长城遗迹,大致可分为三大段。东段从与民勤县交界处,往西至河西堡镇青山堡村,长约40多公里。这一段长城长期处于荒漠戈壁,风化剥蚀严重,大部分土墙颓圮,一般残高2米左右。墙南墙北多为沙土堆淤,呈沙土脊梁。但这一段长城的烽燧墩台大多完好,残高一般为六七米。如老百姓所说:“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大墩约为20米见方的墩堡,墩堡外筑有长约30米的围墙,向东置门,内有土坡斜道可登墩上,古代每一燧堡都住有若干戍卒,由燧长管辖。烽燧的作用主要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烽燧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苣,燃积薪,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防外敌骚扰和侵入。有时,还为往来使者、商队补充给养。中段总长50多公里,其中金川峡至东至西一段约30公里,多为高山峭壁,天然屏障;金川西村至月牙湖一段,长20公里,这段长城,因地处两山夹峙的峡谷地带,风沙剥蚀较轻,城墙残高一般多为三四米以上,夯层清晰。尤其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约7公里长的一段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西段总长20多公里,东起王信堡羊庄子,西至与山丹交界处的绣花庙。这一段长城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也较严重,城垣多为2米左右高的土梁。解放后,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长城和烽燧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金昌市域内的汉、明长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永昌县北海子乡(今城关镇)金川西村树立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的保护碑记。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