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永昌县志》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89
作品名称: 历史上的《永昌县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065.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G256
主题词: 文献学

作品简介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永昌卫指挥同知赵光远(顺天香河人)与指挥佥事南魁(永昌人)创修《永昌卫志》一部,已失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赵光远与南魁“创修卫志,版藏于家”,“万历以前事,历录然存者,皆其力也”。虽然卫志未刊印,但乾隆本《永昌县志》中完全录用了卫志的资料。 一、清乾隆《永昌县志》。乾隆五十年,由知县李登瀛(陕西蒲城人)鉴定,南济汉(永昌人)总编纂,方毓伦、谢弼翰、郭兴尚等参与编纂,修成《永昌县志》10卷,依次为地理、建置、风俗、祠祀、兵防、官师、人物、选举、杂志、艺文。卷首绘图13幅,即邑域总图、水利图、县城图各1幅,书院等建筑图2幅,永昌八景图8幅。该志内容丰富、详备,约7.4万字。 二、清嘉庆《永昌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由南济汉纂辑,勾钟瑞、王国宾、闫英、南棠参与编纂,修成《永昌县志》8卷,附续编1卷,无图表。文字8卷,依次为地理、建置、水利、兵防、官师、人物、选举、艺文。该志内容与乾隆本重复较多,约6.4万字。 三、民国续修《永昌县志》。民国6年(1917年),由县知事闫权鉴定,王裕基编辑,马东壁、张植福、萧鸿泰、郭树祯采访校正,修成《永昌县志》8卷,依次为地理、建置、水利、兵防、官师、人物、选举、艺文,约3.7万字。该志对忠孝节烈记载偏多,余较简略。 以上3种县志,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成都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永昌县档案馆均有收藏。1983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将以上3种县志按原版式样,翻印成合订本,共印1000册,县档案馆收藏100册。 四、附于州府志中的《永昌县志》 (一)清顺治《丁酉重刊凉镇志》。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由分守西宁道苏铣在明朝蒲坂杨公(杨俊臣,天启二年任凉州镇)、西平王公(王顺行,天启六年任凉州镇)创修《凉州志》数册的基础上,求遗补缺,重新编撰了凉州所属卫、所(清初的行政建置沿用明朝的卫、所制)志书,取名《丁酉重刊凉镇志》。此志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三卫一所分编,各县县志体例、目录基本相同,其中《永昌卫志》7卷36目,依次为地理、建置、官师、兵防、岁计、人物、疏诗赋,约2.8万字。永昌卫志的“物产”、“忠烈”、“流寓”、“仙释”四目的内容记在凉州卫志中。该志孤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阅览室,永昌县志办存全书胶卷和洗印件。 (二)清乾隆《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简称《五凉志》)。《五凉志》分《智集·武威县志》《仁集·镇番县志》《圣集·永昌县志》《义集·古浪县志》《忠集·平番县志》五部分,附《五凉沿革考》。该志是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修成。由凉庄道张之浚等鉴定,由张玿美总修。各县志体例篇目基本相同。《圣集·永昌县志》由李炳文鉴定,沈绍祖、张绍训、谢谨纂修。共设专志7个,依次为地理、建置、风俗、官师、兵防、人物、文艺,附《疆域图》《水利图》《北境汉蒙交界图》。全书约7万字,原版本存永昌县文化馆。 《五凉志》是继《凉镇志》后,凉州各县一部较完整、较系统的地方志书。该志记述了上自唐虞,下至清朝中期数千年间凉州地区的历史沿革、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物产、民族宗教、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1996年,在全国第一轮修志进入后期阶段时,在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副县长乔高才让的首倡下,邀集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五县县志办公室、党史办的地方史志专家,在武威行署、金昌市和五县人民政府支持下,于天祝召开首次会议,按照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整理旧志的精神,统一认识,成立整理领导小组,聘请顾问、制订整理计划,明确整理原则和方法,在保持文体内容原貌的基础上,精心校勘错讹、断句、标点、注释,并采用简化字横排,精装刊世。明确分工,即《武威县志》由王宝元、张克复完成,《镇番县志》由李兴华完成,《永昌县志》由祝巍山完成,《古浪县志》由朱应昌完成,《平番县志》由苏裕民完成。张克复参与各卷校点、考证和注释,并综其成,前后四易其稿。1997年,张克复主持在永登召开二次会议,讨论整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修订了《凡例》。1998年9月,校注稿清样排印后,张克复在武威召开第三次会议,征求定稿意见,并进行初校。前后历时三年,《五凉志全志校注》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终于与读者见面。

知识出处

金昌史话

《金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金昌概览、千年沧桑、人杰地灵、天地钟秀、物华天宝、辉煌成就等栏目,介绍了金昌市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