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城故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74
作品名称: 永昌县城故址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21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古城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五凉志》《永昌县志》记:“永昌县治,旧有土城,在金山之阳,初筑在宋元间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张杰增拓,夯土板筑,周围七二百三十步,高丈六尺,)享二丈九尺,顶阔一丈二尺,上有雉堞二千有奇。其门四,东曰宣化,南曰武胜,各三重;西曰镇西,北曰安定,各二重门楼大小有十,位置如门之重数,腰楼四,角楼四,以备巡逻。月城四,县城正中声教楼一座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指挥高升添筑南关廓城,周围二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廓门二,一向东南,一向西南,县城四周濠阔二丈二尺,深一丈二尺,东西门各有吊桥,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参将干廷政又加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吴宪青请帑补修,凝然牢固。清仁宗庆六年(1801年)水冲城裂,八年加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复民国16年(1927年),永昌大地摇毁了所有城楼,北城墙雉堞坍塌18年县长李德鉴征集民工,修复城墙,折除了全部吊桥和东西稍门。民国24年(1935年)和32年(1943年),政府征民工维修城墙。1958年前后,只有东、南、西城门和翁城在,北门已毁,部分城墙也已坍塌。永昌城名为县城,实际与乡村没有多大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期,在现代建没规划之下,原有土城被逐步拆除城内些庙宇、寺观等公共建筑也逐步拆建成学校、粮仓和公用设施,以及国家机关驻地这些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平房。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在原有日土房建筑中,面貌依旧。到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县城按照新的规划,逐步新建了楼房,如影剧院、二小教学楼、县委、县政府办公楼、钟鼓楼商场及部分职工住宅楼等50多栋现代建筑,四条大街也进行了整修,铺上了柏油。1982年始建了自来水厂,1985年成立了供热公司,其他公共设施也逐步增加。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初步整修,永昌县城显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1992年至1993年两年间,县委、县政府为迎接西部大开发,下决心对县城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后的新县城,四大街和一些主要路道上高楼林立,一座现代新兴城市拔地而起,同时加强了城市配套功能:供热、供电、给排水、通讯、交通、政、中学、小学、幼儿园、养老院、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书店、商贸、饮食、服务、金融、医院、影剧院以及其它服务机构也逐步建立了起来。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分布于四大街及主街道上在县城改造的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广大民众、集体单位、联营企业热烈投资,在城南原甘新公路南北两侧约三公里长的地段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新居,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成为永昌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西、城北、城东,均向外延伸了二至三华里地段,新修了多种建筑,开设了多种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北海子公园也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更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县城东部,在拓展、改造县城的同时,开辟了永昌县工业示范小区,建起了不少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工厂林立,鳞次栉比。昔日的东区沙滩,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工业小区的建成,将永昌县城向东延伸申了五公里。 今日的永昌县城,环抱于金山之阳。城北三里,缓缓清澈的金川河沿武当山脚从西向东流入金川峡水库;城东二里即东部工业示范区西侧,急流奔放的二坝干渠从南向北奔向水库;城南一里312国道高速公路(原甘新公路)横贯东西古姿呈“金盆养鱼之势”的永昌县城,更加英姿焕发。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