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丰富的汉代墓葬群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67
作品名称:
丰富的汉代墓葬群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20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8
主题词:
中国-文化遗址-墓葬
作品简介
永昌县境内有大量的汉代墓葬遗迹,这里介绍几处。 乱墩子滩汉墓群。位于永昌县城东直距45公里的今水源镇杜家寨村西部、胜利村南部。遗址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墓堆分布密集,仅从封土可辨的约千余座。现存夯土墩墓40余座。土墩残高一两米到七八米。1956年修建兰新铁路时省考古队发现,墓群地表散布有不少因盗掘而破碎的残砖、灰陶及陶片等马家窑文化遗物。考古队还采集到石磨盘、石棒、石刀、石斧、夹砂粗陶、细泥红陶片等新石器时期遗物。1972年和1980年,武威地区博物馆先后对墓葬遗址地进行了复查和发掘,发墓葬8座,出土文物91件,有陶盅、博山炉、陶壶、陶瓶、陶碗、陶盘、陶桶、陶井、陶奁、陶灯、陶灶、陶罐、汉五铢钱、铜戒指、银镯、骨笄等。根据调查,该遗址在历史上曾遭到过严重盗窃和破坏。1956年起,人民政府加强了遗址保护,乡村均建了文物保护小组,效果良好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这一带又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一些不法分子明目张胆地盗挖古墓,政府多次进行了严厉打击。该遗址于1961年和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喇叭泉汉墓群,位于今永昌县城东北直距约63公里。喇叭泉原系明初所建的吉祥寺所在地,据传说,明以前就有寺院。该寺规模宏大,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时被拆毁。这里的汉墓群,是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正式发现的。墓地周长5公里,墓葬很多。多为砖室墓,有双、单室两种,有的基室很大,出土有五铢钱、灰绳纹陶罐、陶灶、陶壶、陶仓、绿釉陶钟等文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多年来,群众在喇叭泉以西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汉墓群,也就是今水源镇新沟村以北、以西和西沟村以北以西的皇娘娘滩一带、半截墩一带、杨爷庙滩一带,都分布着丰富的汉代墓葬。但这些年来,盗挖破坏相当严重。 县境内还有位于朱王堡镇刘正村的墓葬面积约1.5平方公的姚家湾汉墓群遗址。这里未曾大量发掘,已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五铢钱、货泉等。有位于今焦家庄乡杏树庄村老人头水库以北的杏树庄汉墓群,也未曾大量发掘。收集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等有位于河西堡镇河雅公路东侧,即金川河古河道北岸永昌电厂、市二中、氮肥厂一带墓群遗址,出土文物有绳纹灰陶罐、灰陶罐、陶瓮、五铢钱、铜版扣、铜刀、汉简、牍(朽蚀过重,无法保存)。以上汉代墓群均系1973年全省、全地区文物普查时所发现除河西堡汉墓群无法保存外,其他于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