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遗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57
作品名称: 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遗存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023.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中国-文化遗址-窑址

作品简介

20世纪70年代,在永昌县发现了鸳鸯池、大墩井、乱墩子滩、二坝、水磨关、毛卜喇等17处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遗物。这些古文化遗址生动地证明,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较多的先民生活在东大河、西大河和金川河流域沿岸,创造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对鸳鸯池遗址的科学发掘,发现了古人类生活在金川河中游北岸的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里,清理出了墓葬151座,出土遗物3500多件。这些遗物有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和艺术雕刻五类。石器有:刀、斧、筒、管、石片、白色石硃等。细石器较多,主要有透明半透明石核、石片和少量玛瑙。骨器有:石器柄、匕首柄、匕首、针、笄、梳、珠、臂饰、锥、耳坠等。特别是镶有石叶的骨刀梗,这种用石料制成的复合工具——石刃骨刀和石刃匕首,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陶器有彩陶和灰陶,多为生活用具,也有少量生产用具。彩陶主要有:壶、罐(共五式)、杯、盆、小壶、高脚杯、器盖、粗红陶;灰陶主要有:单耳杯、盘、小盅;艺术雕刻有:石雕人头像。鸳鸯池遗址墓葬中随葬品较为丰富,每墓一般3件5件,尤以生活用具陶器为多,墓葬的墓坑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式,少数有打偏洞的。成人葬埋较深,小孩较浅。葬法有单葬、合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其次有侧身曲肢葬,还有“割体葬式”,即将死者的脚趾割下放人随葬的陶器内。这种现象,考古专家认为,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尤其是甘肃仰韶文化中首次发现。在鸳鸯池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马厂类型墓葬打破了半山类型墓葬的地层关系,获得了有关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各自的分期关系的资料。依据地层迭压情况和出上的大量陶器形制特征以及花纹的演变规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过C/4测定,石确定鸳鸯池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马家窑早于半山,半山早于马厂。鸳鸯池遗址中成年男女合葬的出现,反映出生活在永昌古地的先民已在婚姻形态上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成年男性和小孩合葬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世袭以男子为主,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居了主要地位;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的装饰品和用白云岩雕刻的人头像,充分显示了当时这里的先民已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遗址中的房屋遗迹和大量细石器、骨梗刀等骨器,揭示了永昌乃至河西地区的人类已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增多、且逐步精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永昌县鸳鸯池遗址的科学发掘,为研究甘肃西部人类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它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文化组成的;不仅仅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甘肃东部存在着新石器早、中、晚期的诸多文化遗存,而且在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也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同类型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就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的远古时代,不仅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而且生活在西部等广大地区。尽管这些文化遗存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有着地理环境和时代早晚的差别,但是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性。今永昌县区域内的10多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的发现,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