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52
作品名称: 圣容寺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29.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南北朝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圣容寺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金川西村一社,始建于南北朝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早在北魏时佛教信徒受神僧刘萨诃指点,在山谷石崖上雕成石佛瑞像一尊,并制造出种种神异传说,惊动了朝廷。北周朝廷派大臣验看属实后,调动凉、甘、肃三州力役3000人建寺,寺建成后命名瑞像寺。初建成的瑞像寺规模宏大,有僧70人,寺田30顷。建寺后不久,因北周武帝灭法废教,瑞像寺于周建德3年(公元574年)被焚。到隋开皇初年,瑞像寺得到修复,隋大业5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返回时,途径番禾(永昌古县名),驾幸瑞像寺礼佛,并御笔题额,改寺名为感通寺。从此感通寺身价倍增,遂成为朝野重视的海内名寺。石佛瑞像也被“模写传形,量不可测”,甚至成了敦煌千佛洞众多洞窟壁画的题材。唐安史之乱后,河西陷于吐番,寺名又改为圣容寺。吐番素信佛教,寺中香火有增无减,寺内番僧最多时达1500之众(见于现存唐塔壁画题记中)。宋景德中,河西被西夏统治直到元代。明、清时期,随着永昌城的完善和丝绸之路的南移,尤其是敕建于唐代的金川寺已成为“永昌第一禅林”该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经历了1400多年人间沧桑的圣容寺已破败不堪,仅,存山门、佛塔及殿宇数间。1953年,山门、殿宇被当地农民拆除,仅存南、北山顶上两座大小不等形状略同的方形七级砖塔(均属唐代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浮雕于石崖上的石佛瑞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经风剥雨蚀,乃傲然而立,佛首存放于县博物馆中。2002年,县上决定修复这一历史上光辉一时、名噪海内的圣容寺,作为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景观,以带动全县旅游事业。2003年,由城关镇出资10万元,协同县委统战部、县文化局,搬迁了圣容寺遗址农民14户,同年9月19日举行了圣容寺恢复奠基仪式。寺院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至2006年,已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瑞像殿304.76平方米,大雄宝殿854.25平方米,经堂364.25平方米以及斋堂兼法堂290.25平方米,僧寮客堂325.6平方米以及山门、金刚殿、藏经阁等建筑,瑞像殿和大雄宝殿等已按唐代建筑风格进行了彩绘。三年来共投入建筑资金500余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0万元,省上拨款10万元,金昌市拨款20万元,其余均为县内及全国各地佛教界信众捐助。在建设施工的同时,县委统战部批准成立圣容寺寺管会,由江西省东林寺僧人释德圆、释德光、释宽宏3人住寺主持佛教活动。2004年,县城各单位干部职工捐款17.6万元,修建了金川东村至圣容寺的乡村二级公路,客车可从县城直达寺院。按照寺院规划设计,尚有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地藏殿、祖师殿、钟鼓楼、迥廊和围墙等设施,将在2006年以后陆续建设,一代名寺圣容寺将会重现历史上的光辉。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