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子古建筑群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5020220000025
作品名称: 北海子古建筑群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192.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唐代
分类号: K928.714.2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北海子古建筑始建于唐代。《永昌县志》载:“城北二里许,曰金川寺,唐时敕建。僧慧妙不时募资修理,前后凿池引水,种松柏诸树,蔚然深秀。”寺偏东一水塘,约三亩,叫观音塘,俗称“海子”,志书称“柳池”,以马踏(家)泉、葫芦泉流注其中,清澈晶莹,四时不变。寺偏东水云观,有亭可坐玩,前为观音坛,起绿潭(指海子)中,又前为书驮堂,以桥通之。后经历代修建,到清乾隆年间,已建成魁星楼、太清宫、转轮寺、酒仙阁、雷坛、药王洞、火神宫等。整个建筑群“鳞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据一邑之性”(引自《永昌县志》)。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部分建筑毁于地震。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又遭战火兵燹,只剩两座古塔等少数建筑。民国后期,民众募捐资金,维修水云观(即今五佛寺)新建天师殿、佑圣宫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保护北海子古建筑,曾多次维修。遗憾的是在“文革”中雷坛遗址一明代七级砖塔被炸毁。1980年至1985年,省、地、县先后拨款47.5万元,维修加固了湖心亭(原观音坛和书驮堂),水泥拱桥连结两亭与海子边缘,新建了显美亭、绿漪亭,疏通了马踏泉并修复了马踏泉亭。1993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大工程”,北海子风景区得到总体开发。原金川寺遗址修建了大戏台及一些游乐设施;“海子”下游建造了人工湖、游泳池;雷坛遗址新建了一座巍峨壮观的“一宇观”,观内大殿7间,东西配殿各5间,山门3间及东、西配殿各3间,山门前利用地形落差,护砌三个宽阔平台,构筑纯白仿古雕栏,筑台阶数十级直通山下;海子以东,沿山岗边缘建长廊,蜿蜒盘旋,直达显美亭。曲径长廊东,雷坛山崖下,有一山洞,称“混元洞”,具唐代建筑风格。在公园路上新建仿古牌坊一座,上有“北海子公园”题额,公园门内一侧建一现代风格的三角花岗岩贴面塔,称“腾飞塔”。经陆续维护和新建,北海子原有古建筑和新的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古建筑群落。从唐代至今,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北海子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美和历代永昌人民锲而不舍创造的人文美,使之不断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瞻游玩。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