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待招匠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1096
专题名称: 永昌待招匠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4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待招俗称剃头匠,是给人理发、刮脸、修胡子的手艺人。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旧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据说旗杆是当年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象征着皇上的圣旨。剃头行业很讲究礼节,当出家人来剃头,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剃头时也要遵守“前僧后道”规矩,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剃头,取抬头兴旺之吉利。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永昌民俗(卷一)》

本书重点收集了民俗博物馆中的永昌方言、永昌俗语、永昌习俗、永昌匠人、永昌民间游戏、永昌方言词汇、传统禁忌、最美永昌等一批珍贵的民俗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