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产育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1065
专题名称: 永昌产育习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2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由于生活困难,永昌的产育习俗比较落后。新婚夫妇同房受孕后,家中大人给媳妇一个红布裤带,绾带一方小铜镜或几枚麻(铜)钱,以示避邪,并嘱咐媳妇避见白事戴孝者和娶亲结婚者,以免胎儿受了白煞或红煞的伤害。妇女临产时,拆去炕上毡席,铺上炕灰或细沙,放条旧被子,请“老娘婆”接生。孕儿出生后,将胎衣埋于炕沿下或门后,三天后方可扫除干净,由“老娘婆”用花椒水或艾草水为婴儿洗身,叫 “洗三”。产妇的住房叫 “月房”;门口贴一红纸或挂红布,叫“忌门”;生人不得入内,叫“忌踩”;月内产妇不得出月房,叫 “坐月”。期间,只能喝小米粥,忌食肉蛋或冷酸辣食物。亲友邻居送食物看望产妇叫 “送奶”。婴儿出生 1个月,备饭菜请客,叫 “做满月”;106天过“百禄”;1周岁时过生日,仪式同“做满月”。忌讳当面说孩子胖和瘦,抱孩子时忌说轻重。婴儿出生后要起“小名”,有的按生理特征,得名“六斤”、“包包”、“双旋”、“禄禄”等;有的以时令节日,起名“正月子”、“丙寅子”等;有的以吉祥意愿,得名 “福寿”、 “拴拴”、 “观音保”等;有的想要男孩,给先出生的女孩取名 “招弟子”、 “跟男子”等。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生育方面的陈规陋习迅速得到改变。一是改产妇跪着生为仰卧生,二是改铺炕灰细沙为油布麻纸,三是改长断脐为短断脐,四是改不消毒为操作、器械、卧具三消毒。60年代以后,住医院生孩子的渐多,婴儿的庆典活动也逐渐变少变简,孩子的取名明显地排除了封建色彩,大多数赋于了时代色彩。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永昌民俗(卷一)》

本书重点收集了民俗博物馆中的永昌方言、永昌俗语、永昌习俗、永昌匠人、永昌民间游戏、永昌方言词汇、传统禁忌、最美永昌等一批珍贵的民俗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