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1051
专题名称:
永昌丧葬习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2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永昌的丧葬习俗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民间丧葬又称“白事”。老人在临死前,要穿用红布包裹的“老衣”,忌用皮毛衣料。人刚死后称“嚥气”。死后用红线绳捆绊双脚,头前献一只公鸡和顶插红枣的半生米粥,叫“祷头饭”。请道士做法念经叫“开路”。死者的子女身着白孝衫,头顶长白布,肩搭长麻辫,手柱“丧杖”去请亲友长者,叫“报丧”。死者停放灵堂到抬去祖坟埋葬的这段时间称“服期”。亲人死后,男女亲属跪到灵堂哭丧,又称“哭孝”。在死者第三日,接到丧讯的亲戚前来吊唁,俗称“吊孝”、“烧三日纸”,也叫“迎三”、“送三”。死者到了五日,要行装入棺材的仪式,称“入殓”或“大殓”。第七天请道士做“首七”,孝子头顶的白布改做孝帽,麻辫缠于腰间,叫“成服”。之后的祭奠活动有“上奠”、“赐孝”、“全祭”、“家祭”、“辞灵”、“放施食”等。出殡又称“起灵”,由魂幡前导,孝子怀抱上书死者名讳的“神主”,肩拖一疋白布于棺前到坟地埋葬,叫“拖灵”。第三天再到坟地用土堆隆坟丘,叫“攒三”。死者埋葬后,每逢七日,黄昏时分家人都要在村外烧纸挂钱,称“服七”或“七七”,至四十九天七满后,才告服丧期结束。死者殡葬一百天和一周年行祭祀,称“百日祭”和“周年祭”。 1949年以后,丧葬习俗大为简化,做纸货、行道场等均已废弃。孝子只穿白鞋、戴孝帽,腰系麻辫,但祭奠和安葬方式仍依旧俗。60年代后始兴带臂纱,送花圈,死者的照片代替“神主”牌位。8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但在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知识出处
《永昌民俗(卷一)》
本书重点收集了民俗博物馆中的永昌方言、永昌俗语、永昌习俗、永昌匠人、永昌民间游戏、永昌方言词汇、传统禁忌、最美永昌等一批珍贵的民俗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