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68
专题名称: 殡葬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15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俗与清朝同,汉族全行土葬,墓地必先请阴阳选看所谓风水宝地。棺材以柏木为上,松木次之。贫困人家只用杨柳杂木拼凑成棺,俗叫“行材”,意为有木匠行里制做的下等棺材。但都油刷大红色,士绅家讲究用画着龙形虎爪贴金的“鸱虎”棺材,个别无力买棺者,只好卷上草席掩埋。一般无停柩过久的习惯。如子孙先死,可用土块先泥锢其棺于墓地附近,俗叫“寄坟”,待将来与老人的灵柩同时迁入墓地埋葬。死了老人,必请道士做纸幡纸俑,设坛念经,丧葬礼俗繁琐,封建迷信彩色浓厚。丧葬中讲究安静,除僧道的“法器”外,禁忌鸣炮等大的响动。一般有病的老人,在弥留之际,亲友带着食物来看望。咽气(又叫落气)前,穿上以红布做里的“老衣”。缝做“老衣”用丝棉布料,忌用皮毛。落气后,口内放一银制或玉制首饰等物,四肢平展,仰面挺放在床板上,用一根红线绳绊着双脚,一张棉花团盖着面孔,尸体下横放三股麻束,以便搬动。头前献一只鸡和顶插红枣的一尖碗半生米粥,叫“到头饭”,请道士来念几句经,叫“开路”,然后将死者移入上房(又叫堂屋)或其它空闲屋里,脚右头左,横着门挺放停当,再准备悼念殡葬。唯有西乡的赵家,仍保留着五百年前蒙古族的古俗,人死不“开路”,不烧“黄昏纸”,不在门外哭,不做纸俑,只将死者从“七星面灯”上抬过,挺放于上房,再行殡葬。 死者的亲生子女叫“孝子”,穿白布粗缝的长襟孝袍,也叫孝衫”,不戴帽,头顶长白布和肩搭长麻辫,从背后拖到地上,叫“披麻戴孝”,手拄“丧杖”,去请叔伯、舅父、姑母、岳丈等近亲,叫“报丧”。孝子请客不进亲友家,在门外跪请。路上逢人便磕头,表示死了父或母。并出示讣告,告知死者生年、死因、逝时和殡期。每天黎明和黄昏时分,全家哭啼去门外烧纸钱,叫“烧黄昏纸”。第三天亲戚来烧纸钱吊丧,献面蒸的“花顶桃”。七天请道士做“首七”,念经后孝子头顶的白布改做孝帽,收起麻辫缠于腰间,叫“成服”。并请老舅家人来亲视入殓,钉住棺材,叫“掩棺”。到追悼前一日,房院门楹贴白纸对联,挂起五色纸幡,摆出纸糊的车、马、童男女、夯夫等纸俑‘俗叫“纸货”,请道士来设坛念经,替死者忏悔。孝子跪大门外,迎“上奠”的亲友;给甥、婿、侄等晚辈戴孝帽,叫“赐孝”。“上奠”祭品多为面蒸的象瓜皮帽的“馒头”。外甥和女婿有献全羊的叫“摆祭”。在馒头上再加各式各样面做的祭花者叫“全祭”;也有送挽帐联的。有些士绅家还请塾师先生为礼宾和吹鼓手作乐师,赞行三献礼,叫“家祭”。午后,全家老少和亲友,依次跪灵堂,将茶、酒、糕点、糖果、饼食等徐徐装入一小口瓷质的“食饼”内,叫“辞灵”。当天晚上,道士做最后一次道场,叫“放施食”,焚烧纸货,郊奠汤饭饼食,说是施食孤魂野鬼,追悼活动结束。 次日清晨天不亮,即“送殡”,抬扶起灵柩,由魂幡导前,孝子怀抱着上书死者名讳和子嗣姓名的“神柱”,肩拖一匹白布随灵后到坟地葬埋。第三天再用土堆好坟丘,叫“攒三”。死了老人一般在“首七”(七天)、“三七”(二十一天)、“七尽”(四十九天)、“百日”和“头周年”,都请道士念经,至“百日”或“头周年”释服,又叫“除服”,俗称“抹孝”。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殡葬礼俗略有简化,一般“七尽”或“百日”即抹孝,已不行大、小祥除服礼了。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