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十堡”保边轶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63
专题名称:
永昌“十堡”保边轶事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404.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河西地区自唐朝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基本是在吐蕃、、党项羌、蒙古、女真(后改满)等族的统治之下,共达六百年之久。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洪武五年(1372),冯胜平定河西。河西遂归明朝统治。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残余势力强大,仍对明王朝安危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在很长时期内,这种威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犯境,明朝廷迅速在河西设置卫所,驻扎重兵,保卫疆域。从洪武五年到三十一年,先后设置了十二卫。即:庄浪卫、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山丹卫、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甘州中卫、肃州卫、西宁卫。此后又没置了碾伯、镇夷、古浪、高台四个守御千户所。初,这些卫所都归陕西都指挥使司领管:到洪武十二年,又在庄浪(今永登)设置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河西诸卫。二十六年移治于甘州,统领二十六卫、所。尽管如此、在明朝建立后不久,漠南蒙古贵族的复辟势力(史书称作北虏、胡虏、达子或羌戎)开始南下,对明朝西北边境和河西走廊不断进行骚扰,这里仅以凉州、镇番、永昌卫为例:明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中期;天顺三年(1459)、六年、七年;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蒙古残余势力曾多次大规模侵入镇番、永昌、凉州等卫,抢掠了大量耕牛、财产和掳走了很多人口,还杀了不少人。百姓遭受了惨重损失。像这样的骚掠,在明朝中期以前,经常发生,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数次,守军防不胜防,百姓无一宁日。明朝廷只好放弃鄂尔多斯高原,退守毛乌素沙漠以南,修筑长城、增设烽燧,驻扎军队守护。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河西走廊这块精华之地。为了河西地区的安宁,朱元璋在位31年和儿子朱棣在位的22年内,推广了远交近攻战略。对关西和青海一带实行“怀柔远夷”,对北面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采取坚决打击。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驻扎河西的军队实行了大规模的军屯,后来与迁移来的大量的移民,共同实行军屯、民屯,推行“家自为守”,“人自为战”的耕防战略。朱棣永乐十二年(1414年),朝廷规回鹘定“在五七屯或四五屯内,选择近而便利者筑大堡,堡高七八尺或一二丈不等,四面开八门。附近军屯辎重粮草皆集中于屯堡,堡设守备等官管理。军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这样基本保证了河西屯田顺利进行。 孝宗弘治年间(1483—1505)和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朝廷采纳了巡视甘肃(今河西)的李璞的建议,动员百姓修筑了很多堡寨,实行边生产、边防御,军民结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些堡寨,如武威的双城堡、昌隆堡、三岔堡、高沟堡、炭山堡、丰乐堡、河东堡等几十个;民勤的蔡旗堡、青松堡、红沙堡、黑山堡、野猪湾堡、昌宁堡、六坝堡等几十个;永昌共有44堡寨,如水泉堡、毛卜喇堡、高古城堡、新城堡、永安堡、河西堡、、青山堡、宁远堡等。被称作“十堡”的“八堡两寨”,即:杜家寨、梅家寨、永宁堡、宫家堡、汤吕堡、朱王堡、东新堡、郑家堡、董家堡、陈仓堡。河西各县都有大量堡寨,并以这些堡寨为基础,实行保甲制度,以维持社会治安。 元末明初,由于不断地战争,人口锐减。元王朝灭亡后,原蒙古族人口多数退居北漠去了,汉人有的逼迫逃往南方,所以河西原有的人口已经很稀少了。据史料记载,以凉州卫为例:洪武年间,原有本地人两万左右。况且凉州地域较大,在明以前的几百年里还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他地域就更不能说了,如镇番卫只有当地人不足一千人,永昌等卫也是如此,只有5642人。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历史上不是一次两次。远的先不说,只说从唐朝广德二年(764年)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吐蕃、回鹘、党项羌、蒙古、女真、突厥、吐谷浑等族的统治和掠夺中,每次改换政权前都要经过长期的战争,建政之初还要不断争夺,人口大量死亡、逃散,每次易政,都出现过几百里杳无人烟的状况。所以,明朝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充实边防和安全进行的,而边防安全,又少不了人来维护。因此,实行军屯和大量移民实行民屯,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明太祖朱元璋时,除下令全国二三百万军队的百分之七十参加屯田外(还鼓励甚至强制军卒携带家属),又从南方等地大量移民,如一次就从山东移民五万八千多户,安置于河西走廊屯田。武威、永昌、民勤、敦煌尤多。发耕牛、籽种、屯银等,五年乃至十年免税。所以至今河西各县居民提起祖先,都说是从山西大槐树下来的。这是事实。因为明初朝廷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设局驻员”,四方移民都集中在这里“编队,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分派各地。今洪洞县北二里的古槐二三代枝繁叶茂, 已作为省级文物修整保护。 上面简单交待了一下历史,使读者初步了解明朝边防概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则“十堡”保边轶事: 据说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元朝残余势力经常深入镇番、凉州、永昌抢夺牲畜、财产,百姓苦不堪言。到弘治和正德年间(1488—1520),在屯军的督促、帮助下,在今水源乡、朱王堡镇这块地方,按人口分布状况和地域形势,划分成十个范围。修筑了十个堡寨(即八堡两寨),借以御敌。人们称为“十堡”。为什么“十堡”这个名字一直至解放前还深深地印象在古浪、武威、民勤、永昌、山丹等地的老百姓脑海里呢?有它的历史原因。 “十堡”是今永昌县最东的一块地方。它东接民勤县,南靠武威县,北边以花石口山、赤金山、龙口山、馒头山、鸡冠山与今金川区为界。明长城从东向西横穿两乡(镇)北边,今永昌县的清河绿洲就指这里。据说,就在修筑“十堡”堡寨的时候,元“达子”又来抢掠。当时由于卫边力量薄弱,百姓又没有准备,被元“达子”抢走了大量牲畜、财产,还杀了不少人,老百姓遭受了一次惨重损失。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在屯军的倡导下,“十堡”百姓采取了屯军、屯民联防的措施。首先,由屯军把原来七成种田、三成戍守,改成五成种田,五成戍守。屯民按十堡由民众推举了十二姓、每姓又推出一至三人,负责动员、组织屯民。就是把屯民中的青壮男子组织起来,每堡抽100人,平时进行打仗训练和统一种田,战时与屯军集中御敌或守护堡寨。由屯军统一调遣。这些屯民军士每三年轮换一次,并规定了奖罚制度。这十二姓中,其中两姓负总责,也三年轮换一次。十二姓是:王、李、张、赵、、祝、杨、冯、刘、朱、马、曹、吕。(据赵峰山老先生说,这十二姓在原寨子庙、吉祥寺、慈佛寺的钟文上有记载)。这些屯民军士的食粮,由屯粮中解决,费用由“十堡”民众分担,屯军补贴。这种亦军亦农,军民结合的方式,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也增强了屯军的卫边实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孝宗弘治中(1496),游牧在贺兰山西部的一部“胡虏”约一千人又来抢掠,由于联军提前得到了情报,马上作好了战斗准备,部署了力量,将两千屯军步骑部署在东部董家堡、郑家堡、西部宫家堡堡子里,隐蔽待命;一千民军步骑,部署在朱王堡堡子里,另用战骑一百名,佯攻“胡虏”,引“胡虏”深入腹地,并商定“胡虏”到达哪个堡域,就在堡城上放烟报警,待“胡虏”进入伏击圈后,朱王堡总堡放炮为号,附近各堡听到炮声,连连放炮,传讯各堡,各堡同时出击,三面包围。再说蒙古“胡虏”由于多次得逞,毫无戒备,此次入掠带了四五百峰骆驼,准备驮运财物,还备有大车近百辆,大摇大摆过龙口山,进入朱王堡北域。正当“胡虏“扬长前进的时候,联军百骑从正面冲来,佯攻“胡虏”。“胡虏”依仗人多势众,一齐向百骑攻击,百骑假作败退,向南逃撤。“胡虏”以为这里同过去一样,没有力量阻挡他们,便指挥大队人马向朱王堡中心地带行进。当他们快要接近朱王堡总堡时,总堡城头连发数炮,炮声震天。接着,各堡寨都发炮传讯。霎时,隐蔽的步骑全部出动,向总堡包抄而来。“胡虏”听到炮声,蛮以为四面百姓给这个堡子助威,根本没理,继续调动人马攻堡,总堡军民奋力抵抗。就在这时,只见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尘土飞扬,联军像猛虎一样,向敌群冲来。“胡虏”急忙停止攻城,组织人马迎战,但还没来得及冲上去,两千多联军步骑已冲人敌群。总堡里的一千步兵也冲出堡子杀向敌人。一场愤怒的杀胡战斗像风驰电掣般,不到一个时辰,一千“胡虏”只有一百余骑突围,其余尽皆被歼。屯军总指挥看到一小股敌人逃跑,遂命屯军五百骑追击。“胡虏”突围后,没有走进来的路,而向东北朝大口子方向逃跑。屯骑出发后,则以为敌骑定会从原路逃窜,所以,直向龙口山追去。但当屯军追至龙口山后,却连个“胡虏”的影子也没有,估计从别的通道逃去了。他们正欲返回,探马报告,龙口山南尘土飞扬,似是敌骑。屯军马上隐蔽在山后。不一会,只见敌人惊惶失措朝龙口驰来,待“胡虏”刚接近龙口,屯军铁骑一齐冲出,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到吃一碗饭的功夫,除逃脱了十多骑,活捉了几个外,其余全部消灭。屯军押着俘虏胜利返回总堡。 “十堡”卫边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军民无不欢欣鼓舞。是夜,总堡里灯火通明,总指挥审讯了几名俘虏。俘虏战嗦着说:“将军神机妙算,若不是你在大口子布下伏兵,我们也不会被俘虏的。”总指挥一听说大口子有伏兵。有些奇怪,心里说,我没有在大口子部置伏兵,这伏兵是从哪里来的?就问:“你们在大口子遇到的伏兵,是骑兵还是步兵?”俘虏说:“是骑兵,领头的是一位骑红马、持大刀的将军,横刀立马堵在山口。我们一看无法通过就朝龙口来了,他们动也未动。当我们刚到龙口,又被几百骑兵围住,我们一百多骑都被杀了,我们几个被捉了,请将军饶命。”说着连连叩头求饶:总指挥越想越疑,命令把俘虏押下去。总指挥把十二姓头人叫到一齐询问大口子骑兵是谁部置的?但是,十二姓负责人都说没有的事,也都觉得奇怪,七嘴八舌议论了半天,有人说:”难道是神兵?”这时,一个武秀才出身的负责人说:“这些浮虏都看见伏兵的将军是一位骑红马、握大刀的人,他们只堵山口,不作追杀,我想这一定是关圣人显灵了,帮我们挡住了‘胡虏’。一定是的。”经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有理。再说也说不清楚。商量的结果,决定把这几名俘虏放回去?以晓大明边防军的神威。并初步议定,事后要给关老爷修庙,塑金身? 第二天,天还未亮,“十堡”联军和各堡寨的代表已集中在总堡门口。擂鼓吹号,庆贺这次胜利:总堡屯军总指挥和“十堡”十二姓负责人与军民共同欢庆胜利,总指挥向大家说:“这次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亦军亦农,军民联合行动的好处。是全体百姓支持的结果。以后,还望大家齐心合力,精诚团结、加强训练,保卫边防安全。” 这次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凉州等二十六卫、所。河西及甘肃周边各卫所。也都纷纷效仿“十堡”卫边的做法。“十堡”这个名字,也就传播得很远很响了。后来,屯军和“十堡”民众,在鸡冠山与红崖山之间的大口子西侧,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关老爷庙,塑了关圣人神像供奉。每年到秋后的这一天,“十堡”民众聚集在关老爷庙前,宰牛杀羊进行祭祀活动,像过会一样热闹。此庙一直到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但是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里,笔者和不少人,还站在郑家堡堡子城墙上,几次看到过关帝庙的海市蜃楼呢。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