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川峡和御山峡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59
专题名称:
金川峡和御山峡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92.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在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有个金川峡水库。水库以东有个金川峡,水库以西有个御山峡。在古时候,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有一个悲壮的传说。 唐末五代,河西走廊一直为吐谷浑、吐蕃、回鹘、瓜沙曹氏、党项、鞑靼各民族政权所割据。西夏崛起后,加紧了对河西的争夺,这场争夺战从西夏李继迁十七年(公元998年)到西夏大庆元年(公元1036年)延续了三十多年,人民受尽了苦难。那时,统治凉州(包括今武威、古浪、永登、天祝、民勤、永昌等地)的吐蕃六谷诸部,先后与西夏军队于1003年和1028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由西夏统一了整个河西,建立了西夏政权。 相传就在1028年的那次大战中,西夏军与吐蕃六谷的一支部队激战于今永昌县河西堡一带。由于西夏军人数众多,攻势迅猛,将吐蕃军逼人金川峡谷和御山峡谷,双方在峡谷里展开了混战。就在两军混战中,吐蕃军前锋抢占了峡谷的山头,用磙石封锁山道,迫使西夏军不能深入。西夏军遂撤出峡谷,驻扎在牧羊川(河西堡古名),待寻机再战。 夜幕降临了,吐蕃军经过这场恶战,两万将士损失一半,再无力抵抗,就趁夜色下山,出金川峡,沿御山峡谷准备向甘州退却转移。当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步出峡口时,忽然听到峡口传来了悲壮而哀婉的箫声、鼓声,箫声似娓娓动听的亲人的诉说,鼓声如战鼓的擂动。将士们被这箫鼓声所鼓舞,振作精神,迅速撤出金川峡口来到御山峡口东面的一个村子里,村里人听说是自己的军队打了败仗,十分痛心,忙拿出各样吃食,让将士们充饥。将士们在吃喝的当儿,就把在峡口听到箫声鼓声的事,向村里人诉说了,村里人都觉得奇怪。于是有的说:这是仙人送来的神乐声,是鼓舞士气的。有的说:是一万将士阴魂的诉说。圣容寺的和尚们,也赶紧诵经焚香,为死去的吐蕃军超度。寺院主持惠元大师派出几个武艺高强的徒儿为吐蕃军带路西进,连夜撤离了。第二天,西夏军探知吐蕃军已逃走,他们竟残酷地杀死了圣容寺主持惠元大师和村里几位领头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吐蕃军牺牲的将士,就把这个地方叫作箫湾了。再后来,西夏攻取了凉州,为防止吐蕃势力卷土重来,就在祁连山通往凉州和牧羊川的各个要道驻扎了大量军队,在金川峡西侧山顶上扎下了大营盘,常年扼守,后来,这座山就叫成营盘顶了。 那么,到底峡谷中那箫声、鼓声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金川峡曲折跌宕,方向各异,水流湍急,与岸石相撞,两岸凸凹涵蓄,回声相濡,所以形成了如此的鼓乐之声。古人把这里列为永昌八大景之一,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金川峡和御山峡依旧那么坦荡厚重,相依成趣;高耸于金川峡的红山和御山峡的金山,依旧那么雄伟壮观,凛然多姿;处于两峡接触之处的金川峡水库,如银色的明镜,清澈玉洁,碧波荡漾。已成为金昌市一个极好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胜景。如果把御山峡的圣容寺等古代文化瑰宝开发出来,与金川峡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将会使两峡风韵更加优美壮丽,更加富有诗意。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