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蕃人盗珠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55
专题名称:
蕃人盗珠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8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遥远的故事传说,虽说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事,但也是个有根据的事,这事在敦煌壁画里有壁画记载。 那是唐朝代宗李豫执政期间,吐蕃乘安史之乱,于广德年间(763—764),派遣驻青海的下勇武部等出兵,先后占领西域四镇和河西、陇右等地。至沙州(今敦煌) 人张议潮发动起义,收复鄯、廓十一州到收复凉州,吐蕃统治河西先后近一百年时间。吐蕃是怎么占领河西等地,建立王朝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约公元四世纪,鲜卑慕容部吐谷浑率部众西迁至今青海和甘肃一带,征服诸羌,建立了吐谷浑国,历时三百余年。公元385年,鲜卑乞伏氏建立西秦,地广甘、青,称雄一时。并于公元414年灭鲜卑秃发氏,统治湟水流域。西秦灭亡后,部族基本属吐谷浑。公元七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藏稚隆河谷琼结蕃族崛起,赞布松赞干布发兵东进、北上,破党项,灭白兰,并吞苏毗,始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占领青海大部分地域。本来,管理河西地区的吐蕃大相伦钦陵的弟弟赞婆和大相伦钦陵的儿子莽布支,他们都认为应该统一于唐朝,不应争来争去,践踏生灵。于是,他们先后率众八九千人归服于唐,唐朝皇帝分别给他们封了辅国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酒泉郡公等职,并将他们的降部妥善安置在凉州祁连山沿线一带,相安了六七十年。但是到唐广德前后至贞元十二年(79年),吐蕃本土的札、珠、东三大种姓逐步迁入青海,后又攻占早年安置在河西和祁连山一带的莽布支部。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赞布达玛被杀,王室分裂。驻守甘、青的吐蕃大将军,参与争夺王位,河西又混乱了二十余年。 就在这个时候,当时分驻张掖郡、番禾郡一带的吐蕃首领逯支匈将军,乘吐蕃王室争权斗争的混乱之机,目无王法,干了好多坏事,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传说。逯支匈是个生性粗暴,残酷无情的人,再加上他手中有权,真可谓无恶不做,肆无忌惮。如他手下的二三百奴仆,竟如羔羊一样任意宰割,他看那个不顺眼,就令人捉来,吊在高竿上用箭当靶子射杀。又如他看上那里有美貌女子,就命人捉来随意遭踏,若有不从者,竟绑在烈日下炙晒,或置于寒风中酷冻,直至折磨而死。他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张掖、番禾本是以农为主兼营畜牧的地区,多少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证明,农业要丰收,必须要治理好河渠水利。而他对此却一概不闻不问,整天浸泡在歌舞酒肉,淫荡糜烂的生活之中。他手下有个师爷叫余露,此人擅用阿谀奉承之术,他成天琢磨将军的心思,将军喜欢什么,他就给操办什么。有一次,将军对他说:“余露啊,本将军从小就听惯了西凉音乐,看腻了胡旋歌舞,我听说江南舞蹈柔庆轻盈,江南曲子婉转动人。你可否去一趟江南,买来几个能歌善舞的女子,以解本将军之烦恼”。余露马上照办了。可是,过了一年,将军又嫌江南歌舞缺少激情,却对江南洞箫感兴趣。他对余露说:“余露啊,这江南洞箫,原本出于羌中,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原先只有四孔,西汉初传到黄河流域,改为五孔,我想再改一下,再增一孔。但是,你要去江南给我买来水乡美女子三人,以作改箫之用。这三个人买到我们这里后,只能够十五岁半,或大或小都不行。余露按照将军的吩咐,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人买妥了,一个叫柳春怨,一个叫王秋思,一个叫梅宇魂。将军安排专人,用好吃好喝侍候这三个少女,并指定箫师教他们吹箫。半年后三个少女长到十六岁时,个个冰肌玉骨,出托得像刚露出水面的芙蓉一样,含苞欲放,美丽动人。她们生日的这天,将军和余露秘密商量了一个罪恶的计划,并为三个少女举办了丰富的生日宴席。宴席间,余露拿出三枚铜钱,要三位姑娘占卜,并说:“如果谁占卜出阴面,谁要被送往吐蕃王那里享受荣华富贵”。占卜已定,是梅宇魂占了卦首,逯将军和余露皮笑肉不笑地给梅姑娘各敬了一杯酒,柳、王二位姑娘也给梅姑娘敬了一杯酒,并恋恋不舍地祝福她,梅姑娘也含着热泪应酬着。可她们哪里知道,杀身之祸就要临头。晚上,三位姑娘正在互相哭诉着将要离别的凄楚之情,余露前来说,请梅姑娘上轿。梅姑娘收拾好了行装,随来人乘轿而去了。轿子走出了二十里路,来到了一个山口,余露说停轿要休息一会。众人刚歇息下来,只见逯将军骑着一匹大马,手牵两匹大马已等候在这里。对大家说:“其他人都回去吧,从这里起,到王爷哪里,还有几十里山路,只能骑马行走,梅姑娘由我和余师爷骑马送去”。三人骑着马,又走了约二三十里路,来到了一个山坳处,说要歇一歇再走。梅姑娘在余露的托扶下,下得马来还未站稳,余露就用一把短刀插进了梅姑娘的后心,梅姑娘哎哟一声,就倒在了血泊之中。为什么要杀梅姑娘呢?原来是逯将军听过一个吐蕃巫师说过,江南竹箫吹出的曲子虽然悠扬嘹亮,但吹不出深远、沉醉的味道。要想寻找出先祖初造洞箫的感觉,必须要用一个年满16岁华诞的纯洁女子的小腿骨作成箫管,再镶上珠宝作装饰,这样的箫声,能唤来先祖的灵气,保佑显位不衰。所以,逯支匈才作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毫无人性的决择。他把两截腿骨送到西域,用黄金、宝石镶饰,造了两支精美的骨箫,让柳、王二位姑娘吹奏,说是从西域买来的。两位姑娘吹奏着洞箫,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而且这箫管里不时地发出悲悲切切的声音,她们竟无法纠正。后来,逯将军让大乐师亲自为他吹奏,然而大乐师也吹不出悠扬悦耳的韵律,反而更显得凄凉深沉、悲愤哀怨,谁也如此。因此,几千年来,这种洞箫就成了表达春怨、秋思、恋今、怀古的一种理想器乐。 这个逯支匈,乘着国难之际,干尽了人间坏事,已经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畜牲。但是,在享乐之余,他还和师爷余露竟谈论长寿之道。这个余露呢,就赶紧给逯某献媚说:“将军,长寿之道是有的,听说吐蕃先祖曾在番禾郡感通寺敬佛,长寿106岁。这个寺院里有一尊石佛,灵气非常之高,说是圣僧刘萨诃的化身,这个刘萨诃又是佛的化身。早在北凉时,北凉国主南山向道之后,国运昌盛,还有刘萨诃肃州推崖畅流和瑞像寺显灵救助生灵的传说,都说是真的。将军是否奉献一些银两给佛祖,以求得长生不老之术?”逯大人听了师爷的话,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就选了个好日子,与家人和亲信们到感通寺烧香拜佛,敬献财物,还专门为石佛瑞像制做了一领华贵袈裟,由他亲自披戴在石佛身上。当逯大人给佛像披戴袈裟时,抬头看到石佛头顶上方放着一个红色小木匣,他随便向寺院主持询问是什么东西,主持也没留意,就随口说,是三藏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在感通寺讲经期间,献给石佛瑞像的舍利和佛珠,是护寺之宝。说话的和尚没在意,问话的逯大人倒起了贼心,他想,这既然是佛的遗物,就一定能保佑人长生不老。可他还是笑嘻嘻的上了香,磕了头,与和尚说了些行善积德、增福增寿的利吉话,说说笑笑地离开了寺院。 逯大人回到府上,几天间睡不安稳,还想着感通寺那个盛着佛珠的匣子。一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这个匣子里盛着满满一匣子长生不老的药。第二天,他就把这个梦和他看到的感通寺的佛物匣子的事,统统说给余师爷听了,余师爷赶紧顺着逯大人的意思说:“大人啊,这一定是佛祖给你的福音,何不拿些金银买来放在你的卧室里,佛祖就可保佑大人长生不衰啊!”逯大人说:“你这个蠢货!你想过没有?寺院里的这等宝贝是僧人的命根子,你拿些金银就能买来?”余露眼珠一转说:“那我派人去夺来!”“放屁!你这样得罪了那些僧侣,天下人岂能饶我?”逯大人白了余露一眼。“那,那,大人的意思是??”,余露说:“我们过些日子再去敬香。”两人把趁着敬香,深夜如何盗珠的事细细商量了一番。 时间很快过去了一个多月。七月初五,逯大人身着便服,带着余露,护送着家人,一起又到感通寺敬香。敬香毕,在回来的路中,逯大人对家人说:“你们先行一步,我和余露还要去别处办点事,晚一点回来”,说完,二人就骑马进山躲避了起来。午夜以后,逯、余二人按原先探好的道路,拴好了马匹,悄悄地潜入了感通寺。二人趁着僧侣熟睡的当儿,有余露听风,逯支匈攀上佛龛,盗窃了那个盛着佛珠的小匣子。逯余二人非常得意,骑了马,就顺着山沟直奔山口。 当他们行至山口时,忽然一阵狂风骤起,一个高大的黑色巨人样的东西向逯将军的坐骑袭来,烈马见状,来了个急转弯,一下把旋下了马背,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块尖利的片石正好不偏不倚地插人逯将军大人的前胸,顿时一命呜呼了。余露也被受了惊吓的坐马掀翻下来,但是左脚却套了蹬,坐马更受到惊吓,一路狂奔,奔向番禾县城。早晨番禾城门开启时,守兵们发现,城门外面有两匹马,是逯大人和余师爷的,细看,余师爷的马蹬里套着一条血淋淋的人腿,这下可吓坏了守兵们,他们立即把此事报告给番禾副领兵和逯大人夫人,经过查问和验证,衙士们说,昨日敬香时,余师爷穿的就是那只脚上的靴子。初步证实,余师爷八成是被坐骑拖死了,但逯大人呢?他们互相述说了昨日到感通寺敬香的前前后后,马上带上人马,跟寻马的踪迹前往感通寺而来,人马在行进的路中发现了余师爷衣服上的不少碎片和胳膊、头胪与血迹。当他们来到御山峡西口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感通寺的和尚。 原来,感通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要举办“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供”,是佛教徒们为追荐祖先举行的一个节。“盂兰盆”即“救倒悬”之意。是说释迦弟子目莲,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倒悬受苦,为求佛超度,释迦要在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僧众,使母超脱。所以,感通寺主持决定,今年的“盂兰盆会”要比往年办的隆重些。为了作好准备工作,他们在御山峡西口和东口处,提前十日就竖立起了“救倒悬”幢幔,派僧徒设案敬香,诵经祈祷。 据安排在山口坐坛诵经的僧徒说:“昨晚我们已经熟睡,忽然,一阵狂风卷来,警醒了我们,我们刚刚爬起,只见台地上的幢幔被风吹倒,紧接着几声马嘶声。待风小了些我们去扶幢幔时,发现一人倒在路旁死去,满地是血,我们就马上报告了寺院主持大师”。寺院主持见一队人马向寺院走来,前面有几位当官的大人,忙上前见过礼,经过对话,知道他们是为这件事而来的。主持大师让那几位僧徒说明了昨夜发生这件事的经过。主持大师说:“我们听了徒儿的报告,天刚亮就到了这里,老僧一看,这位死去的施主,正是昨天前来敬香的逯大人。可他昨日中午已随家人和随行人员一起离开了寺院。据小徒们说,他们一行就是从这里走过的。”说完,番禾郡的大人们要验看尸体。当翻动尸体时,众人看见一块尖利的片石深深地插人逯大人的前胸,再看,外衣内鼓鼓囊囊的,像揣着什么东西。番禾郡大人命令当众解开外衣察看,当解开衣扣时,只见怀里揣着一只约八寸长、五寸宽的小红木匣子。这时,寺院里的主持大师和几位高僧一看惊呆了,他们几乎是同时说:“这不是佛头上的佛珠匣子么?”听他们这么一说,前来察看的番禾郡大人似有所想,就问:“你们说这是感通寺的佛珠匣子?”,主持大师说:“外表像是”,“那么里面装的什么东西,你们可先说一说,再打开验证。”感通寺主持大师说:“这是祖传佛宝,是唐玄奘于贞观十八年初秋,从西天取经归来,在感通寺讲经时,赠送给寺院的,里面一共十七颗舍利,一颗宝珠,宝珠是深绿色的,这些佛宝是用一位已故老方丈的袈裟的角包着的。”当众打开小木匣一看,果真一点不错。这问题的出现,使番禾郡前来的官员们无不惊愕恐惧,他们让随从们就地保护好现场,同主持大师和几位高僧来到感通寺察看。结果,佛龛后面留下很多逯大人的脚印,主持大师也把昨日逯大人给石佛披戴袈裟上去的事说了。最后发现在佛像旁边的木架上裂口处挂着一个玉牌,经验证,也是逯大人平时系在身边的佩物。经过近一天的察验和调查询问,这事的真象似有七八成明白了。于是番禾郡的大人们收拾了逯大人的尸体回郡府去了。感通寺几位大师也一同随往。 大约过了三天,事情真相大白。原来,逯大人的一个小妾说明了原由,她说:“那天在感通寺敬香毕,在回来的路上,大人和师爷说要去办事,我怕他们晚上又不回来,我就悄悄问大人,大人先是不说,师爷骑马先走开了,看身旁再没了别人,大人说:‘我的心肝你等着,感通寺里有个宝物,今晚我给你取来。”’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时间不长,逯大人盗宝和感通寺遭劫的奇闻传遍了河西郡、县,老百姓把这件事编成了顺口溜,讲说了几十年。后来,在敦煌壁画中,也把这件佛界发生的奇事画了上去,叫“蕃人盗珠”。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