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唐玄奘归途拜谒感通道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54
专题名称:
唐玄奘归途拜谒感通道场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64.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御山峡里有一座北魏、北周时期(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就驰名河西,隋唐时期声震江南,誉满西域的著名的古番禾郡(今永昌县)石佛瑞像和瑞像寺院,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张掖时,到寺礼佛,亲笔改瑞像寺为感通寺,大业九年(613年),朝廷颂旨,天下寺院一律改作道场,因此,感通寺也称感通道场。唐肃宗以后吐蕃统治河西时,改感通寺为圣容寺至今。这里讲的唐玄奘拜谒感通道场就是这座寺院。 唐朝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后的第27个年头的春天,中国著名高僧唐玄奘从五天竺取经归来,越过了终年冰雪的葱岭,踏上了祖国的国土。玄奘本想走去时的原路,经高昌国向异姓结拜弟兄高昌王还了十多年前离别时互约的夙愿,但当他到达舒怯沙国后,得知高昌王由于袭击焉耆、伊吾,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派军队平定了高昌国,在高昌国国都交河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实行了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这时,高昌王也已死了,玄奘有些悲伤,于是,就向东行五百余里,过斫句迦国(今叶城),又东行约800里,进入了于阗国境。于阗国王听说玄奘归来,十分高兴,马上和群臣与高僧远道迎接。玄奘到达于阗,跟随他的还有高昌弟子玄觉和其他7名僧人,20个脚夫,10头骡子,4匹马。这时,唐玄奘虽然踏上于国土,心情十分舒畅,但也还心有余悸。因为他去西天取经时是违背朝廷禁令而偷着走的,现在回来,太宗李世民究竟是什么态度,还能原谅他吗?所以他到于阗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赶快给李世民写信,把一切苦衷和取得的成就告诉太宗,以期得到太宗的谅解和支持。同时,玄奘还计划在归途的路上要办三件要紧的事:一是在西域抄补过信渡河(即印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二是要到敦煌莫高窟礼佛;三是要到河西名寺感通寺讲经宣法。而这些事情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况且,回国时,印度戒日王送给他驮经文的大象在过葱岭时淹死,缺少驮经畜力,都需一一向李世民奏明。玄奘在信中说:“沙门玄奘言:奘闻马融赅赡,郑玄就扶风之师;伏生明敏,晁错躬济南之学。是知儒林近术,古人犹且远求。况诸佛利物之玄踪,三藏解缠之妙说,敢惮途遥而无寻慕者也?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传东;然则胜典虽来,而园宗尚缺,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山之巍巍,铁门崄之途,热海波涛之路,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苦辛,心愿获从。逐得观耆阇崛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六载,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迦毕试境,越葱岭渡波米罗川归还,达于于田。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获奔驰,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谨遣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玄奘送走马玄智后,就抓紧时间游历于阗寺院,与当地高僧进行佛教学术交流,并在众寺院高僧的帮助下,一面寻抄在渡信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一面等候太宗皇帝的回音。玄奘在这段时间里遍游了西域大寺,在西域各国国主和众高僧的帮助下,把过信渡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基本寻抄齐全,了却了他在归途中要办的三件要事的第一件事,心里很是高兴。但是,派去送信的人,已六七个月了还不见回来,他心里不免有些不安,几天来寝食俱废,于阗国王和众高僧也都坐卧不宁,为他犯愁。一日,玄奘正在讲经宣道,忽然,有人来报说:“送信人回来了”。玄奘赶忙走出寺院迎接,拉住送信人的手说:“见到皇上了吗?”“见到了,见到了”,送信人说着掏出了太宗的亲笔书信。唐玄奘兴奋不已,也来不及进屋拆阅,就站在庭院里树荫下读了,信上说:“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联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且末迎接。”玄奘看完信,兴奋无比,立即向于阗国王传达了皇帝旨意,并提出辞行。于是,于阗王选派了驮经畜力,又派了一支部队护送,于阗王亲自相送了二三十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了太宗的御旨,一路上官兵迎送,不长时间,就来到了沙州(今敦煌)。 玄奘到得敦煌,是贞观十八年约七八月份,虽然节令已是秋天,但天气还很炎热,娇阳似火,一股股热浪扑面而过,很有在印度的感觉,但这里比较干旱。玄奘在离开于阗前,就写信给敦煌石窟和番禾感通寺的主持,说明要到石窟礼佛,要在感通寺讲经,同时,太宗御旨早已到达沿途各州郡县,各地的官府和寺院都在认真准备迎接。所以,玄奘未到敦煌,就有一支人马在流沙以西迎接。玄奘到达敦煌后,受起来到了佛祖般地礼拜和欢迎,场面隆重而热烈。当时的敦煌,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已开凿洞窟几十个。由于玄奘没赶上敦煌正月进行的为期七天的结坛之日,所以,他决定住上三日。他首先用一天时间礼拜了佛像和参观了所有佛窟,又用了两天时间,同当地僧侣畅谈了16年的取经过程,交流了佛教学术情报,使众僧侣大开眼界,如沐甘露。玄奘在经过肃州、甘州时,都受到了地方官员和僧众的热烈欢迎,作了短暂地停留,就径直取道往番禾郡感通寺而来。 感通寺,这个誉满中华、名噪西域的河西名寺,玄奘原先就听说过它的威名,去西天取经路过河西时,只因朝廷下旨严加盘查,不敢露面,所以没敢去礼佛。这次回来,他在去西域各国谒寺礼佛时,就有人向他说了番禾感通寺和石佛瑞像的神奇传说,也亲眼看到了西域各寺院里都供奉着番禾瑞像佛画像。他到敦煌千佛洞礼佛时,又看到了隋末唐初开凿的洞窟里已绘有凉州番禾郡御容山石佛瑞像和刘萨河和尚的画像,所以他对这座寺院产生了更加崇仰的敬意。同时,这次取经回来的情况与去时大不一样,有了皇帝的旨意,一路又有人迎送,什么事情都不让他操心,他心情十分愉快。他已作好了精神准备,打算在感通寺住上十日,给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之地的河西僧侣,把他在五天竺学到的真经宣讲给他们,用佛的教化的力量统一西部佛教界的经论,为大唐的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玄奘在张掖郡和番禾郡送、迎队伍簇拥下,一面向感通寺进发,一面欣赏着河西走廊的西部风光:挺拔葱郁的祁连山高耸人云,延绵千里,东西于南;雄巍壮丽的龙首山逶迤磅礴,峰峦叠嶂,顺卧于北;独峰兀立的焉支山,林草茂密,晴岚飘逸,搁于两山之间,形成走廊蜂腰地带;广柔连片的千里草原,油绿青翠,一望无际,肥壮的羊群、牛群、马群、驼群到处可见;驿道两旁种植着大片庄稼,金黄耀眼,十分可爱,农人们正忙着秋割;一簇簇的村庄,一顶顶的牧帐,择地而建,一派兴旺景象。玄奘看着这一切,心里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朝朝代代都很重视河西走廊这片要塞之地的原因了。 原来,凉州府和番禾郡,在接到皇上御旨后,在一月前就开始作迎接玄奘的准备工作,紧接着又收到了三藏法师要在感通寺讲经的书信,这样以来,估计前来听经的河西各郡县和附近郡县的僧侣一定很多。所以,凉州总管府组织河西各郡县,抽调了大批人力,准备了大量物资,并拨出专银,全力作好接待工作。并推荐番禾郡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为总主持,凉州副总管一人及番禾郡副吏一人共往协同。要求一定要办好玄奘大师的讲经大会,迎接仪式要隆重而热烈,客僧们的食宿诸事均应妥善安排,总的要求是:要展示出凉州、番禾之盛。 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壮举,已传遍了凉州大地和邻近郡县,仅前来听经的僧侣就达三四千人,因此,慧敏大师深感责任重大,半月来,他同几位协同的官员与几位高僧,就没有好生休息过,但是,由于州郡县的大力支持,各项准备工作井井有序,凉州总管十分满意。仅就食宿一项来说,除番禾郡和番禾县腾出了大批房屋,准备了很多素斋堂店以外,还在感通寺上下的御山峡里搭起了五六里长的屋帐,临时建起了五六十座餐饮点,商店摊贩无计其数,充塞了整个峡谷。站在金山向下俯视,真有点眼花燎乱。 八月末的一天,是玄奘来感通寺的大好日子。当玄奘一行行至水泉驿时,远道前往迎接的州、郡、县官员和17名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高僧就等候在那里。玄奘下马施礼,众官员和众高僧行过了大礼,请玄奘和迎、送队伍简单用过了准备好的素食,继续赶路。当玄奘他们来到了番禾郡御山峡西口处时,这里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有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领头,带着183名名僧和500名僧徒,高举宝幢,打着七色旗帜,拿着香和花,声势浩大的前来迎引。到达感通寺时,约有两千僧众和几千信教群众,早已站在寺院内外、河道两旁,手执鲜花彩带,敲锣打鼓,高奏佛乐,热烈地欢迎这位从五天竺取经归来的大唐圣僧。 玄奘走在最前面,错后两三步,是慧敏大师等十几位高僧和所有前往迎接的名僧,两旁是州、郡、县官员,队伍整齐肃穆,场面宏大而热烈。玄奘一面行走,一面双手合掌,笑盈盈地向欢迎人群点头致意。他身材魁悟,神彩奕奕,气宇轩昂,头上的莲花御帽和紫红金线袈裟闪闪发光。玄奘边走边抬头观赏着人群夹道两旁的巨大幢幔,一幅竖立在寺院门口的幢幔上面,绘制着释迦牟尼佛像,其他幢幔上写着佛教“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文字或图画,图画上画着观世音菩萨,感通寺石佛瑞像、刘萨河、鸠摩罗什、云无忏等佛界圣僧的画像;两棵逼真的菩提树竖立于寺门两侧,??。这一切,仿佛是彩云降落人间,又似幻雾从峡谷升起,真是盛况空前,令人警叹!玄奘法师走着看着,心境特别宽畅。没想到这座感通寺的兴旺程度,竟能与长安的佛寺比美。 按照大会的安排,当天请玄奘法师歇息,第二天参拜瑞像,诵经祈祷,并由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汇报河西佛事情况以及感通寺的发展历史;第三天由玄奘法师开始讲经。 一切按大会的安排顺利进行。第二天的活动,不到申时都已进行完毕。玄奘法师在听了慧敏大师讲述了感通寺圣容瑞像的由来后,若有所思,接着他给众高僧讲述了他在西天听到的一个传说,他说:“我在印度谒寺拜佛时,那里的高僧讲,他们听他们的法师讲过,大约在120年前,那座寺里原有一双佛像,一天,彩云弥天,雷电交加,人们正在惊疑中,忽然,从寺院里飞出一尊佛像,升人高空彩云间,向东飞走了,人们不知所措,待到寺院里看时,一双佛像只剩一尊了,这件事传流了下来,成为印度佛教界一大奇事。直至今日,谁也不知道那另一尊佛像飞到哪里去了。今日听大师说得这么具体生动,从时间上来看,印度那座佛像飞走是120年前,大约是公元六世纪前期,你讲的中国北魏明帝正光元年石佛出现,正是这个时候,他们说120年只是概述,今天算起来基本相合啊,只差4年。这座瑞像,一定是印度那座佛像,是因为有圣僧刘萨河的预言应验的,当然,这一定是佛祖早有安排的。众僧侣听了,无不啧舌惊讶,称颂佛祖的大能。 玄奘法师听完慧敏大师汇报、参观完寺院、僧舍,登上寺后山顶时,才发现这里群山环抱,松柏茂密,寺院宏伟,亭台星列,僧舍延绵二三里,很是壮观。那巍巍的汉长城映人于烟霭之中,峭峻的金山高耸在彩霞之间,加之绿水绕寺,青扬翠柳蔽郁峡谷,不知名的花树辉映其间,使得环境非常佳丽,仿佛像西天佛地的一处仙境。 第三天,讲经大会正式开始,玄奘法师首先用半天时间,重点讲述了十多年来在五天竺拜师、学经、搜集经典以及参加了五天竺“无遮会”等佛教盛会的情况。有的僧侣要求三藏法师把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讲一讲,玄奘笑着说:“九死一生,乃佛祖的保佑,我们还是讲经吧。”他说:“今天来的高僧很多,更多的是佛门弟子。我就先对佛门弟子们说说涉足沙门的一般道理,然后再讲贫僧在西天学过的经典,尤其和佛界众位高僧谈谈我们中国现时的所有佛教经典互相矛盾,争论不休的问题。” 玄奘先讲第一个问题,他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什么叫作‘诚’?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能够通达明燎而没有错误,就叫‘明’。对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点检、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做到积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我们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哪还谈得上改与积?要改恶,要积善。所以,诚也就是自净其意。“诚”、“明”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所以,初学佛的人,要懂得这个道理,格除物欲,提起觉照,守心如守城,对境如临阵;去妄克欲,防邪存诚,深明因果,止恶修善。如果出现了过,就要针对缺失彻底改过。避祸纳福,人之常情。如果有了羞耻心,知耻方能产生大勇;如果有了畏惧心,知畏方能产生诚敬;如果有了勇猛心,知勇方能产生振奋心。有了这个基础,就要从事相上、明理上、心地上彻底改恶,一心为善。要辨别真假、曲端、是非、正偏、满丰、大小、难易。总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已是恶。要与人为善,以身作则;爱敬存心,各得其所;成人之美,爱才、惜才、育才;劝夫为善,多方开导;救人危急如及时雨;兴建大利,提倡社会福利;舍财作福,破悭除吝;护持正法,敬重修饬,宏扬佛法;敬重尊长,忠孝传家,爱惜物命,以育仁慈。要作到这些,切需以谦保之。” 感通寺慧敏大师为了把这次唐玄奘所讲的经论内容较完整地记录下来,他特地抽调了50名书法高手和宏学高僧,作专门记录,他们准备大会之后,组织整理, 供各寺院僧众学习。 玄奘对在感通寺的讲经活动,他早已有了安排,但是没有想到河西僧侣有这么多人前来听经,他被这个场面所感动,也被这么多僧众求知若渴的精神所激励。因此,他抛弃了长途跋涉的鞍马之劳,尽力把经典中的要旨传给他们,头几天他主要宣讲了他在“北天竺”(今巴基斯坦)迦湿尼罗国的阁耶因陀罗寺中与各国留学僧人共同学习时,由那里的最高法师僧称法师为他讲授过的《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婆沙论》、《杂心》等。有些经典,中国早就有了,但是,玄奘在僧称法师那里学习时,所听到的讲解深度和广度,和他原先学过的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他就把这些新颖的内容的理解讲给大家听。由于玄奘在五天竺的十多年中,学会了梵文,博览了大量佛经,学会了几种语言和文字,所以,在讲述经典时,讲述生动新颖,论理透彻。他深刻的思想,寓于博文广识之中,又渗入自己的独到地、精碎地见解,听者无不折服,感赞玄奘法师的博学和才识。他讲述经典时,音词清远,言谈雅亮,所以,距离讲坛较远的僧众们,也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天晚上,按照总主持慧敏大师的安排,要请玄奘法师休息,因为五六天来,一直未能很好休息,虽说玄奘法师正是血气方刚的不惑之年华,但也不能白天晚上连续劳神。 可是,将近黄昏时份,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一位是玄奘16年前路过河西时,时任凉州都督的李大亮大人,他当时持朝廷御令,令玄奘东返,严令不准西去。两位是凉州高僧,是16年前凉州慧威大师的两个心腹弟子,是他们受慧威大师委托,把玄奘偷偷送到瓜州晋昌(今安西)的。现在,李都督年事已高,卸官在家休养;两位高僧一位叫慧琳,是凉州罗什寺的主持,一位叫道整,是海藏寺的主持。他们早就知道玄奘法师的消息,也完全了解玄奘在番禾郡感通寺讲经的全部情况。两位主持早该来感通寺听经的,一者要听经,二者要亲自拜访玄奘法师,诉说他们离别16年来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可是,凉州府把这次玄奘归来凉州的迎接任务,交给了他二人主办,实在脱不了身,只是眼巴巴地干着急。他们每天派两个僧徒,快马把感通寺的情况作口头汇报。经过几天的紧张准备,一切办理妥当后,凉州总管府才让他们提前三天来感通寺,亲聆玄奘讲经,同时也负责迎接玄奘的前站任务。而原凉州都督李大亮呢,他本来可以提前来感通寺的,但他想:我在玄奘去西天时,连连令他东返,还派人把追令送达瓜州候捕。虽执行的是朝廷命令,但本人也太无情,深觉惭愧,不便前来。他知道,玄奘西去是慧威大师的弟子慧琳、道整送往瓜州的。玄奘与他们之间有着用黄金难买的深情,有着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友谊,所以,他一直等着要与两位高僧一同前往。 玄奘正在坐惮诵经,感通寺慧敏大师来说:“凉州罗什寺主持慧琳大师和海藏寺主持道整大师,还有原任凉州都督李大亮大人前来拜见,还说今晚一定要见到法师。”唐僧听罢,心想:这不是十六年前送我去瓜州的两位师弟吗?忙说:“快请、快请!”说着,他已起身来到门外,三位客人也已到眼前。慧敏大师忙作介绍,慧琳、道整和李大亮就地跪倒,施行大礼,玄奘忙上前扶起,施礼说:“师兄、李大人,不必如此多礼,快进屋说话吧。”慧敏大师看着他们四人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之情,就赶紧让贴身弟子端上茶水果品和素食点心,并招呼早就熟悉的二位大师和李大人随便品尝,然后就准备退出屋去。玄奘笑了笑说:“大师也请坐”。慧敏只才挨着慧琳坐下。玄奘介绍说:“慧琳和道整二位师兄,今日再次相见,是我十多年来一直追寻的夙愿,是佛祖的保佑。李大人能在此相见,也是佛的安排。”玄奘把16年前,把他路过河西的事细细说了一遍,他十分感谢佛界众兄弟的帮助,他也宽慰了李大亮大人,他说:“李大人不必自谴,国人当时不准西出西域,是朝廷的禁令,你皇命在身,岂能违背?再说,你手下人每每帮我,使我最终完成了取经宏愿,这里面仍有你一份功劳。”李大亮赶紧说:“法师啊,我今日是来向你陪罪的,我在十年前就知道了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了你,而我却令人追捕你,我罪大矣。为了求佛赦免我的罪孽,我在十年前就成了佛的忠诚信徒,祈求佛祖宽恕。”这时,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才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原委,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三人还问起了玄奘一路的艰难险阻和在五天竺十多年的学习生活情况,玄奘都说给他们听了。要知道,患难知己离别多年后,重逢后要说的话,是十天十夜也是说不完的。他们大约谈到子时,就请玄奘休息了。 第二天,玄奘法师重点讲述了他在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院学习了五年的重点经典《瑜伽论》等。那烂陀寺,是五天竺的佛教中心,僧徒万人,大德数百,留学和朝觐的外域僧人常有千余。人才荟萃,规模宏大,建寺已经700多年。玄奘到该寺后,受到了这个寺院的印度最伟大的学者,被佛界誉为“一代宗匠” 的106岁的戒贤法师的器重,收他为徒弟,还选派了20名熟悉经律,威仪齐整的大德高僧担任玄奘的导师,并帮他学习梵文。戒贤法师精通一切经典,他为玄奘讲解了《瑜伽论》。这《瑜伽论》本是弥勒修成后讲说的经典,十分精辟而宏远,论理至深至大,是佛教经典中较深奥的经典之一,能够透彻讲解的人不多。戒贤法师每次给玄奘讲解时,就有一千多人来听。戒贤法师还为玄奘讲解了《顺正》、《显杨》、《对法》、《集量》、《中二百论》、《因明》、《声明》等经典。玄奘在这个寺院学习了5年,成为戒贤法师最得意的高才弟子。这个寺能通经论20部的有1000多人,通30部有的500多人,通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该寺院多次组织的讲学会上,把佛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儒、道相结合,用来分析问题,阐明事理,寓意深远,语妙意明,连一些大德高僧都自叹不如。因而,在印度声名远扬。 这天,玄奘法师重点讲了这部大乘论著《瑜伽论》。为了让一般僧众都能听得懂并理解其精神,他就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分析,用较为朴实的语言解说,讲得透彻,分析得清楚明白,因此,所有在坐的高僧、佛徒,个个高度凝神,静如清丽,尤其是那些高僧,一动不动听得十分专注,他们感到玄奘的讲述,如沐甘露,如临菩萨,使他们真正大彻大悟了。有两位来自瓜州晋昌郡和沙州敦煌郡的高僧,在听完了玄奘讲述的《瑜伽论》后,流着泪对玄奘说:“法师啊,我们人佛门四五十年以来,虽也学了很多经论,但是,我们对佛经所讲的深刻道理理解肤浅,空为人师,今日听了法师的讲解,如雷贯耳,如梦初醒,真是惭愧啊,我们亏欠了佛祖。从今日始,要从头学起啊。”两位高僧的一席话,代表了众僧的心绪,大家都觉得在佛学上,才疏学浅啊,人人需要从头学起。凉州来的两位高僧听了玄奘法师的演讲后,无不崇敬而羡慕,赞叹玄奘法师佛性深奥,神悟非凡。他俩和李大亮悄悄地说:“我俩当年若与玄奘法师一同偷去西天,说不定也能学得一些经典大论。”慧琳大师开玩笑地说:“咳!那也不一定,说不定早被李大人捉来治罪了!”三人互望着笑了起来,这笑声显得那么融洽自然,那么开心愉悦。 最后两天,玄奘重点讲了他在印度完成学业之后,用梵文写出的三部论著。这三部论著是《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这部《会宗论》,是玄奘针对五天竺佛教大乘学中的瑜伽派和中观派的争论而作的,他柔合了两派的观点,贯通了他们的主张,讲明了事理,解决了他们的争论。《制恶见论》,是给反对大乘佛学的小乘、外道的总答辩。原来,印度小乘学者慧藏,曾作《破大乘论》七百颂,因此,小乘派拿着它攻击大乘派,闹得不可开交,玄奘为了解决两乘之问的争端,作了《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透论了事理,说明两乘并无根本分岐,解决了矛盾,印度佛界无不折服,受到了中印度戒日王的高度赞扬,并在印度戒日王亲自召集的五天竺18个国王参加的,6000佛教名流坐论的千载难逢的曲女城(今印度联合省坎诺吉城)佛学辩论大会上大获全胜。玄奘是这次大会的主讲人,他学识渊博,见解精辟,万众赞叹,各学派人士无不敬服,他的这几篇精论,解决了印度佛学界的关键问题。在18天的会议期间,破一切异见,没有一个人能驳倒他。因此,五天竺佛学界授他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光荣称号。《三身论》是赞扬佛德的著作。他的这三部著作,整整讲了两天两夜。他那清晰的逻辑,精妙的说德,使坐听的僧众们,越听越觉深奥,越听越觉醒悟,他们的头顶上似觉佛光普照,全身似觉虚幻清亮,大家好象是沐浴在悠扬悦耳的佛乐声中,心境明朗,恍然若仙。 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虽然半月以来,因主持讲经大会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但他为了学得西天真经,坚持听教,他把玄奘看作是西天归来的佛祖的弟子,看作是一生难得的老师,虚心向玄奘请教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昼夜不懈,晓昏刻意。他结合玄奘法师的讲授,对照自己学过的经典,认真领悟其精神实质,对玄奘讲授中的细枝末节和隐而不显的问题,他也进行了深入地探究,明白了所授诸经的含义。所以,他从内心深处钦佩玄奘非凡的佛学造诣。他对大家说“玄奘法师智慧超群,智力过人,他辩析、判断问题,认识、理解事物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事理的能力,足以承担和继承中国佛教的大师。”大家听了慧敏大师的话,都说慧敏大师说出了他们的心愿,无不心花纷飞。 玄奘法师完成了在感通寺讲经的心愿,心情非常平静。他首先把近几天来听经群众布施的许多金银财物,转赠给了感通寺和河西其他寺院,并高兴地同番禾郡和河西各郡、县官员以及前来听经的佛界大师、僧众一一告别。在慧琳大师和道整大师陪同下,与凉州府前来迎接的队伍向东出发了。 为了让读者了解唐玄奘这位中国高僧的身世历史和他偷出国境的艰难险阻,这里把他在河西的真事作个简要追述。 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镇)人。玄奘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父亲陈慧对作官不感兴趣,加之隋末政治腐败,就辞官在家潜心研究学问,他学识渊博,通晓诸子百家。玄奘兄弟4人,属他最小。二哥陈长捷是洛阳净土寺的高僧,精通老、庄学说。在父兄影响下,玄奘自幼好学,有极好的记忆力,他12岁就出家了,同二哥在一个寺里学经,由于他聪明过人,13岁时就小有名气了。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由于长安时局不稳,他同二哥就到成都学经,经过两三年艰苦努力地学习,他的才识远远超过了许多高僧,全国各地都知道了他的名字。20岁时,又到荆州、相州、赵州等地遍谒名师,虚心学习,几年后,于公元627年返回长安。由于他佛学知识渊博,口才雄辩,长安高僧法长、僧辩称他是佛界“千里驹”。从此,玄奘誉满京城和江南各地。玄奘在学习了很多经典后,感到佛经经典之间矛盾甚多,有很多不解之处,而且国内佛教派别又多,互相攻击,随之就产生了“誓游西天,朝礼佛迹,寻求真法,以释众疑”的取经念头,他联络了几个和尚,上书唐太宗,要求去西天取经。由于唐政权刚刚建立,有的地方还在打仗,再加上当时敦煌以西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朝廷严禁国人西出。这样,上书未得到批准,得到的却是不准西出的回答。这时的玄奘已经26岁了,他一心要为中国佛教求取真经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不顾朝廷禁令,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农历8月,偷偷地和一个在长安学经后回家的秦州和尚去了秦州(今天水),正巧又碰着一个旅伴去了兰州,又随商队到了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凉州。河西走廊是指乌鞘岭以西到今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一段狭长地带。这里有著名的凉州、甘州、肃州、敦煌等地。自两汉以来,这里就成为中国经营西域的军事要冲,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带。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国,就是凭借它的地理优势而建立了“五凉”政权。凉州当时不仅是河西的殷富之首,而且是河西的佛教中心。同时,凉州人信仰佛教,崇敬高僧已成风气,因此,玄奘一到凉州,就被当时河西地区的佛教领袖慧威大师留住讲经,住了一个多月。这时,朝廷得知玄奘已西去,要偷渡国境的情况,就发来了禁令。凉州都督李大亮拿着皇帝敕令,催促玄奘返回长安,并说,如不听令,将押解还京治罪。在这种情况下,玄奘十分忧虑。而对玄奘一向钦佩的慧威大师非常支持玄奘的这一行动。他暗中选派了两个心腹弟子,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护送玄奘,一路寻乡间小路,昼伏夜行,经番禾郡(今永昌县),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躲避了官府的缉拿,好不容易来到了瓜州州治晋昌(今安西县东双塔堡一带)。当时的瓜州刺使叫孤独达,是个十分信佛的人,他不仅暗中保护、资助玄奘,还给他详细介绍了西出玉门关的情况。当时的玉门关虽设在瓜州境内,但是,要走出“边境线”还有五百里路程,而且关外每百里设有一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派有兵士守护。要走过这段路程,非到烽火台补充饮水不可,而驻守这些烽火台的兵士又直属朝廷管理,瓜州刺使也帮不了什么忙。因此,玄奘非常愁闷,在瓜州又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一个州吏突然来到玄奘住处,手持追捕玄奘的公文。玄奘一看,才晓得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了解到他并末东归长安,于是通知河西各郡县严加候捕。玄奘无奈,只好向州吏诉说了实情。这个州吏叫李昌,崇敬佛界僧人,听了玄奘一席话十分感动,他感叹玄奘是个肝胆高照的英豪。于是他当着玄奘的面撕毁了公文,并劝他赶紧上路,以免有变。实际上这个州吏的所作所为,都是瓜州刺使的主意。于是,玄奘在街市上买了一匹好马,打发从凉州护送他来的慧琳回凉州,道整已去敦煌。准备出发时,来了一个胡人模样的人,叫石檠陀,请求玄奘收他作弟子,并表示愿意帮助玄奘越过五座烽火台。玄奘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天,石槃陀又引来了一位老人,牵着一匹老红马,并说明这匹老红马曾经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15趟,会识途,如果玄奘愿意,就把这匹马换给他。于是,玄奘就把新买的好马与老红马作了交换。又为石槃陀买了一匹马,师徒两人便偷偷地向西出发了。他们经过转弯抹角的跋涉,第二天来到了西距玉门关十余里的荒原。这时候,石槃陀反悔了,他觉得西去路途更加险恶,必不能生还。于是就产生了杀害玄奘的念头,拔刀欲杀玄奘,幸被玄奘发现未遂。玄奘好言相劝,不仅没有勉强他,还把为他买的那匹大马送给了他,并给了一些食物,让他回家去了。于是,唐僧一人孑然西行。当时的唐僧什么牒文都没有,虽然不断向西行进,但能不能越过烽火台,却一点把握都没有。他在荒漠戈壁行走了一百多里,到达了玉门关外的第一座烽火台(今白墩子附近)。当时正值夕阳西下之时,唐僧便偷偷地饮了马,正在往皮袋里装水时,被烽火台守兵发现,射来两箭,险些被射中,唐僧急忙高喊:“我是和尚!”才免被乱箭射死。这个守烽火台的校尉叫王祥,非常信佛,又听了玄奘述说去西天取经的宏愿,就私自放行了他,并指点他如何绕过第二、三烽火台,可直达第四烽火台,并说明那里的守台校尉是他的亲戚,叫王伯陇,他会帮忙的。当唐僧到达第四烽火台时,又怕被校尉挽留误时,就悄悄地想偷点水赶快离开,没想到又差点被乱箭射中,他急忙喊话,经说明情况后,王伯陇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仅给他吃了饭,还给备马料、装水袋、装干粮,并送他到十里之外,叮咛说:“你可直向西行,可到一百里的一个叫野马泉的地方取水,不要到第五烽火台,那里校尉粗野,免生事端。”玄奘按照他的指点,便进入了莫贺盐碛腹地这个上无飞鸟,下无水草的“死亡地带”。走了一天后,老马也有些吃力,他就牵马前进。走着走着,不知怎地迷失了方向,在戈壁滩转了三天。而三天的旅程中,怎么也没个野马泉的影子。他有点害怕,就取下水袋、干粮、马料,想让人和马都补充点水食再行。谁知,不小心把皮袋打翻了,饮水全倒光了。没水怎么能过得去大沙漠呢?他想返回第四烽火台取水,却又被坚强的信念打消了。行至第五天,玄奘已精疲力竭,两眼直冒金花,那匹老马也疲惫不堪。 沙漠戈壁的天气喜怒无常,一会儿烈日酷炙,干渴难忍;一会儿狂风沙暴,难以行进。晚上,寒气袭人,倍感凄凉,只有那匹老马与玄奘心心相印,无语相伴着。玄奘以沙漠中的堆堆白骨为路标,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程,由于沙地松软,那匹老马一失蹄,裁倒在了沙堆旁,玄奘也被摔了下来,顿时失去了知觉。一直到半夜,一股凉风吹来,玄奘苏醒了,他一看那匹老马立在身旁等待着他,他挣扎着牵着老马又勉强行进了一段路程。第二天一早,天气晴朗,娇阳似火,看来又是一个难熬的日子,玄奘暗暗地下着决心,他想:“我决不能死去,我要走出沙漠,完成我取经的鸿愿。”他干渴至极,神志恍惚,与老马一前一后向前苦行着,就这样行至中午时分,玄奘眼前一黑,又一次栽倒在沙漠中。 迷路后的心理,一般都是紧张而空虚的。而玄奘由于有一个决心取经成功和一定要活下去的强大意念力,这就不知不觉地使他吸纳了大自然的精华于自身,避免了沙漠里一堆堆白骨行路人的厄运。玄奘苏醒后,强力爬上马背,那匹老马也似乎懂得人意,坚强地向前继续行进。老红马毕竟不愧是往返伊吾国15趟的久经沙场的战鹰,玄奘心里感谢瓜州那位换马的老大爷,不断地默念着佛祖保佑。老红马驮着主人吃力地行进着,到了第七天早晨,老红马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拐过原路,朝另一个方向小跑起来。玄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几次勒缰制止它也不从。不一会,越过了一个沙梁,奇迹出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块绿草地。待走近时,见是一片洼地,有一清泉和一片积水,周围长满了蓬蒿。玄奘一骨碌滚下马来,趴在泉边发疯似的痛饮着这生命的琼浆玉液,那匹老红马也像主人一样,干脆走进积水里痛饮起来。玄奘和老红马喝一阵,停一阵,再喝一阵,仿佛像永远也喝不足似的。生命保住了,体力也渐渐地恢复起来。于是,玄奘从马背上卸下干粮和马料,先把衣服铺在地上,给老马倒了些料食,自己也就着甘凉的泉水吃着干粮。他吃饱后,让老马在青草地里吃草,自己却美美地睡了一觉。 玄奘不知道要走出这个大沙漠还有多少路程,为了继续长途跋涉的需要,他决定在这里休息几日,体力恢复后再行。经过两天两夜的休息,老马已很活跃,他也觉得精力充沛了起来,于是就收拾好了行装,把皮袋装得满满的,还给老马拔了两捆青草,牵马继续西行。又走了两天两夜,在深夜时分,终于走出了沙漠,到达了伊吾国(今哈密)的一个边远小寺。玄奘受到了这个寺三位和尚的真诚接待,讲述了他那些令人毛发悚立、肝胆欲碎的艰难经历,他们伤泣着,相互祝愿,相互鼓励。玄奘又一次垂泪感激沙州那位老人和老红马的恩助。 玄奘在伊吾休息了十多天,关于他独身一人神一般的越过茫茫戈壁和沙漠的消息,很快地在伊吾国和高昌国传播开了。玄奘和老马在小寺三位和尚的精心调理下,很快恢复了元气。玄奘按照老和尚的意见打点了行装,准备沿丝绸之路北路,过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西行。但是,还没动身,来了一队人马,说是高昌国来的,要玄奘立即去见高昌王。 高昌国,是当时建立在吐鲁番地区的一个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割据政权,国王麹文泰的先祖麹嘉,是金城郡榆中人,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被拥为高昌王的,到麹文泰时,已传了九代,历时130多年了。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 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国家富强,人民富足。 高昌王麹文泰,是个十分奉信佛教的人,他从去伊吾办事的使臣口里听到玄奘法师赴西天取经已到达伊吾的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派重臣驰往伊吾,令伊吾王速送玄奘来高昌,还准备了几十匹好马,一路设接待站,以备玄奘使用。 高昌王的特使找到玄奘后,恭恭敬敬地传达了高昌王的意思,要玄奘立即动身,玄奘谢绝不济,就随使臣去了。他们经六天的急驰,一日傍晚到了距高昌国都不远的白力城,玄奘提出次日再行,使臣们劝慰说:“国王在每天计算着我们的行程,预计我们今天夜晚会到,他一定不会睡觉,在等着法师。”于是,他们一路飞奔前进。 那匹老红马则留给后行的使臣们慢慢走来。 他们到达高昌国国都交河城(今吐鲁番县西北雅尔湖村一带)时,已是拂晓时分。高昌王的确一夜未眠,听说玄奘已到,带领宫中大臣、王妃、王子在宫外迎候。进宫后,众大臣、王妃、王子礼拜法师后,高昌王以极其诚恳的态度述说了自己渴望见到玄奘法师的心情,虔诚地赞扬了法师独身闯过戈壁沙漠的神奇功能。次日,高昌国国都一片欢腾,街谈巷议着大唐圣僧的降临。高昌王为玄奘安排了极清静的道场,让他礼佛诵经,玄奘也十分满意。 十多天后,玄奘由于责任的驱使,向高昌王提出了辞行的要求,高昌王本想长期留住玄奘在高昌国讲经宣法,于是,他就用自己半生以来恭慕佛祖的感受和对玄奘的高洁的崇拜来说服玄奘留下来。但是,玄奘由于谒求真经的信念不容动摇,也以自己誓死为东土求得真理甘露的求学之志,陈述了自己的决心。并十分感激高昌王的厚待,请高昌王放弃这一想法。就这样,两个人互相说服了几天,各不相让。高昌王发火了,他说,如果玄奘不从,就把他送回长安去。玄奘无奈,痛哭了一场,就以绝食相争,连续四天不进水食,只是端坐诵经。高昌王亲自端茶劝饭,他也不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昌王才深感惧愧,转变了主意,允许玄奘西去求法。高昌王提出:“法师既然决意西行,我们可否拜为异姓兄弟。”在高昌王的恳求下,玄奘同意了高昌王的要求。兄弟相约取经回来后,一定到高昌国来。这一来,高昌王也很高兴,他要求玄奘迟一点西行,他要为玄奘办理起程的一切准备工作。 经过了一个月的准备,高昌王写好了给玄奘西行沿途所经过的屈支等24国的文书,并派使送达,要求他们一路护送;又给西突厥叶护可汗写了信,送了厚礼,请他通知所辖西方诸国,保护玄奘。还为玄奘做了法衣三十件和过雪山用的其他衣物、用品,赠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马三十匹和随从人员二十五人,剃度了四个沙弥,供一路差用。 玄奘在高昌王的大力帮助下,从高昌国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一带),屈支国(今新疆库车一带),跋录迦(今新疆阿克苏),从丝路中道翻越天山的重要孔道凌山(即别迭里山口),以七天七夜的艰难跋涉,翻过了天山。后来又到了大清池(今伊塞克湖),沿湖北行到西突厥管辖的碎叶城等地。所到之处,由于叶护可汗派人护送,倒也比较安全。 玄奘一行从天山南麓继续西行,又经过中亚地区的许多邦国,越过了终年冰雪覆盖的茫茫葱岭,终于到达了阿富汗。他拜谒了阿富汗的无数佛寺,后来又到了被世人称为“北天竺”的巴基斯坦,再后来又游历了印度全境。 唐玄奘行越葱岭时和初到阿富汗等地所遭遇的死而复生的几件奇事,更是令人毛发悚然,这里就不赘述了。 玄奘自到阿富汗和印度后,潜心学习、参观、讲经,研究佛学长达十多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他又经历了无数次艰辛险恶的场面,几乎送了性命;也曾受到了无数次佛学界高僧和国王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参加了五天竺举办的几次盛大的佛经答辩会、“无遮会”等,使他如愿以偿地学到了要想得到的学识。 这位年青的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壮举,引起了五天竺佛学界的极大关注,再加他智慧超群,佛学知识过人,以及他对大、小乘经典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得到了五天竺佛学界的高度赞服,声望传播四方。 玄奘在达到了学经目的之后,于公元643年,满载着佛经经典和五天竺人民的友谊,从印度的今阿拉哈巴德动身回国,于公元644年翻越葱岭,踏上了祖国的大地。 (玄奘从这里开始的一切活动和在河西的礼佛、讲经活动,在文章的前面已经讲到了。这里再不重复。) 由于玄奘归途中在河西礼佛和讲经宣教的影响,促使河西地区的佛教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玄奘,终于顺利地回到了西京长安。这时的太宗李世民正在东都洛阳。太宗为了向全国人民表明自己尊佛爱民的诚意,下旨给西京留守房玄龄率百官出城迎接,当场宣读了皇上圣旨。长安全城百姓倾城欢动,张灯结彩。二月,玄奘奉诏前往东都洛阳参见皇上,洛阳市民拥上街头,夹道欢迎,太宗李世民于当天召见了玄奘,畅谈了几个时辰。 玄奘初到的几个月里,参加了欢迎、参观、讲经、礼佛和举办西天归来成就展览等活动,应酬极多。一时间,这位从西天取经归来的大唐和尚,成为全国上下崇敬的传奇式的佛界圣人。 玄奘赴五天竺取经,共经历了十七个年头,跋涉五万余里,九死一生,带回梵本657部,还有大量的舍利、佛像、佛器等。之后,在太宗的支持下,组织佛学界学识渊博的名僧20多人,协助他翻译佛经。首先,他用了一年多时间,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七月,整理撰写了一本记载西域、中亚、五天竺(包括今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38个国家的地理、山川、气候、河流、面积、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宗教文化、佛界盛事、寺院僧众及民间传说共十二卷、十万零三千余字的《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内容丰富,它涉及的学术领域也非常广泛。农业、商业、民俗、文艺、语言、文字、音乐、舞蹈、货币、服装等无所不包,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玄奘更大的贡献是佛经的翻译,他从公元645年春到664年2月5日逝世,共译出大乘、小乘经、律、论等共75部,总计1335卷。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把中国的《老子》等译成梵文。 唐玄奘,这颗亚洲佛界的巨星虽然殒落了,但是,这位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探险家的伟大精神却永存千秋!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