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设宴胭脂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46
专题名称: 西王母设宴胭脂山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329.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在历史题材小说中,在《史记》《竹书纪年》等典籍中,都有不少关于西王母的故事记载。一些历史典籍中说:西王母向黄帝献上了地图,使中原版图由“九州”扩大为“十二州”;还派遣红衣使者治好了黄帝的病:派遣女将九天玄女“克蚩尤于中冀”,帮助黄帝开创了炎黄子孙的华夏基业;派遣大批劳力,帮助大禹导河积石等等。因此,西王母的能文能武、大智大勇、诚信坚毅、慈祥善良已深深地、久久地扎根于华夏儿女心中。历史典籍中还有关于大禹治水至西北,导弱水至合黎山(今张掖),余波泄入流沙(今山丹县城西北角有大禹导弱水碑),导黑水到三危山的记载;就是因为大禹在河西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西王母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才使他圆满完成了治水任务。那么西王母为什么要在胭脂山上设宴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帝尧时,帝舜摄行天子之政,命禹到西北治水。禹接受了任务,就带领随他治水多年的伯益、之交、国哀、真窥、横革以及天地十四将,直奔西北而来。他们在乌鼠山疏通了渭水,又来到了河西走廊察看水势,了解地情。大禹发现有两个问题较难解决:一是这里的洪水大多来自祁连山,洪水出山后,泛滥于走廊平原,无法向东海疏通;二是这里地旷人稀,缺乏治水劳力。为这两件事,大禹一行向胭脂山(后焉支山)下的一个国度走去。正在行走之中,忽然空中出现了两条大龙,只听长啸一声,那两条大龙霍地降下,如蛇赴壑,蟠伏在地上。大禹等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位彪形大汉各牵一条大龙落地。大禹上前施礼,并说明了自己的身世,那两个人十分高兴,一个说他叫郭支,一个说他叫飕父,是前来跟禹王治理洪水的。大禹感谢了二位仙人,大家继续赶路。一天,大禹一行来到胭脂山下,到处香气扑人,抬头仰望高山,松林碧绿、山坡上万紫妍红。大禹正在诧异,忽有两位仙女飘然而至。向大禹问安,又说:“西王母在这座山上种下的千年胭脂,已经成熟,因而花开满山,香飘四野。正母知禹王今日到此,特派我二人在此等候,王母清禹王上山叙话。”大禹听说西王母已在山上,不禁大喜,遂随二位仙女上山。只见山上紫气缭绕,圣殿叠翠,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千娇百媚各显异彩。大禹一行边走边看。不一会来到西王母殿前,王母笑容满面,出门迎接,宾主坐定之后,大禹向西王母一一介绍了来人的身世,当介绍到郭支、飕父时,郭、飕二人站起来说:“王母知晓。”王母笑着说:“是这么回事,十年前我帮你导水积石的时候,有两条兴风作浪的恶龙,因为有悔改过错的表现。我没有杀它们,它们一再恳求要为人间做些好事,以赎罪立功。因此,我就叫郭支、飕父驾它们前来帮助你们治理洪水,”说话间,众仙女已摆上了丰盛的山珍海宴,招待禹王。西工母端起一杯鲜红的胭脂花酒向大家祝福说:“喜闻帝尧、帝舜以德治理天下,使四海升平,河清海晏,安抚三苗于三危山下,治理洪水于神州之外。我今在此等候, 一则是祝贺你们有功于天下百姓,二则是听听禹王在治理洪水中有什么事要我帮助。”禹王感谢了西王母的一片诚意,向西王母述说了这次来河西治水的全部计划。禹王说:“我来时,帝尧爷爷一再叮咛,‘汝到西方,如遇西王母,务必代朕致谢。朕年迈不能亲往拜答,甚觉抱疚也。’今日大幸,遇上了西王母,也算了却了他老人家的一份心愿。”说着大禹端起一杯胭脂花酒敬了西王母,西王母为感谢帝尧帝舜的挂念,也回敬了大禹及大伙一杯。大禹接着说:“积石导水,西王母给予了那么大的帮助,这次到河西治水,王母又想得如此周到,我谨代表我们一行感谢王母再一次鼎力相助。”他转过身来,向着郭支、飕父说:“也感谢两位仙人劳作之苦。”大禹说:“河西治水劳力缺乏,我们已从叔均的国家里征得了五千劳力,因为叔均的国度也深受洪水之害,这样加上谷水、弱水和呼蚕水流域的劳力,已有二万五千强丁。现就是洪水不能注于东海。”西王母听完,笑盈盈地说:“禹王不必犯难,我世世代代住在西方,巡行在西方,这里的情况我比较熟悉。洪水的流向,不能向东,只能向北,要顺其地势而疏导之。近年来,我已查看了这里的地势,建议禹王是否把谷水流域(今武威石羊河流域,包括永昌东、西大河)的水顺其地势引入潴野泽(今民勤东北至雅布赖盐池一带);把弱水(今黑河)的水导至合黎山(今张掖),余波泄入漠北流沙;呼蚕水 (讨赖河)导入三危。这样既省工又省力。至于治水的劳力,我已替禹王从我的国家 (今青海省天峻县是其首都)就近抽调了五千强壮劳力,三五日即可到来,由禹王指挥使用,你看如何?”禹王听了西王母一番周密的安排和建议,又听西王母相助五千劳力,十分愉悦,再一次向西王母深深地表示了谢意,说一定要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天子。这时禹王起身,准备告辞,西王母说:“不忙”,但见王母示意,有两位仙女手端玉盘,将盘中两样东西放在禹王面前,西王母说:“这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胭脂山上的胭脂花,是供妇女艳装打扮用的,香气浓久,且能醒脑明目;另一样是胭脂花籽,请禹王带回去繁育,施舍于天下,广为传播。这也是我对尧天子的一点敬意。”禹王谢过西王母,告别下山。 禹王得到了西王母的大力帮助,指挥治水大军与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按照西王母的建议,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把河西的洪水全部疏通,平息了灾害。从此,河西大地一片兴旺。河西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山丹县城西北角立下了“大禹导弱水碑”。为了纪念西王母帮助大禹治水的恩德,就把王母种了千年胭脂的那座青松山叫成胭脂山了。帝尧时,大禹治水成功,胜利回到了都城。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