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民间艺术 皮影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931
专题名称: 金昌市民间艺术 皮影戏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7/001
起始页: 024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金昌市永昌县的皮影是清乾隆年间由长安传人,首先流行于清河地区永宁堡一带。较有名的有刘家影子和樊家影子和吕家影子。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集绘画、雕刻、灯光、美术、音乐、歌唱、表演、造型为一体。皮影戏的人物形象、布景、道具等均由加工好的半透明生牛皮、生羊皮镂刻而成。人物身高约25厘米左右,分头、胸、腹、四肢共13部分组成。按戏剧的生、净、丑、旦和各样布景等各种形象刻制。演出多在夜间或黑厅进行。演出时,影台前横置一纱幕,幕后点燃一大油灯,根据剪影和灯光投影的透视原理,影子匠随着锣鼓、音乐节奏,按剧情放置布景,然后牵动竹杆,操纵人物上场,灯光将人物形象映于纱幕上,出现“影子”,供观众欣赏。同时,影子匠按剧本台词该唱则唱,该白则白,随着音乐伴奏,说、唱、笑、哭、动、打,声形俱全。皮影戏在白天利用日光演出的叫“日影子”。皮影戏班演出时用人不多,一般6至8人。但人人都是行家能手,一专多能,会唱、会拉、会打击乐,又能操作。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