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元冲来永昌北海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857
专题名称: 邵元冲来永昌北海子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42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一九三五年三月,国民党政府派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中央监察委员张继为祭扫代表、国民政府特派委员邓家彦、张默君偕中央代表同往举行民族扫墓,赴陕西祭扫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及周、秦、汉、唐诸帝陵。在举行扫墓典礼之后,邵元冲遂作西北视察之行,足迹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并命其弟子高良佐到地据实记录。) 邵委员赴西北视察随行人员,秘书高良佐、许师慎,甘青宁监察使戴愧生,西安绥靖公署专员马文彦,技术科员黎锡勋、潘丽良,国立暨南大学教育系吴熙祖、邓文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陈万里、李元声,国家考古会周仲良、王振华、秦玉明等十几人。四月二十五日自西安启程,上午八时邵委员出新城大楼行馆,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西北总司令张学良,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等暨陕省党政军各领袖、皆满立大楼阶前欢送,邵委员一一分之握手后,即与邵主席同车启行,张司令杨主任及省府等十几人亦亲送至西关外,邵委员下车与邵、张、杨诸氏道别后,即换车而上,路道两旁时军乐大作,军警敬礼,西安绥靖公署特派卫队护送,计一行车队六辆。 五月二十六日中午一时,县党部书记长汪锡福、县长段永新、县驻军三团团长袁振兴,县党部主任委员王昌胜、刘万财率各界二百余人在东关外二里处举行仪式,伫立恭迎,这天晴空万里,东门外沿途白杨畅茂,一片绿荫,流水数道,汩汩有声,在宽阔的土沙大道上,远远的车队开过来了,车抵后,最前面是一辆敞篷中型吉普车,上面坐着两排大约十几名武装气派的警卫人员,中间四辆小轿车,最后一辆是护卫的中型吉普车。恭迎人员鼓掌欢迎,锣鼓喧天,从中间小车上邵委员等人即下车,并向欢迎者颔首为礼,仍登车入城,县城中热闹非凡,沿街两旁各家门店大人、小孩都手执彩色小纸旗、彩旗飘扬。钟鼓楼东口高悬着大红布标语,大街小巷贴上了红绿标语,车队开进了东门,街道上缓缓而行,城中各界人士、学生数千人鼓掌欢迎,东大街两旁,军警数百,伫立致敬,邵委员等人自车中脱帽答礼,招手致谢欢迎者。 车队开绕钟鼓楼时,在鼓楼东口响起三声礼炮,车开向南街去了县党部,永昌各界特在东大街德盛楼设宴,为邵委员暨全体随从人员一行洗尘。下午行馆门首,高结彩坊,以示欢迎,左右分悬联语“望重名高,各界欢迎康节至”,“悬灯结彩,满城共庆福星来”。举行欢迎大会,由汪锡福书记长、段县长、哀团长等率各界五百余人参加。县党部小礼堂上正面悬挂孙中山像和国旗,县党部书记长汪锡福为大会主席,大会前邵委员等人上台,面向孙中山像站立鞠躬,唱国歌。汪锡福书记长首致欢迎词毕,邵委员于鼓掌声中,缓步登台演讲,邵委员在讲话中说:“这次西行,途经永昌,来看望永昌的父老们,我对大家的远道欢迎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国家自从推翻了清朝专制,创造了民国以来,军阀混战。这二十多年,国家还处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环境中,我们的人民为效忠国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由于战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我代表中央政府向各界民众同胞们表示诚恳的慰问,大西北为贫苦之地,地势险要,历史悠久,天产丰富,以建议中央为开发西北大计,为吾西北人民之幸..”讲话中还要求青年、小学生、民族的进步需要一代传一代,你们都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贡献力量,最后县党部党员欢迎邵委员演讲“总理遗教”,演讲完毕,掌声雷动,段县长亦续起略致欢迎词,最后讲:“邵委员追随孙总理奔走革命,赞助总理共襄大举,在本党革命史上是有极大之光荣,此次来西北视察,不幸万里之途。路道重重困难,身心疲劳,为国尽责任之重大,邵委员学问功业、素为国人钦仰,今日面聆训词,实为我荣幸…。”欢迎会毕后,邵委员接见了地方各界代表,深入了解了地方民情,经济状况,后由段县长等陪随至县城云川书院、青云小学、文庙等处考察。 下午六时,段县长等陪随邵委员暨随从人员到北海子考察文物,在北海子大路三十步处,是城皇行宫,明代建造,红墙青瓦,邵委员和众人走进行宫,建有山门牌坊,前殿、后大殿、两厢配殿等院内殿宇壮观,松柏苍翠,花草葱茂,丁香、萱草芬香。车队开向北海子,路旁马莲花盛开,叶绿花紫,清风吹来,香气袭人,来到青石桥前,就是北海子马家泉(民国时称),绿林成荫,池水一泓,复有楼阁水榭,供人憩息,人到此地,自感清幽之境。段县长陪随邵委员等人先到闻名的金川寺游览,过了沙木桥转北,一阵浓厚的清香味袭进众人的鼻孔里来,段县长忙给邵委员讲:“我们闻到的天然花香味是金川寺里的一大奇宝,名为长老荆,是一朱古紫荆树,树大畅茂,每年节期开花,花期长、花艳浓香。北海子方围香味飘逸,人闻入香味,极感神清气爽”。可惜现花已快谢了。 来到金川寺,寺前两株百年古扬,枝叶畅茂,直插云天,走上七级石阶,两座石狮雄立,大寺山门建筑宏伟,门檐下悬弘一大师题写的“金川寺”大匾额,三个大字苍劲刚遒,邵委员对大师的字评价很高,金川寺内梵宫宏伟,古柏参天,绿荫蔽日,花草繁茂,满院香气喷人。由山门、古戏楼、前院过庭,两相有长廊,过庭檐下悬一巨匾“金川胜境”四个大字(王守中书,明万历二十二年永昌指挥使),走进过庭穿天王殿,到中院三圣殿,院东看殿前一株紫荆树,邵委员对尤其引人注目的这株树,树大叶茂,气度非凡给震惊了。古树花开红紫茂艳,虽花快谢了,香气还浓,树高约七米余。邵委员问段县长:“这紫荆树有多少年了,能保护的这么好?”当时寺内僧人讲:“这是一株龙柏紫荆,西北地区这种树少,据史料记载,是南方僧人来时带的树苗,栽植在寺中,明嘉靖年间种植,现树龄已有三百九十多年了,称金川寺的百年长老荆。”当年僧人栽树时,把三株树苗扭抱在一起,树大成长,树干扭抱,奇形怪状,虫虬枝苍经,气势不凡,历来民间也把这树俗称为“三星高照”。总体是一株吉祥树,众人见到古树非常的激动,左转、右转的看、照相,邵委员说:“我从东南到西北的景中是见到生长最美,树体大,最茂盛的一株古紫荆树、花香浓、色艳红、树龄有高,真是一株长老荆,太稀奇了。”当时邵委员叫高秘书多拍些照片保存。 三圣殿由此入月亮门,即至后院大雄宝殿,数多的古柏矗立整个庭院,石子道上绿荫蔽天,庭前古碑数多,是历代重修碑记,最注目的是大殿前檐廊下左右的两块碑,高大矗立,经寺内僧人讲:“这两块碑是唐代贞观年所刻,是大寺稀有的唐碑,经过金川寺历兴历废,就剩于这二块珍宝,历经苍桑没有失传。”碑高九尺余,高大古雅,久远苍老,碑面颇有剥落的痕迹,但字迹清楚,院内明、清碑数几十块,制做甚古,浮雕精刻,碑文精彩,书法飘逸,完整未损,碑四面刻有铭文的字迹清晰,大殿宏伟壮观,殿檐下悬一巨匾“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晚晴书,晚晴是我国近代佛教律宗,著名的大德高僧弘一大师。大殿内进深宏大,帷幕高悬,佛像庄严精塑,香烟缭绕,钟罄鸣奏,画壁甚工,内顶藻井,图案精美,彩绘犹新,寺内僧人讲:“金川寺内有藏经颇富,有《大宝积经》、《三宝云经》、《观音海藏经》、《大般若经》”等,经卷非常的珍贵。 邵委员等人观看了寺中的明清建筑群和寺藏的文物珍宝,使众人们非常的满意,特别对大殿的内顶藻井,绘有各种图案的天花板和镂空砖雕过殿的建筑,精工细作,异常古雅,因西北气候干燥,镂空砖雕能保存年代长,南方的寺院也很少见到,殿宇建造可称河西的首刹,是唐敕建的寺院。天花板图案精美,雕工精湛是称民间木雕中的精华,也是历代名人及无名能工巧匠,用心血凝成的宝贵文化遗产,当时寺内僧人给邵委员讲:“金川寺大殿的内顶藻井设计精美,是在清嘉庆十五年,民国四年重修大殿时都是参与明天顺建北京的智花寺同类。过庭镂空砖雕的建筑是民国四年大殿重修时对寺内修葺。请来河州砖雕工匠精工细雕的。”邵委员用照相机拍了好多砖雕精工图案,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邵委员对历代遗留下的文物古迹非常的重视,他和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样,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精心研究。寺内明清翰林及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甚多、壁画精工,其中有两殿宇清嘉庆十六年著名画家杨先声大师绘的精作人物壁画,仿唐代吴道子笔意画的非常精珍贵。邵委员讲:“金川寺里虽现时香火冷落,寺庙因年代久远,外围殿宇内塑像残损,但殿宇保存完整。寺内千年古柏苍翠,花树有枯干(牡丹等)后院荒草满院,僧人极少,像为荒寺古刹矣。”但邵委员还是对金川寺评价很高,他讲:“金川寺是唐敕建的寺院,历来闻名,这么好的寺院,香火冷落也是一时的,但老祖先遗留下的文化财富是珍贵的,金川寺内历史文化根基很深,历代遗留下的墨迹、塑像、精雕谓称‘三绝’也。”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寺院的后花园,古树苍翠,花木丛茂,殿后望北是观河楼塔,二层木楼围墙青砖塔,坐落在三米高的石阶坪台上,巍峨高峙,登楼可以纵远观景,众人登上观河楼二层环廊间,凭栏远眺,北面是永昌闻名的北磨川,金水潺潺,河柳夹道一片绿荫,河上水磨向望,水草茂密,大河小溪,弯曲清流,芦苇丛生,野鸭飞鸣,楼上望南观金川寺、北海子古建筑群飞楼高阁,亭台水榭,绿荫蔽日,景极清幽,邵委员在楼上观望着北海子景色很震憾,金川寺、塔至今五百多年,经受历次的大地震,建筑群依然完整未损,正是稀奇,邵委员在楼上亦亲题了“金水奇观”四字,并嘱县长对金川寺要急时的维修,自明嘉靖、万历、清乾隆、嘉庆、光绪、民国初皆曾修葺,故至今尚金碧辉煌,寺内很珍贵的千年古柏参天,诚河西内罕见之名迹也,从观河楼走下,不及三十步处是后院的古柏林,其中有二十几株标名铁牌为唐柏,树龄已有千年,树大人可数围,见到很珍贵的唐柏苍翠直插云天,邵委员等人非常激动,即嘱县长要对寺内僧人讲把古柏要保护好,先人栽树已千年了,后人不要把树枯死了,特别是金川寺里这八十几株古柏,树龄高,历史价值大,一定要保护好这绿色珍宝,要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看到这千年古柏林。 转东行来到大殿东侧钟楼三级石阶坪台上,建二层木楼,楼上悬一口大钟,高约五尺六余,钟身铸满铭文,金代大定六年铸造,历经七百六十九年,由陕西潼关、河东大钟铸造传人王宏亮铸。僧人讲:“这大钟是唐敕建金川寺里的原物,后寺院历经战火,寺、塔焚毁,这大钟没遭毁损。明永乐十二年,金川寺重建后大钟从南山云庄寺请回金川寺。” 这大钟民间俗称神钟,清乾隆三十二年被编为永昌珍贵文物“六大奇观”之一,钟声清脆,楚音宏远,相传三县境界皆可闻,世无其匹。邵委员听僧人讲完,急搬动撞钟的木器击了三响,嗡声宏远,发音时长,果然是口好钟,名不虚传。在钟楼向三十步处有一块巨石,暗紫色,石体有水云纹,巨石方围大六米余,石体出地面二尺余,大部分石体掩埋在地下,石体刻有铭文“紫气东来”,一空书四个大字,相传在唐敕建金川寺时,这块巨石就在原地,先有石,后有寺,石体上刻的字是在明永乐年间,从东土来的一位长老,一空大师亲题的字,历来人们都俗称为祥云石,也是寺中的镇宅之石。 众人游出金川寺来到观音塘前(海子)古杨围堤浓柳郁茂,从堤绕行观了水云观、转轮寺、三神殿、龙王殿,走进太清宫,院内清幽,古树蔽天,人坐院中,清香怡神。庭院有老君洞、五圣宫、重阳宫等殿。重阳宫坐南向北,县府随侍人员已在重阳宫后环廊间搬好了桌椅,请视察团人员而坐上茶歇息,众人到廊间静坐,前观马家泉亭,方围畅茂的白杨林,邵委员喝着茶对众人讲:“永昌北海子最具特色的是天作地造的自然美,此地内有清凉幽静之感,白杨参天蔽日,清泉流水,春鸟秋蝉,野花香浓,空气宜人,在我们西进的路上这里是一处纯天然、最幽美的避署胜地,让游人心驰神往。永昌县是一个古城,历史根基深,明清建筑完整,也不比凉州过差,城区比凉州小,城中的钟鼓楼雄伟壮丽比兰州伟大得多,四街八巷路面宽阔,街道牌坊多立,殿宇栉比。居民庭院修洁,有古色极为古雅。北门外有武当山,山麓建海潮,金川二寺双塔对峙,风景颇佳,为沿公路比较可观的地方,即在东南也不失为二三等县城,诚不愧为“金水奇观”之美称也,就是金川寺内目前香火冷落,僧人极少。”大家都对北海子景观讲了好评,段县长也讲了话:“永昌的佛道教明清时期是最兴盛,从清末开始就衰落了。到清同治二年(1863年)陕甘回民起事,战火蔓延河西、永昌达十年之久。人民死于战火、瘟疫、灾荒十之七八,永昌清同治元年的二十二万人到光绪四年人口成四万二千人,十几年内人口减少了十八万人。光绪年间到民国初,永昌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穷困,现今年年自然灾害严重,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穷困,各寺院道观、僧人越来越少,不过这也是暂时的吧,以后会慢慢好起来。” 少休片刻众人绕出太清宫,过小涧转南东行,观了马家泉,走上水云山、一宇观、酒仙阁、油神宫、雷台等来到雷台西侧,有明代建的奎星楼、悬空楼、观景廓、文昌殿、院前有牌坊。奎星楼高十一米,三层全木制结构,段县长给邵委员讲:“现在看到的奎星楼、七级青砖塔是北海子最高点的建筑,一九二七年五月永昌大地震时,城中最精华的古建筑玉皇庙全毁一平,东靠玉皇庙百米的文庙大形建筑群完整未损,城南古建筑损失严重,南山云庄寺全毁,就是城北的金川寺古建筑群正体完整未损,其古建筑之坚实可知,迄今几百年震后屹然不动。”邵委员听了段县长的话对奎星楼古建筑评价很高,特别对奎星楼、悬空楼奇拱巧斗的构造,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建筑工匠的超凡技艺,让游人美感稀奇。段县长叫僧人打开楼门,随众人上三楼观景,大家站在环廊间观看,南望巍峨祁连,峰巅白雪皑皑,山腰雾云缭绕,层峰屏峙,北望“八景之一”、“北山狮伏”,山下草木丰茂一片绿荫,西看北海子殿宇壮观,古树成荫,两塔向望楼阁林立,高下参差布置景雅,远看武当山古建筑高下错落布局,山环水抱,境极深幽。邵委员在楼上讲:“这个奎星楼选地方建成就是个高点观景楼,登高而望远瞻四方景色,真是清幽极了。”邵委员观后心情非常激动,速作一联:“琳宇摩空,柳荫蔽逵,和风解愠,潭影清心”为纪念。时间已下午快八时了,众人下山返县城歇息。 晚上,段县长率各界人士在北大街什子武圣阁前北处,为视察团表演永昌古老绝技“打花儿”,也称民间土烟火,晚上天气晴朗,永昌的夏天气候凉爽舒适。武圣阁建于明正统六年,建筑壮观,人称“小鼓楼”,二层重檐,一层前檐下镌刻楹联行书体“文武神圣奕奕两间正气,君臣兄弟巍巍千古完人”南济汉题。阁前有二株古树,民间俗称“榆抱白”,树龄已有三百多年,明嘉靖年间栽植,当年僧人栽树时把杨树和榆树苗扭缠在一起,后树成材后树杆扭抱,气势非凡,视观像一条蛟龙缠在玉柱上,古树畅茂,枝叶蔽天,树大人可数围,古尤不多觏,视察团的人员就坐在阁前观赏绝技,表演前请来民间鼓乐锁啦乐队,表演有永昌县城杨家炉院,打花儿传人杨剑峰先生等人表演,是永昌历来过年、庆会、表演的绝技,表演时把提前熔炼好的铁水用小勺倒在木器小窝上,能打起十几米高的火花,铁水打起打喷空中和古榆树枝叶上碰溅,满天银火花,树上层层叶片上银花满树飞舞的景色,美观极了。段县长讲:“武圣阁前打花儿表演,永昌很早就开始了,忆传承有千年了。”邵委员等人观看后对表演绝技评价很高,不要把老祖先留下的东西失传了,要保护好民间的文化绝技,也给老百姓随时带来生活中的精神乐趣,也是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表演至十时散,段县长陪随邵委员等人员到县府休息。 五月二十七日上午,段县长率各界百余人来到西关外,恭送邵委员暨随行人员。在西进的路上,扬柳夹道,皆几十年前左宗棠西征时栽植,人称“左公柳”,真实不尽是柳树,多半数杨树在内,杨柳皆成材,树大畅茂,西旁深沟流水潺潺。邵委员看到西关外的景色,一眼望不到的绿色长廊,景极深幽,他对众人讲:“本县城是个好地方,四季分明,多有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是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城中古迹多,保护的完美,是我们来西北见到古建筑保护完整较好的县城,要重视文物古迹的爱护,再过百年还是先人留给后人们的文化财富。”邵委员等人向来恭送的人员点首致谢,又率随员登车去了,远远的土路上车后风起土扬,慢慢的不见了车队的影子。 邵元冲(1890-1936),字翼如,浙江绍兴人,一九〇六年入杭州浙江高等学院,加入中国同盟会,一九一一年东渡日本,会见了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上海《民国新闻》总编辑,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爆发,七月赴江西湖口参加讨袁之役,一九一四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民国杂志》编辑,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参与肇和舰起义,一九一七年九月,任广州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行秘书长职务,一九一九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肄业。一九二四年一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委员,旋即被推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并兼任政治委员会委员,奥军总司令秘书长和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法部主任,同年冬随孙中山北上,任行营机要主任秘书,北京《民国日报》社社长。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参加西山会议,一九二六年三月西山会议派上海去,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五月去广州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上海创办《建国》杂志任社长,一九二九年三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十二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一九三一年三月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院长,同年冬任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国民党政治会议委员、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应蒋介石电召赴陕西,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变时,寓西京招等所遇难,为乱兵抢杀,延至十四日逝世,终年四十六岁。著有《孙文主义总论》、《各国革命史略》、《心理建设论》、《中国古代建筑》等。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这本全景式反映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集文学性、艺术性,鉴赏性、趣味性,历史性、资料性为一体,汇诗赋、书画、摄影、记述、文献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着力挖掘县城北环路以北,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名人轶事,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可品、可赏、可鉴、可赠、可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