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士李化吉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855
专题名称: 武当山道士李化吉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417.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永昌武当山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据“孙氏九世道教宗谱”记载,明宣德六年(1431年)永昌就开始在武当山新建了五龙祠,宣扬道教,到明嘉靖年间皇帝非常重视道教,全国各地道教兴盛,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称为“武当派”。据说武当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两汉时道教就发展道徒传入河西走廊。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从东土游来了二位道士名为茂真、茂圆,二人就住在永昌县城。一天,两位道人来到城北游转,观望了北湖,又转到北湖西面,两人视观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茂真心底暗想,此处如能建一道观就是难得的道教圣地之处。两位道长是湖北武当派弟子,在武当派里已十多年了,两人来到永昌北湖特别喜欢这块地方,茂真和茂圆深思过后决定留住永昌之地,建观修行,再无前西行。 茂真二人来到北湖西山下搭建了草屋临时按身,两人下决心要在山上建一道观。亲临四处走访、化缘,倡议地方农商绅耆,商议谋复,出资出力,百姓纷捐,筹备近五年多时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阳春三月,动土开工建玉皇殿、东岳殿、真武殿等,后陆续建殿,花费了六年多天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建成了武当山上二十七处殿阁。武当山道观建成后山上香火兴盛。武当山建筑群依山就势,或跨于险壁断岩,深涧山巅,错落有致,奇特俊秀。殿宇辉煌,楼台奇巧,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俨然是一处道教文化艺术宝库。每年五月端阳节城乡游客蜂拥而至,山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持续十几天。当时的武当山美景天成,引人入胜,悠久的宗教文化成为河西闻名遐迩的观光游地。 明隆庆二年(1568年),茂真道长从东游几年又回到永昌武当山就住。明万历八年(1580年)茂真年老多病,不幸病故,终年七十七岁。按茂真道长的遗愿,把他葬在武当山东侧,砚瓦沟中梁上,两边流水处建了墓穴砖塔。 茂真道长去世后,武当山道观由茂圆道长主持事务,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八月,茂圆道长不幸去世,终年八十四岁,茂圆临终前把武当山道观的事务按托于弟子茂安(永昌县人)。茂安原名孙庆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并拜茂真为师,当年他年仅十一岁,他父亲孙宪在永昌县城经商,为修武当山殿宇,协助茂真茂圆道长动员城乡富绅募捐财力,孙宪本人也幕捐白银三千六佰两,因儿子特别喜爱听茂真道长讲经文,把儿子也遂皈依道家门下,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云游天下的仙道,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初一日,武当山举办了茂安接任道观主持的道教法会,邀请了河西百名道教高功,茂安当时年仅五十岁。 按茂圆师傅的遗愿把他葬在武当山西侧崔儿沟。因当年茂真、茂圆二人来到永昌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夏雨冬雪,有一天二人来到武当山西侧游转,见一条山沟,满沟云崔鸟飞鸣,野草花香浓,使人陶醉,景色迷人。茂真心间忽想将来百年后这幽美的地方使我俩的归身之地。茂真想着想着,起名把这条沟叫“崔儿沟”吧。后来民间相传的“武当茂真二圆”据史料记载“武当梵宫,二茂相成”就是这两位道长。当年没有这二位道人也就没有武当山的起源,茂真、茂圆是永昌武当山道教创始人,二人去世后,还要按他俩的遗愿葬在武当山左右护山相看。武当山分别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相继续维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县孔广,枚对武当山建筑群彩绘修葺,由地方农商绅耆和百姓倡议,为纪念武当山道教创始人,在山下建了茂真祠,塑了茂真、茂圆二道长的像供奉纪念。 茂真(1503-1580),原名李化吉,山西太原人,出身于富商之家,其祖父、父亲早年在山西、北京、沈阳等地开商号。李化吉自幼聪颖好学,刻苦研读儒家经典,并拜地方名儒史文为师,深史文的培养和赞赏。十六岁时,他不爱富家产业,放起学业,辍学云游,学医、访道。从山西走出家门,隐姓埋名云游四海。途经河南开封时,遇一天下为游道士紫阳道人,遂皈依门下拜师、学道、学医。因紫阳道人的医术很高明,李化吉原名改号为茂真,紫阳道人为李化吉开释三教一家之理,授以“性名之学”。 后随师傅走游全国,师徒二人云游到山东济南时,紫阳道人不幸病故,李化吉已料理好师傅后事,在济南收一门徒,名王楷(山东潍坊人)改号为茂圆,师徒二人云游天下、寻访仙道、行医济世,到湖北武当山择居。 明嘉靖二十四年,师徒两人西进而游来到永昌再无西行就地落身。李化吉是全真派道士,深入研究《周易》、“参同、悟真之理”、“尤好易、时人多以问易”。他在永昌武当山继承了全真教派的传统,发展了道教全真派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他具有较高的思辩哲学理论,是河西走廊道教史上著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李化吉为武当山的修建维护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行医募化、筹备资金,率众徒修宫观,塑造神像,历时十几年,修建了山上山下殿宇、亭台楼阁三十几处,使武当山庙貌一新、壮观瞻而。永昌道教极盛一时。他为筹集修补,新建庙宇及道徒衣食费用,亲率众徒弟们在武当山下围开拓荒地几十亩,修渠引水作为“香火田”。种植粮食及菜蔬,以供自养。带领众徒在武当山下围栽植松柏、杨柳树上千株,使武当山下湖畔水流、绿荫茂密,景色迷人。 李化吉(茂真)精于医术,专长伤寒擅熟针灸,前后城乡的患者来找茂真看病他从不收取患者分文,他乐善好施,普救众生,在河西颇孚众望,李化吉生活简朴,一生清贫、勤奋,长期布衣素令,深居武当山上张仙洞(后改百子洞),明万历八年(1580年)五月,茂真(李化吉)道长病故,终年七十七岁,茂真去世后,按他的遗愿在武当山东侧,砚瓦沟中挚上墓穴砖砌成塔,后墓塔历经苍桑于毁,只生墓穴塔座,一九六六年“文革”前,茂真、茂圆墓穴塔座还存在,称茂真坟。 武当山先创始为道教“全真道派”,俗名叫道人或道童子,以出家住庙修真养性为主,靠庙产或云游化缘为生。明清两朝永昌道教盛兴,武当山到清雍正年后为释道并存,先道教、后有佛教。清雍正九年(1731年),金川寺香火兴盛,僧徒达几千人,大寺主持慧通大师在武当山下择址发展佛教,建起了一所佛教居士林。后清乾隆元年(1736年)另改居士林为武当寺。当时山上面道教,山下面为佛教,道教与佛教共存,明清两代兴盛的佛、道教到民国初期,使一落千丈,从此永昌的佛、道教再无有兴盛起来,民国初期永昌的人口还不到五万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武当山上山下明清建筑群全焚毁于战火,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东会馆主持长金大师王坤、和尚王召明、扬一元等人,县城神武庙道长孙连元,武当山长住庙的李五道人,金牛寺李三道人,县城佛教三元府居士倡议发起,地方农商绅耆尚振西、王美如、张永瑞、张德仁、王自久、王明俊、杜文、刘登三、郗有德等人分捐财力。在武当山原旧址上重建了山麓大殿、看河楼、观音殿、娘娘殿、百子殿、结义殿、财神殿、祖师宫、三清宫、火祖殿、邱祖殿、武当山原戏楼、僧舍等。孙氏道教十世传人孙连元(河西知名道长),金牛寺道人李炳义重建了武当山道教创世人茂真祠,精塑了茂真、茂圆像。在三和塔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方型土建白色塔。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起,武当山下供有道教、佛教、民俗神,已称为多神圣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解放后,武当山再无有重建过庙宇。一九六六年“文革”中,一九四二年重建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知识出处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

美丽的北海子》这本全景式反映北海子湿地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发展历程的书。本书集文学性、艺术性,鉴赏性、趣味性,历史性、资料性为一体,汇诗赋、书画、摄影、记述、文献等文化要素于一体,着力挖掘县城北环路以北,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传说、人文景观和名人轶事,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生命色彩,可品、可赏、可鉴、可赠、可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