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毛卜喇“卍”字灯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圣容寺》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848
专题名称:
毛卜喇“卍”字灯俗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124.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永昌毛卜喇“卍”字灯俗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卍”是梵文,为“吉祥之所集”之义,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据考证,“卍”字灯俗原是明朝时的北京灯艺,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毛卜喇村人李姓先生在北京做小商贩,闲暇时入园偷绘图谱,前后长达三年。他把图谱绘在一块土织白布上带回家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卍”字灯俗表演时,在村中心选择一块空地,按灯谱埋栽木杆,横竖各十九排,每排十九杆,间距一般为2米,呈正方形,杆高2米,共361根。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高8.1米,上挂大型花灯,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象征农历360天。杆与杆之间按图谱用幕布遮蔽,观灯者按特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直到出口,很有意趣。在进、出口正面扎一道龙门,饰以彩灯,用作屏障。彩龙门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为上元一品,象征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十四日为中元二品,象征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十五日为三元三品,象征水官解厄,洞阴大帝;十六日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从正月十三到十六日,每天一字,分别为“荣”、“华”、“富”、“贵用360盏花灯组成。灯场对面设12盏生肖灯,象征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置“鳌山”,也叫“灯山”,也用360盏花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闹灯时,秧歌队沿通道盘舞,热闹异常。闹灯时,秧歌队每人手拿一盏1.5米高的花灯,顺道盘舞,热闹异常。 “卍”字灯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闹灯期间,社火表演也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情,如舞龙、舞狮、舞熊、老牛拉车、跑旱船、节子舞等。社火唱腔受地方戏剧的影响较大,演唱风格粗犷豪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卍”字灯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寓意“三阳开泰”。由于受饥荒、匪患、战乱等影响,“卍”字灯会渐趋衰落,无力举办。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1958年,应焦家庄乡邀请举办了一次。1979年、1991年、2007年各举办了一次,灯会规模较大,观灯场面壮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受流行文化、强势文化、外来文化等的影响,“卍”字灯俗已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国家、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2004年以来,永昌县委、县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永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县文化主管部门以县文化馆专业力量为主,组织了“非遗”普查小组,对全县“非遗”线索做了系统调查、整理,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了翔实的文字资料,拍摄了专题片,并对“卍”字灯俗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确认,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使“卍”字灯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圣容寺》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圣容寺的历史渊源,文物古迹,自然人文景观,传说故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