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岭晴岚话焉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35
专题名称:
西岭晴岚话焉支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7/001
起始页:
0197.pdf
专题类型:
景物
专题描述
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里。海拔3978米,南北宽21公里,东西长36公里,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脉之间,形成龙口戏珠之势。国道甘新公路从大黄山与龙首山之间通过。两山南北对峙,在十五里山口形成了河西走廊上12公里的蜂腰地。山上有茂密的松林、珍贵的动物,出产优质大黄。山上山下、山前山后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为天然优良牧场。 焉支山是座宝山,也是座名山。严冬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盛夏岚雾缭绕,瑞气脉脉,永昌县古称八大景之一的“西岭晴岚”就指这里。 何谓“西岭晴岚”?就是指在春夏秋冬四季里,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黄山顶会出现岚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远远望去,霞光披顶,轻岚缠腰,好像一群神态婀娜,彩衣飘飘的仙女游逸于西天。多少年来,这一美妙的自然景观,给永昌和大黄山下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回忆。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在古代,焉支山上长满了珍贵的松柏诸树,又出产珍禽异兽。所以,古时候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作青松山或瑞兽山,到现在,山上还是香柏馥郁,巨松参天,珍禽异兽出没。后来,这座山上又长出了一种叫胭脂花的花,满山遍野妍红娇丽,香飘百里,所以,人们又把这座山叫胭脂山了。为此,还有个神奇的伟说。什么时候改叫焉支山,不得而知,但在西汉时,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败匈奴的记载。焉支山又在什么时候改叫大黄山,也没有记载。是因为山上又出产大量的而且品质优良的大黄而名。传说还出现过一个千年大黄娃娃。直到现在,牧羊人还能挖到较大的大黄,但已经很稀少了。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出产金子。据老年人说,远的不知,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人在这里挖过金子,现在还留有古人挖金的遗迹。今山丹县老军乡曹家口子一带就探明有金子,但金的藏量大小、含量高低,需进一步勘探、分析。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是因为她从远古至今,不仅山上森林茂密、百草丰美,而且在她的周围有方圆数百里的优良天然牧场。据记载,西周时期有氐羌或羌戎游牧,春秋战国至秦由月氏驻牧。后匈奴赶走月氏,由匈奴驻牧。《史记·匈奴传》记:祁连山,焉支山……林木茂盛,绿草如茵,冬温夏凉,是游牧民族的乐土。到西汉初,汉朝派大军驱逐了匈奴,匈奴因失去焉支山、祁连山,曾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即焉支),使我嫁妇无颜色。”《太平寰宇记》记:“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其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这就是说焉支山和她的四周都是极好的牧畜之地。西汉王朝在河西建郡置县后,在焉支山置官马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汉书·地理志》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后来各朝各代都重视在焉支山发展养畜,如北魏《魏书食货志》记:以河西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蕃息,马至二百余万,骆驼半之,牛羊则无数。及至隋唐,仍未放松在焉支山养畜。直至现在,在古焉支山下,仍建有亚州第二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可见焉支山,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宝地之一。 说焉支山是座宝山,还与一个自然现象有关。多少年来,永昌、山丹的老百姓体验到,凡焉支山顶常有云雾缭绕的年景,雨雪丰盛;凡焉支山缺云,年景干旱。 再说焉支山是座名山。据《甘肃省志》记:传说帝尧陶唐氏时,命禹治水。陶唐氏时治水成功,期间大禹到过焉支山,大禹曾导弱水至合黎山(在今张掖地区),余波泄入流沙(山丹城西北角有大禹导弱水碑);导黑水到三危山。这是中国帝王第一次到焉支山和河西的记载。 焉支山是座名山西汉初,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春,率万骑,越5国(在今河西境内,分属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焉支山等地,与匈奴激战,大获全胜。杀折兰王、卢候王,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和休屠王“祭天金人”。匈奴十之七被歼,一举打通了河西走廊。是年夏,又以万骑进祁连山,击破休屠王,浑邪王所属各部;是年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余人降汉,汉以其地置武威郡(今民勒东北)、酒泉郡(今酒泉)以统之。从此,焉支山成为胜利者的象征。 焉支山是座名山。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炀帝至张掖,裴矩遗使让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27国来朝。炀帝命武威、张掖士女盛装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艳者,郡县应即督责。骑乘充塞,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炀帝在焉支山设观风行殿,宴麦麹伯雅、吐屯设及诸国使者,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炀帝随设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鄯善(今新疆若羌)、县末(今新疆且末)四郡,广开屯田,抵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从此,焉支山名驰西域。 焉支山是座名山。《读史方舆纪要》《五凉志》等记,西晋时,在焉支山东南脚下,以焉支山名置焉支县(遗址在今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村一带)。后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并入番和,历三百多年,焉支之名广为史传。 附诗一首: 西岭晴岚话焉支 焉支高耸山永界,盛产松鹿大黄金; 融流潺潺浇肥地,千载悠悠牧马营。 昔日蜂腰挂大锁,而今国道穿西东; 寒冬磨顶皑皑雪,暑夏雨后晴岚浓。 焉支山从什么时候叫作大黄山,不得而知,但这里有一个有关大黄山由来的有趣故事。 古时候,焉支山有个叫香狗的孩子,从小失去双亲,由哥嫂抚养,他长到十五岁时,哥嫂因战乱不知去向,他就跟别人上焉支山挖大黄卖钱度日。一天,他正在一个崖上挖药,忽然看见前面一个峭壁旁放出五色光芒,赶忙去看,只见莽草丛生,再什么也没有。他心里顿生疑窦,听挖药的人说过,大黄长到一百年就会发出光芒,长到一千年,就会变成人走动。香狗多么想有个伙伴和他一起玩耍。又一天,他又来到了那个山崖上,一边挖药,一边注意前面的峭壁。忽然,他又看见了五彩光芒。于是,他悄悄凑近峭壁观察。一会儿,从五彩光芒里走出一个和他大小差不多的小姑娘,她在陡坡上跳起舞来。香狗慢慢地靠近小姑娘,一把抓住了她的彩裙。小姑娘吓了一大跳,然后哀求地说:“小哥哥,你放了我吧。”香狗忙说:“小姑娘别怕,我是好人,你是千年大黄变的吧?我们一起玩好吗?”说着他松了手。小姑娘知道香狗是苦孩子,就说:“好的,我们作朋友吧,我可以帮你挖药。”就这样,他们每天在山上玩耍,小姑娘还帮香狗认识了很多种药。香狗挖的药多了,卖的钱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就这样,三年过去了,他们也一天天长大了,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有一天,香狗请小姑娘到自己的寒舍来玩,被一个坏蛋瞧见了,坏蛋心想:这穷小子从哪里领来这么俊俏的姑娘呢!于是,他把这事报告了焉支县令。县令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命手下和那个坏蛋,每天偷偷上山跟在香狗后面窥视。他们终于发现了小姑娘是个千年大黄变的。焉支县令为把这个宝贝弄到手,在他们常走的路上挖了一个陷阱,在上面铺上树枝撒上土。一天,香狗和大黄姑娘玩耍时掉进了深坑。大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是坏人要陷害她。她想飞出去,但香狗又怎么办?她爱着香狗,不忍留下他,于是,决定舍身救香狗。她含着泪说:“香哥,我要变成大黄,你马上吃了我,你就可以出去。”香狗一听,泪如雨下,说:“就是死我俩也要死在一起。”他俩抱在一起失声痛哭起来。突然,上坑上面一阵狂风,闪出一个影子,他们以为是坏人来捉他们,抬头一看,一条巨蟒爬了下来,他们吓得缩成一团,谁知巨蟒说话了:“善良的人啊,不要怕,我是天上的龙,是来救你们的。快闭上眼睛爬上我的背。”他俩刚爬上龙背,只觉得一恍,就出了陷阱。睁眼一看,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站在前面。老爷爷说:“大黄姑娘,你千年修炼已成正果,香狗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你们相亲相爱,今天由我作主,你们就结为夫妻,赶快下山到别处谋生去吧。”大黄姑娘和香狗含泪给神龙老爷爷磕了头,下山去了。 第二天,焉支县令带了一帮人,来山上看动静。他们来到陷阱旁一看,陷阱被踏塌了,知道大黄姑娘已跌进去了,县令不由狂笑起来。正在他得意之际,一阵狂风骤起,把焉支县令和那个坏蛋一起卷入陷阱,接着陷阱复平。吓得几个差役掉头就跑,。不出几天,在焉支山上出现的这桩奇事,传遍了邻近郡县,老百姓兴高采烈,说上天有眼,为民除了恶人。于是,老百姓凑了钱,在焉支山上修了一座寺庙,并铸了一口大钟,取名天仁寺,后来又叫钟山寺,一年四季敬香击钟,感谢神仙保佑。从此,焉支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为了纪念大黄姑娘和香狗的功德,就把焉支山改叫大黄山了,把响水沟改叫香沟了。
知识出处
《永昌史话》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通过千年沧桑、往事如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代风韵等几个方面内容的叙述,对永昌县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