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冬至与腊八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14
专题名称:
冬至与腊八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75.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冬至”开始数九,天气变冷,不注意节气变化和衣着褴褛的人,往往被风邪冒冲而得病。早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药物煮煎后包成饺子,叫“祛寒娇耳汤”在“冬至”这天给人吃了,觉得浑身发热,可以防治人们 着凉或冻,坏耳朵。水昌的民众过去对风邪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不正的异常气候,使人“着凉”,一是鬼邪冒冲,使人“毛扫”,或叫“冲气”。所以永昌人在“冬至”这一天的吃饭活动,都含有祛寒驱邪两个方面的用意。每逢冬至节,天刚亮,家家户户吃羊肉豆腐窝窝面饭,邻居互送,表示友好。没有肉的贫穷人家,也要吃素窝窝面饭,又必须在出门上地干活前吃了,觉得浑身暖活,不怕寒冷,所以有“冬至要早”的讲究。当天下午,富有人家吃羊肉臊子泡锅盔。凡做羊肉饭菜,必须用辛热健胃药物生姜、花椒作佐料,这些佐料有调味祛寒的双重作用。晚上四街十字和庄外,点燃柴火,男女老少围绕火堆走几转,边走边拿着点燃的纸钱在头上乱绕,说火光能驱邪消灾;所以至今还有人点火“燎病”的古老的巫医疗法。有些人家许愿在冬至节晚上“打花儿”或“放花儿”,说能驱邪免祸。“打花儿”是用砂罐熔化的生铁水,打喷在老榆树上,经过茂密的树枝互相碰溅,满树即发出火花,颇具火树银花的奇观。“放花儿”是小型的焰火。用不同的配方,将生铁、木炭、铜、硫磺等粉末作原料,装配成许多花罐,在黑夜里用火药捻子引燃,即喷放出两三米高有红、绿、黄、蓝等似有枝叶的各色花朵。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这月的初八日叫“腊日”,又称“腊八”,原来是佛教界的“成道节”日,据说当年的释迦牟尼苦行修道,饿得面黄肌瘦,精疲力竭,一天他走到尼连河畔,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正巧被一位牧羊的姑娘看见了,连忙将她身边带的包谷、豆子、小米和拣来的野果、野菜,用河水熬煮成一罐乱七杂八的稀粥,一口一口地喂给,释迦牟尼顿觉四肢有力,翻起身来,谢过姑娘,去到河边洗了澡,仍就静坐在菩提树下默念修行,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于是佛门弟子每逢“腊八”,吃喝粗茶淡饭,表示纪念。佛教传入我国后,“腊八节”吃“腊八粥”,逐渐成了我国的一种民间习俗。永昌也不例外,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吃黄米稠饭,就叫“腊八粥”。永昌人吃“腊八粥”有几层含意:每逢“腊八”,不论贫富都吃“腊八粥”,以表示不忘勤俭度日的俭朴风尚。吃“腊八粥”,特别讲究要吃饱;将到年终,人人能吃一顿饱饭,表示对五谷丰登的喜悦。做“腊八粥”,宜多不宜少,人吃饱后,要有点剩余,才视为利吉,将剩余的保存好,等到“除夕”饲喂耕牛,叫“装仓”,表现了炎黄子孙“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糜子属于低产作物,七十年代以来,播种面积日益缩小,因此,黄米缺少,民间改用包谷、小米、大米、大麦、珍子做的稠饭,也叫“腊八粥”,正和《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西晋文学家孙梦祭介子推文:“黍饭一盘,醴酪二盂”的记载相同。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