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天”治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09
专题名称: “蔡青天”治水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6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蔡发甲,字梅生,号翰升,永昌县东乡六坝人。青年时期,除攻读四书五经,准备应付科举考试而外,尤爱读有关农耕水利等书,因此,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很感兴趣。 清朝嘉庆十二年,蔡发甲考中文魁后,回到家中,远远近近的永昌人都称呼他蔡举人,乡亲们都来庆贺,酒后茶余,他对亲友们说:“咱们东乡,平展展的土地,就是打粮不多,大家的日子都很穷。”老大汉(长工头儿)胡向福说:“地不打粮,原因是天旱时,河坝无水,降雨后,河水猛涨,冲垮龙口(渠首拦洪坝),坝里(支渠)仍不见水,有地浇不上。”王生荣说:“土地虽平,但南高北低,又是平板土壤,不渗水,水大了冲坏地,水小了不上地,浇下的地,总是干湿不匀,出苗生长参差不齐,怎能长好庄稼。”蔡举人送走了客人,独自思考,河水进不了坝的问题好解决,水浇地不均匀的现象难处理。第二年,过了春节,蔡举人请本坝士绅大户来吃年饭,酒过三巡,他说:“六坝地多人穷,根源就在一个‘水’字,”接着说出了他按沟分水的设想:即在各沟(农渠)头分水的坝底镶一水平横木为“闸”,再按各沟实种地多少,按比例在横木闸上划分成宽窄不等的若干档间,将全坝水均分给各沟,使各沟的大小农户,都能同时见水,后来群众把这个横木闸就叫“公平闸”。在场的士绅大户听了,纷纷说好。正月十六一过,蔡举人劝说自家的兄弟,捐出木料做闸。全坝的农民听到蔡举人倡安公平闸,无不赞称,大家都来,不久即安好了闸。这年天随人意,雨水较多,秋天,庄稼丰收,六坝农民一片喜悦。水不上地的问题解决了,但水到地里,淌不均匀的问题依然存在。蔡举人亲自上地去看,凡是浇过水的地里,都有几个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被水冲的沟槽,最后走到一块塄(垅)种的山药(洋芋)地边,没有看到有水冲地的迹象。在塄种沟灌的启示下,蔡举人研制出一个长约三尺六寸的对耙,前后耙梃,对安约三寸宽的耙齿六个,前耙齿与耙梃呈“丁”字形,后耙齿与耙梃平行,后耙齿间隔约七寸,一匹马拉耙,一次可开沟扶塄各三条,耙地时,一耙紧挨一耙,两耙之间的沟塄必须对接,故称“对耙”,用对耙在耕地上开的沟,就叫“对耙沟”。浇地时,只要在地头上将每个对耙沟里的水量放匀,既不怕冲地,又不愁干地。蔡举人首先在自家的耕地上试验,结果对耙沟窄水小不冲地,不上对耙塄,塄上的土壤经常疏松,吸水保墒都很好。秋收后,每亩地产量由120斤提高到150斤左右。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这个办法由六坝推广到全东乡,至今小对耙,还在全县普遍使用。 道光三年,蔡发甲考中进士,出任山东费掖和新泰知县,在任期间,管教胥吏,勤政爱民,除了办好分内的事务,更着意教导农民引水开荒,发展生产,因此,群众互争地界的纠纷,日渐增多,蔡知县判处所有争界案件,不是双方赞同,便是彼此反对。等他卸任走后,人们才感觉到蔡知县料事如神,判断公正。所以费掖、新泰的老百姓,称赞他“蔡青天”。不久,蔡发甲升任山东滨州知府,到任伊始,即遍访民情,第一件事,就是把几百户贫困百姓,迁移到小清河上游地带,引水开荒,筑寨定居,不几年,这些农民都过上了有吃有穿的日月,但是蔡发甲积劳成疾,病故于滨州任内。农民为了怀念他,就把这地方叫“蔡寨”。蔡发甲虽然死,“蔡青天治水”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在民间。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