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钟鼓楼和鲁班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08
专题名称:
钟鼓楼和鲁班庙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6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永昌县城中心的钟鼓楼,雄伟壮观,一向被人们看作是永昌的象征。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由指挥佥事赵希云主持奠基。至今已四百多年。历史上几经维修。1986年6月,钟鼓楼落架重修,把旧的楼体全部拆光,用拔杆将新做的笨重梁柱,吊上楼台。 围观群众中有人问:“现在有了拔杆吊车,把四丈长六千斤重的通天柱和二千多斤重的铸铁大钟,吊上两丈四尺高的楼台。四百年前,没有这些先进工具,这许多笨重梁柱是怎样送到楼台上的?”众工匠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有一个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新修钟鼓楼的时候,把楼台筑起,楼体的梁柱等大小木料构件,也都全部准备齐全,就是又长又大的通天柱,没办法拿上楼台,使得整个工程拖延了月余天气,没有办法进行,县大老爷下命令,十天之内拿不上去通天柱,仍拖延不动,要以延误重要公事问罪。这一下子土木工匠着急了,象热锅底上的蚂蚁,日夜不停,到处访求高明,出主意,想办法。有一天,他们出北门打算到金川东西去,迎面来了一位白须白发的老人,拄着拐棍,主动地问:“各位有何要事,如此慌慌张张?”工匠们边走边说:“我们公务在身,如果耽误了时日,就要蹲班坐狱了。”老人说:“咳呀!有多么要紧的事,连一句话也顾不得说了?”有一位木工说:“这位老爷爷,你挡住我们的去路,罗罗嗦嗦的,莫非你有办法能把钟鼓楼的通天柱拿上楼台去!那么就请教你吧!”大家都说:“请老大爷想想办法吧!”老人说:“老朽无能,土都壅到脖子里了,快见阎王爷了,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大家只好调头而去。还没走出几步,有人回头,已经不见老人,大家都很诧异。有一个木工玩味老人的话——“土壅到脖子里”、“土壅到脖子里..”他拿起一根小木棍儿,一头立在地上,一手抓起地上的沙土,一把一把地壅到小木棍的周围,嘴里不断地唠叨着“土壅到脖子里”,“土壅到脖子里”..小木棍儿被土埋了,突然跑来几只蚂蚁,上上下下在土堆上寻找吃的东西,有两只蚂蚁衔着一只死苍蝇慢慢的爬上土堆来;这位工木受到了启发,一蹦子跳了起来,拍手大笑,向大家说:“快来看!快来看蚂蚁上土堆!”大家一看都说:“对了,对了,明白了,这不是‘土壅到脖子里’的好办法吗!?”于是立即发动民工把楼台的一边用土埋起,一根一根的通天大柱从土堆的斜坡拉上楼台,如期完成了修建钟鼓楼的任务。众工匠不但没有受到县太爷的责罚,还得到了赏赐。大家在高兴之余,默默地想道:那位老大爷,莫非是木匠祖师鲁班爷!于是众木工许愿集资在北城门瓮圈里修起了一座鲁班庙,每年五月初七日,城乡木匠都来鲁班庙献牲过会,祭奠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能工巧匠公输班。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