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荫状告“牛本银子”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06
专题名称: 陈天荫状告“牛本银子”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5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清朝乾隆年间,永昌县民陈天荫,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挺身而出,替万民申冤,告掉了清政府的一项苛税——“牛本银子”成了震惊数省的一件壮事,二百年来一直传诵人口。 陈天,荫,字月溪,号念干,县城西三十里的南泉陈南庄人(今焦家庄乡杏树庄村)。少好读书,能文章,有志向胆识。那时百姓最苦的事,莫过于“牛本银子”。所谓“牛本银子”是清王朝建立政权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生产,下令户部(相,当于财政部)及各省布政司,拨出一大批银两,贷给农民,买牛耕田,所以称为“牛本银子”。各省有户籍的农民,多少不等,均有这笔贷银。清政府为了扶民,少取利息,每两年息二厘,立限三至五年。民力稍苏地区,本利还清。贫困地区百姓无力交纳者,可酌情减免,时代已久,至乾隆皇帝早已不知道这件事了,可是历朝掌管户部和内务府官员,串通地方,继续索征“牛本银子”,成了他们大发横财的机会。亿万农民,都以为祖先手上曾借过国家的“牛本银子”,只好任其本上加利,利上起息,按人口死一口不减,生一口要加的惯例,逐年增加,到乾隆四十年间,每个农民头上已经增加到二两。 一到年底,官府差役四出,催逼勒要,交不起的,鞭打绳拴,关监坐牢,逼得广大农民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甚至自杀。“牛本银子”的祸患,已经胜于洪水烈火,尤以河南、河北、山东、陕甘惨重。其实这笔“牛本银子”从人民身上榨取回去,归入国库者少数,多数被各级贪官侵吞,,落入私囊,皇帝蒙蔽不知。举国上下,明知“牛本银子”的弊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句话。陈天荫义愤填胸,挺身而出,决心要告这罪恶的“牛本银子”。 封建年代,告官论府,就是犯上作乱,反抗朝廷税收,更是大逆不道,轻则掉头,重则株连满门。当人们得知陈天荫要告“牛本银子”,首先吓慌了陈家族人,陈家的族长陈汝海,当即召集族人申明:“逆子天荫,敢于告官论府,实属悖逆不道,应即逐出本宗,从此非我族人,凡我陈姓同族,不得相认。”于是陈天荫被勾销谱籍,逐出本村。在风雪交加的寒冬,陈天荫领着妻儿流落到北泉高家庄,借一间茅屋栖身,亲戚朋友也都怕事发牵连受罪,人人疏远,不敢来往,更无人敢借给一点粮米,一家四口,只好糠菜度日。外来的压力,生活的凄苦,并没有使他屈服,一封六千多字的状子,终于瞒着妻儿写好了,只愁没处去告! 乾隆四十八年秋,陕甘总督李侍尧来河西巡视,因为他和皇帝有特殊关系,陈天荫决定找李侍尧告状,但李侍尧身边护卫就有数千人,不但见不到本人,恐怕连状子也递不进去。一天,陈天荫听说李侍尧已到达武威,便带了两天干粮,到崇岗台大路旁边,挖了个小坑,蹲在坑里,头顶蓬蒿,等待李大人到来。次日,李侍尧坐二十四人抬的绿绫大轿,随带兵丁千人,刀枪耀眼,鸣锣吹号,前护后拥,浩浩荡荡,走向前来,等轿子一到崇岗台,陈天荫爬出小坑,跪到路旁,头顶状纸,口呼“冤枉”! 兵丁们大喊一声“有刺客!”接着数十把刀枪将陈天荫架住,剥光衣服,拉到轿前。 “禀大帅,捉住了刺客!” 李侍尧听说有刺客,从轿内探出头来,厉声叱问:“哪来的刺客,胆敢拦路行刺本堂!” 陈天荫从容回答:“大帅恩鉴,小民有冤来告,并非行刺!” “所告何事?” “告牛本银子”。兵丁们又一声震耳的“喳”! “大胆!敢告牛本银子你不怕死?” “小民怕死不来,愿舍一人之命,申万民之冤!” 摆头杀人的李侍尧,被陈天荫的这句话感动了。一摆手,兵丁们回收刀枪。“将状子来看”! 一位随员,从陈天荫头上取过状纸,递给李侍尧。李侍尧看罢,装入袖筒,即传唤永昌知县,永昌县知县李登瀛在后面听说有水昌百姓告状,早已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听到传呼,一步一头,跪到总督轿前,摘下顶带,磕头不迭,声称:“属下管教无方,庶民生事,卑职该死!” 李侍尧说:“百姓陈天荫告。‘牛本银子’状,本部堂收下了,你可将人带去!”轿子走了几步李侍尧又回过头来向跪在地上的李知县大声的说:“好生看管,不得瘦了他一分!” 陈天荫被带回县,李知县确也不敢为难,没有投牢,没有加锁,准备一间房子,以半拘留人犯对待。每天叫衙役将陈天荫过称一次,逐日登记,真的害怕他瘦上一分。 陈家族人以及亲戚邻居,听到陈天荫终于做出“大逆不道”的事,都四处逃避,远藏山林,只有天荫妻子三口,相对茅屋,日夜啼哭,等待绑赴刑场,收拾骨尸。 第二年,李侍尧到北京,将状子递到乾隆皇帝,皇帝才明白了这是件极大的贪污虐民案件,赫然震怒,敕令有司查清底细后,杀了一大批贪官,诏令天下:“牛本银子”一律豁免。 山东、河南、陕甘百姓,高兴得提灯游行,奔走相告:永昌人陈念千告掉了“牛本银子”,有的地方自愿集资修建了“念干祠”。 李侍尧回到省上,命永昌县开释陈天荫,并赏银三十两作安家费用。知县李登瀛这才松了一口气,对陈天荫说:“你告去了万民的冤苦,只赚了三十两纹银!” 陈氏族人,听陈天荫告赢了状,陆续回家,重新召集族人,敲锣打鼓,到西十里堡热烈欢迎陈天荫家四口,到老家归宗。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