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圣容寺的故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700
专题名称:
圣容寺的故事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0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初立伽蓝 一日,如来佛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佛与众僧打坐莲台,合掌诵经,忽佛眼一开,见东方杀气冲天,遂对利宾菩萨说道:“我佛创立以来,宣教天下,普度众生,天下人莫不敬仰,而今东土,凉州番和(今永昌县)无重佛法,不信业报,我今派你前去救之。”菩萨叩谢而去。不日菩萨来到凉州番和,立于云端,伏首瞰看,见此地有数万人家,遂将身一隐,变作一名僧人,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缓步向于御山走来。行不数里,忽见前面有两队人,人人手持钢刀,互相砍杀。菩萨一见,急忙大喝一声,其声之大,震撼山岳。众人一听,顿停砍杀,齐向这边望来。见对面来的这人,衣着打扮与众不同,且是一个光头,遂觉奇异,其中一人上前问道:“你是何人,敢来我这里吆喝。”菩萨说道:“我是西方佛祖派来宣示佛法,教化众生的,你等以杀害为事,罪恶大焉,死后定遭报应。”那人说道:“满口胡言,什么佛祖、佛法,我们全然不懂。”利宾菩萨说道:“我佛如来,以慈悲为怀,不能杀生,若杀生,便是罪恶。”那人说道:“你是哪里来的妖人,敢说我们有罪恶,今日将你杀死,看你还敢信口雌黄。”说着将手一挥,二队人一拥而上,乱刀向菩萨砍来。但众人将刀砍于菩萨身上,恍若在空中挥舞,毫无一点阻挡。而菩萨站在那里,完好无缺。众人见状大惊,慌忙回身而逃。菩萨用手指,喝声住,众人遂停在那里动弹不得。于是一齐向菩萨叩头求饶。菩萨对众人说道:“从今往后,定要信奉佛法,不得杀害生灵。”众人叩头而去。菩萨遂步来到御山,用手一指,山中活脱脱显出一座寺院,然后从山上劈下一块巨石,用手捏成佛像,供于寺庙之中。异日,番和众民见御山偶然出现一座佛寺,十分好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日之内竟有万余人前来观看。众人来至庙中,菩萨点化石像,石像亲自从供桌上立起,走出殿堂,杂于人群中讲经说法,众民无不纳罕。如此多日,游观者仍是络绎不绝。一日,石佛像对众人言道:“尔等听法已有多日,我要收一些善男善女作弟子,专事佛事,宣扬佛旨,普度众生。”众人听说石佛像要收徒弟,更觉希奇,但他们素不知佛法是何物,虽听讲多日,犹是不信,因而无人报名出家作石佛的弟子。菩萨见无效果,便来到一个人家,此人名曰姬安,原是周朝姬氏后裔,因自幼丧失父母,孤身独居,性情柔弱,一生未参与过杀害之事。菩萨说道:“我在番和宣法多日,不见众人回心,至今无人出家事佛,以我观之,你生性善良,不事杀害,颇有功德。若谨事佛事,诵经作法,死后当免进地狱。”姬安说道:“我不懂佛法,如何事佛?”菩萨道:“佛以空了为宗旨,从善则易悟,心诚则易得,只要你从善戒恶,虔心事佛,法当自通矣!”姬安说道:“鄙人愿从菩萨之言,作佛门弟子,但弟子一窍不通,如何行事?”菩萨言道:“你今再去动员数人,同你一起出家,出家后,所行诸事,由我教你”。翌日,姬安来到街头人群之中,遂按菩萨指示,动员他们出家。众人见是姬安,遂取笑起来,你一句他一句,闹得姬安下不了台。姬安忍无可忍,便和众人争辩起来,众人一听,七手八脚围了上来,要打姬安。正在此时,忽听一声巨雷般震响,说是住手,众人抬头看,见利宾菩萨身高数十丈,将手向西一指,只见焉支山冉冉升起,落在菩萨 手中,宛然一块巨石,说道:“你等不知佛法厉害,居然敢菲薄佛法,我现将此山落下,看你们逃向何处。”众人一见,早已吓得目瞪口呆,魂不附体,急忙跪倒,求菩萨饶命。菩萨用口轻轻一吹,焉支山仍落回原地,接着又为众人耐心讲说佛法。众人慑服佛力,于是都表示愿意信佛,菩萨号召众人将原来的所有杀人器具均交于寺中。菩萨用手一指,所有杀具,都变作莲花。倏而,莲花自舞跳跃,奔向街巷,到处皆是,就如人种植的一般。一日,菩萨见信佛出家者益多,遂将众人传集一处号召大家在番和境内相其富地,修筑伽蓝,供奉佛祖。众僧均愿修造寺院。于是大兴土木,经十三年在番和境内筑起七寺,即御山寺、金川寺、云庄寺、土佛寺、中山寺、孩母寺、灵隐寺,以御山寺为尊,以姬安为方丈。南北一百里,东西八十里,弥山亘谷,处处僧坊佛堂。番和众民奉信佛法,出家为僧者二万余大。菩 萨见此地民已教化,众皆信佛,遂唤来方丈姬安说道:“我来番和已十余年,今功德已成,你当率众徒虔诚事佛,不可渎职,待功德圆满,自当见我佛祖。”姬安依依惜别。菩萨杳然逝去。 番和县御山寺即成,众僧虔心修练,即久,瑞自此方,摄化神力,凡出家修行者,死后均未入地狱。三百年后由于佛力感化,将先前杀害生灵罪恶多端,死后堕入阿鼻地狱的数千亡魂超度出来。这些恶鬼,一从阿鼻地狱中放出,不但不感谢众僧超度之功,而是恶愿复发,结伙来至番和御山,见众僧人佛事,便恶从心起。意欲毁其寺庙,害其众僧。御山寺方丈,闻恶鬼前来,急带众僧,集于一堂,善言相抚,恶鬼中有一领头者说道:“均是番和居民,我们死后堕入阿鼻地狱,倍受酷刑,而你们死后,非但不入地狱,而且还要升天,何以如此不公?”方丈答道:“你等在阳世不奉佛法,作恶多端,堕入地狱,理所当然。我们自利宾菩萨宣教以来,虔心事佛,行善积德,因而死后不入地狱,尔等今能从地狱中放出,亦感于佛法,今后当从善戒恶,谨守佛法,自有升天之日。”众鬼哪里肯信说道:“彼害我者,未及成圣,我当害之,若不加害,恶业便尽,我无以报。”言毕,共吐大火,将御山寺焚烧已尽。 再说御山山神一日游山,忽见一股阴秽恶气从地中冒出,遂心下狐疑,即隐身来至御山寺叩见石佛,说道:“小神游山,见阴气突显,不知是吉是凶?”石佛不能言语,只在眼中流泪。山神见状,急将佛像激于远空,刹时只见大火四起,烟雾弥漫,三日三夜始止,火熄庙焚,山神将石佛象安置于一石室中供养。寺庙既毁,番和盗贼复起,又以大水而漂没之,无一孑遗。 刘萨诃传(一) 话说凉州番和御山寺自毁以来,无人信佛,盗寇四起,纵横肆虐,民遭涂炭。一日,迦叶佛与利宾菩萨同在灵山听佛祖释迦牟尼说法。既毕,迦叶佛对利宾菩萨说道:“凉州番和寺被毁已久,人事杀害,民遭祸殃,当急救之。”菩萨说道:“我已遣弟子鸠摩罗什、昙无等去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此地人略有感化。次则摩诃萨菩萨已去东土四十余年,遍游中华,往丹阳、会稽、吴郡寻找阿育王塔像,不久将去西凉,番和之民将出苦海。”原来摩诃萨菩萨于四十年前来到东土,行至来州离石县(今山西),见一女人生一婴儿,婴儿死,其父母欲扔去,菩萨遂从佛性中分出一缕幽魂,入于婴儿窍中,婴儿复活,母抱怀中。忽报门前有一和尚求见,其父听言,急忙迎入室内,和尚进屋,传茶侍候。和尚说道:“请问善人,高名上姓?”那人说:“鄙人姓刘,名宣。”菩萨说道:“贫僧途经贵庄,见佛光氤氲,不知是何气象,特进来看视。”刘宣道:“鄙人凡夫俗子,素不信佛,何有佛光。”菩萨说道:“刚才过庄,看得真切,你不信佛,定有佛物匿于家中。”说着起身向四处寻觅,最后来至夫人产房门前,就要推门而进,刘宣拦住说道:“法师勿进,夫人刚生一子,不知何故,死而复生,产房污秽,不敢让法师进去。”菩萨说道:“佛光正应在此儿身上,你可尽快将儿沐浴净身,抱出来让贫僧一观。”刘宣听说小儿应有佛光,喜之不尽,遂进产房将此言说于夫人张氏。命叫产婆将儿洗净,用红绫裹身,由刘宣抱了出来。菩萨接过孩子,照孩子面孔,轻轻吹一口气,菩萨注入孩子体内的那缕幽魂遂迷了窍,定于孩子灵性之中。菩萨说道:“好一个孩子,将来定是一名佛门弟子,我可否为其取一名字”。刘宣说道:“就请法师赐名。”菩萨说道:“就叫萨诃吧,叫摩诃亦可。”言毕告辞而去。刘宣夫妇喜之不尽,自此后对刘萨诃就如掌上明珠一般,百般抚爱。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刘萨诃已是八岁。一日,刘宣将刘萨诃唤入室内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你今已八岁,已到学而之年,为父为你延一塾师,教你读书。”萨诃听言说道:“我家有吃有穿,我一天耍枪弄棍,弯弓射箭,多么好玩,干么要叫我读书。”刘宣说:“不读书就不懂道理,不会作人。”于是对其讲了许多读书的重要性,但刘萨诃任你说的如何好听,他还是执意不读书,最后刘宣生气了,将他责备了两句,他于是躺在地上又哭又闹。刘宣的妻子张氏,对刘宣说道:“先将塾师延入家中,父母溺爱孩子,无法管教,交师傅或可奏效。”刘宣觉得有理,遂为其请来了塾师,那日刘宣挪出三间书房,将塾师安置于内,然后将刘萨诃叫来,说道:“这是我给你请来的师傅,教你读书。”刘萨诃一听,掉头跑出门去,及回头抱了一怀砖头,站在门口,扔打塾师,刘宣气怒不过,上前将其抓住,狠打一顿。但他仍执意不肯读书,刘宣无奈,只得送回塾师。 刘萨诃力大无比,十岁时和壮年男子比试,即不能胜他,他特别喜欢舞抢弄棍,练习弓箭,由于他性格凶顽,常打死别人家的猪鸡,甚至牛羊,且常跟其他人淘气。一日,刘宣在家,忽闻外边哭闹,出门一看,原来是刘萨诃将邻居一个比他大七岁的王斗儿打死,当时萨诃只十三岁,众人见萨诃打死人,都齐来捉他,而萨诃使棍空中飞舞,呼呼作响,别人近不得他身。邻居夫妇见儿子被打死,放声大哭,而萨诃毫无一点惧色。刘宣见状,气从心中起,急步上前,厉声喝道:“畜牲,你还不将棍子放下。”原来这萨诃对父母极其孝顺。此时见父亲前来,只得放下棍子。众人上前七手八脚将其绑了,同刘宣一并送入县衙。县官听了不相信十三岁的孩子能打死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遂问刘宣:“你儿子刘萨诃打死王斗儿可是事实?”刘宣答道:“当时我未在场,但众乡亲亲眼所见,恐无虚假。”知县又说:“你们众人谁亲眼看见刘萨诃打死王斗儿?”众人说:“到跟前,王斗儿已经死,没见是刘萨诃打死。”知县又问刘萨诃:“王斗儿是你打死?”刘萨诃说道:“我和斗儿耍棍,二人比试,他武艺不如我,我只在他身上稍撞了一下,他即死了。”知县说道:“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在玩耍时打死二十岁的人,是误伤人命,不是有意伤害。”叫刘宣出一千两银子赔偿斗儿命价,不给萨诃判罪,刘宣家豪大富,有的是银子,只要留萨诃活命自然愿意。斗儿父母,一则和刘宣是近邻,平时关系相好,二则人死不能复生,即使将萨诃杀了,他的儿子也不能活,不如留个人情,乐得千两银子。于是同意知县判决。最后知县将刘萨诃打了四十大板,而后放归。回到家中,刘宣十分生气,想道:“小小年纪,居然如此凶残,若其长大,不知还要干出什么乌瘴事来。思来想去,忽然想起萨诃出生时,那位和尚说的话,遂将手一拍,说道:“如此甚好!”过了数日,刘宣领萨诃来到佛寺,交于方丈,方丈十分高兴。刘宣回家,至夜萨诃亦跑回家。次日,刘宣又将萨诃送去,不及晚,方丈领萨诃回来说道:“多谢员外一片诚心,小儿着实愚顽,我等无法教诲。”刘宣问道:“奴才所作何事?”方丈说道:“他不听师言,而去乱打诸僧,众人劝阻,他声言,要叫他出家,便要焚毁寺庙,如此顽儿,寺庙无法收留,若强留之,恐要惹出祸来。”刘宣无计可施,只得罢了。自此之后,萨诃愈是放荡不羁,经常纠集乡间小子纵横肆虐,巧取豪夺,打家动舍,犹如土匪一般,地方多次告官,官不能制。二十岁那年,与朋友王叔谈一同去乡间游玩,至一瓜田,二人入地摘取而食,看瓜人前来相阻,王叔谈说道:“你是何人,敢阻挡你二位爷爷!”看瓜人说道:“你等何人,如此无礼?”二人争吵来去,早惹怒了刘萨诃,就要动武,王叔谈说道:“大哥别忙,先让兄弟试试手脚。”说着同看瓜人打了起来,谁知看瓜人亦通晓武艺,十分厉害,拳来脚去,几下子竟将王叔谈打倒在地,死于非命。刘萨诃见状,哪里容得,翻身上前,只几个回合,便将看瓜人一命呜呼了,萨诃仍不解气,又一时三刻,将二亩多地的瓜全部薅拔殆尽,始才背王叔谈尸体离去。萨诃犹喜围猎,常带众友进山射鹿,二十五岁那年,连射五鹿。 光阴似箭,不觉间,萨诃已到而立之年。一日同友在家饮酒,他酒量特大,连饮数碗不醉,众亦劝其多饮,萨诃遂痛饮不止,及醉不能苏醒,而气绝身亡。众友见萨诃已死,都吓得魂不附体,逃散而去。其父刘宣摸萨诃心口犹热,不敢埋葬。其母张氏啼哭不已。至死后第十日,萨诃忽然呻吟苏醒。刘宣夫妇喜出望外,虽唤醒萨诃,问及原故,原来萨诃死后十日,游了一趟十八层地狱。 刘萨诃传(二) 话说刘萨诃那日饮酒过量,不省人事,随之,魂离躯体,飘忽来至门外,突然两个鬼使上前将其捉了,用铁绳锁起,拉着就走。刘萨诃急忙嚷道:“你这二鬼,毫无道理,我只吃酒而醉,并不曾死,你将我拉去怎的?”二鬼道:“你在阳世混行霸道,杀害无辜,罪孽深重,阎王叫我们勾你魂魄,下地狱受罪,你有何说。”萨诃还要分辩,二鬼哪里肯听。只管拉着就走,不屑一时来到阎罗宝殿,阎王爷满面杀气,两面判官小鬼,牛头马面,各立其位。阎王问道:“刘萨诃,你在阳世乱杀无辜,坑害良民,杀害生灵,所有罪恶一一招来。”刘萨诃想道:“我在阳世所作所为阎王如何得知,莫不是他恐吓于我?”于是说道:“我在阳世并未乱杀无辜,请阎王明鉴。”阎王骂道:“大胆刁民,还敢抵赖,将他放入油锅。”众鬼将刘萨诃丢入油锅,刘萨诃只觉浑身灼烧,疼痛难忍。阎王将手一招,众鬼将刘萨诃从油锅中捞出,问道:“你招不招?”刘萨诃还是不招,阎王又命放入油锅,如此反复九次,刘萨诃九下油锅,始终不招。阎王说道:“此儿凶顽成性,可叫怨魂前来对证。说着将手一招,只见被刘萨诃所害的十多人,王斗儿、看瓜人亦在其中,一齐围了上来,声言要报仇,吓的刘萨诃不敢动弹。阎王说道:“将其压下去,遍游十八层地狱。”二鬼听言,将刘萨诃拉出殿门,忽见一群鹿前来竞相索命。恍惚间,萨诃自己亦变成鹿身,随既被几支箭射入身上,疼痛难忍,痛苦不己。倏而复又变作人身,由二鬼牵着去游地狱。每到一狱,只见其中罪人无数,无不受其酷刑。最后来到阿鼻地狱,见他的朋友王叔谈,被一盘铁绳锁着倒吊在梁间,遍体鳞伤,鲜血淋漓,眼目昏花,气息奄奄。萨诃认了半天,方才认出。于是从二鬼手中挣脱,跑上前抱住王叔谈叫了多时,王叔谈睁开眼睛,一股凶光从两眼射出骂道:“好你个刘萨诃,你也有今日,你平日不教我学好,尽干坏事,杀生害命,以致死后堕入阿鼻地狱,受此酷刑。”刘萨诃说道:“都怪我不好,但你受此酷刑,为兄如何才能解救于你?”王叔谈道,堕入阿鼻,水世不得超生,你今已入此狱,如何解救于我。解我之罪者,唯我妻男。如他们能以设斋造像,虔心事佛,佛功可济幽冥。前者有一目连圣僧,其母堕入阿鼻,他从佛祖那里借来锡仗,打开狱门将母救去。”刘萨诃听言,说道:“我若修练成佛,可否救你出狱?”王叔谈道:“你今已死,如何修练?”刘萨诃还要说话,又被二鬼牵走,沿路有不少鬼魂嘱刘萨诃为亲人捎信,叫他们吃斋念佛。出了阿鼻,来到一个处所,见此地花草繁茂,风景秀丽。一群人在那里闲谈取乐,逍遥无事。原来这里是地藏王菩萨所在,刘萨诃的伯父亦在这里,刘萨诃上前施礼,间道:“伯父死后,何以免受苦刑?”伯父说道:“我在阳世吃斋念佛,不做坏事,每逢腊月初八,便共相浴佛,出小米六石,救济贫苦百姓,今日之福,全承往日之力。但我为了施舍,曾借别人六石小米,三石已还,还有三石未来得及还人家,我就倏忽而死。今若施粟福尽,既受不还三石粟妄语之罪。你若能回去,可速叫我家人将三石粟还给人家,以免我受地狱之苦。”言未终,二鬼又将萨诃牵走,来到一个所在,见一群鬼魂半死不活的躺在那里,又见观世音菩萨,左手持一玉瓶,右手拿一雉翎,从瓶中蘸出玉露,洒在鬼魂身上,鬼魂们既得复生。刘萨诃来到菩萨身旁,菩萨用手将刘萨诃头摸了一下说道:“你尘缘未尽,今不当死,回去以后,定要戒恶从善,去作沙门弟子,忏悔往昔罪恶,死后可不入地狱。”刘萨诃听言双膝跪下,与菩萨频频叩头。说道:“弟子原来执迷不悟,做了许多恶事,罪在不赦,今蒙菩萨指点,实为弟子万幸,弟子若能生还,定要皈依佛门,虔心佛事,还望菩萨多加教海。”说道此处,见菩萨将手一挥,刘萨诃只觉从高山上掉下来一般。 再说刘萨诃自那日死后,父母一直守在身边。由于多日劳累,身体困倦,昏昏欲睡。刘萨诃突然大叫一声,父母吓了一跳,刘宣急忙上前将刘萨诃扶起,刘萨诃慢慢睁开眼睛,见父母面容憔悴,守在身旁,急忙翻起身来,叩头说道:“孩儿不孝,惊吓父母了”。刘宣夫妇见萨诃复活,喜出望外,与刘萨诃抱头相哭。既久,刘萨诃说道:“孩儿过去不孝父母,不信佛法,干了许多坏事,恶孽聚身,此次死后,遍游地狱,方信佛之灵验,今后儿当出家为僧,谨事佛事,忏悔前恶。”父母听言,惊奇地道:“你游了地狱”?刘萨诃遂将地狱中见闻,向父母细说了一遍,父母听了惊讶不已。次日刘萨诃便去他伯父家,见了伯父之子刘恒,说道:“我在地狱见了伯父,伯父言道你家欠别人三石小米,要你速还债主,伯父将不堕地狱受苦,你若不还,伯父将受妄言之罪。”刘恒说道:“你真是信口雌黄,我不知父亲欠何人三石小米。”萨诃再三相劝,刘恒执意不听。萨诃无奈,只得将此言告诉父亲刘宣,并要刘宣从自家出三石小米偿还债务。刘宣说道:“替你伯父还债不难,只是不知你伯父借何人小米。”萨诃说道:“此事不难。”于是他亲自到各户访问,至到第三日,才访得债主,萨诃遂同父亲刘宣将三石小米还与债主。继而他又去王叔谈家,见王叔谈妻,带着十岁孤儿,生活十分贫困。就从刘宣那儿要来一百两银子,安置王妻生活。王妻素恨刘萨诃调唆丈夫干坏事,因而不收刘萨诃的银子,刘萨诃遂将他地狱中见王叔谈的情况讲了一遍,并将王叔要谈他母子设斋造像,以济幽冥的话说与王妻,王妻又见刘萨诃态度谦和,和往日判若两人,遂事相信。之后,刘萨诃到处奔走,将地狱中所有鬼魂托他带的信,办的事一一了理完毕。这日萨诃来见父母,说道:“地狱中曾见观世音菩萨,要儿皈依沙门,儿决心一定,今日既去从戒。”自从刘萨诃死而复生,其生性与前大为不同,刘宣夫妇十分高兴,今日见萨诃突然提出要出家为僧,心中犹觉不舍,说道:“我儿既有此宏原,父母不敢阻挡。”刘萨诃叩拜双亲,与父母洒泪而别。 石佛再显 刘萨诃出家后,取一法名,叫作慧达,先后到洛下、齐城、丹阳、会稽等地礼拜阿育王塔,而后遍游全国佛地,广寻圣迹,凡如来和诸菩萨到过的地方,悉已到之。凡寻到舍利爪甲,佛法等瑞物,皆起塔供养。由于他虔心事佛,又为宣示佛法做了许多好事,因而极获圣瑞,佛性大通,所到之处无不钦仰。四十岁那年同法显同赴天竺(今印度)求学佛法,途经番和。五十六岁那年,第二次来至番和宣讲佛法。一日,刘萨诃讲法已毕,同众弟子游览番和景观,来至番和城头,向四处眺望,及望至东北,见佛光普照,瑞气氤氲,一尊石佛瑞象,若隐若现。萨诃遂想起迦叶佛时,利宾菩萨曾在番和御山,手造石像,教化众生,后五百年恶鬼吐火焚寺一事。他掐指一算,庙焚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石像当至再显之时。于是双膝跪下,向东北御山礼拜。众弟子问其原故,刘萨诃答道:“那座山崖八十年后将有一座石像出显”。若佛像完好,则天下太平,万民乐业,若像有缺,则世乱,民遭涂炭”。数日后,刘萨诃西行至酒泉,不久死于酒泉城西七里之石涧中,其骨碎如葵子大,佛门弟子为其造庙塑像,树碑供之。 刘萨诃遥拜御山的八十七年以后的一天,番和县内狂风大作,雷声轰鸣,大雨滂沱,突然一声巨响,御山石崖崩裂,挺出一尊石像。举身一丈八尺,形象瑞严,唯其无首。像出不久,雨过天晴,红日高照,万里无云,番和百姓,见石崖上出了一尊无头石像,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众人均感希奇,无不前来看视。于是御山谷中人来人往,络绎熙攘。石像一出,自然早被御山寺中和尚得知,出像次日,寺中方丈领众僧来至崖下,礼拜石像。众僧见石像无首,在县内请了高手石匠数名,数日内雕其一首。准备安放于上。安首那日,老方丈将番和境内众僧均传集于此,着衣持钵,诵经念佛,番和民众,围观者不下万人,至午时,众僧人叩拜于地,方丈选定八名壮年僧徒,将佛首抬起,置于佛颈。初安上时,十分稳当,众人松手,刚刚离去,佛首却摇晃了起来,宛然如活人摇首一般。不一时,既从佛身上掉落下来。佛首即落,方丈以为众僧念佛之心不诚,于是另选吉日,再次安首,但仍似前次,摇晃而落。方丈怀疑石匠雕镌工艺不精,卯榫不合,遂再次进行修制。安放以后,仍然掉落。于是有人提出,二石坚硬,本放于不稳,可用净泥衬之。方丈从其言,试之,仍不行。方丈忽想起他师傅对他说过,八十年前,刘萨诃曾言:“若灵相圆备,则时乐时康。若其有阙,则世乱民苦”。方丈顿悟其理,遂长叹一声说道:“天意如此。”遂招呼众僧回寺,再不为其安首。光阴茌苒,石佛身像挺出不觉已有四十余年。凉州城东七里涧(今武威东杨家坝河),每到子夜,出显一道光,忽有忽无,时明时暗,若明时能照亮方圆数里地面。凉州城乡众民,每夜必有上万人前来观光。已久,消息传入凉州府中,总官杨大人听说,亦觉惊奇,带了几个手下,亦来观看,看毕后说道:“不妨挖出来看看。若是吉祥宝物,取而供之,若是秽物当焚毁”。次日杨大人带了几百兵士,来七里涧挖取发光之物。凉州城乡百姓亦来观看。及至挖出,乃是一尊石佛头像。旁有凉州城内鸠摩罗什寺的方丈说,此佛首,定是番和御山石佛像首。若运之番和,为其安放,天下将兴,民苦将除,遂将石佛因缘及刘萨诃的话说了一遍。杨大人说道:“此佛首瑞祥之甚,何不将番和御山石佛身运来我凉州,安放其首供养。”方丈说道:“御山石佛身躯高大,且后背与山崖混为一体,无法分离。”杨大人说道,“既然如此,就该将此首运至番和与佛身团圆。”番和县令宇文礼听说总官杨大人亲自运佛首来番和,不敢怠慢,一面吩咐手下,发动番和城民用清水洒地,黄土填街,迎接杨大人到来。一面派人去御山寺通知方丈。到那日,杨大人率五百兵士;后随凉州城内众僧和数千百姓,鸣鼓奏乐,用八抬轿抬了佛首,来到番和县城,县令宇文礼迎入城内,将佛首供于府堂,礼拜之后,又复抬入御山。众僧迎入寺中,礼拜毕。由八人将佛首抬起,置于佛颈,宛然符合。及至细看,头颈衔接之处,无一裂痕,仿佛原来不曾分离。有人用力去摇,其首纹丝不动。 杨大人见佛身首吻合,心中想道:“我原不信佛,今此佛首身出显相隔四十余年,异地二百余里,安首于身,颈无裂纹,这岂非佛力所为,既然佛有灵验,我何不奏明圣上,为其修筑庙宇,塔寺,让众僧谨事修炼,岂不是一桩好事。回府后,遂写了奏章,奏闻北周皇帝宇文邕。皇帝闻奏,御笔亲点,准了杨大人的本章。并传旨河西,东至金城(今兰州)西至酒泉,发动民众,建造寺塔。于是在番和境内仍建七寺,当时出家为僧者又达两万余人。逾数年,寺塔即成,杨大人又写了本章,奏明北周皇帝。宇文邕听说,非常高兴,赐名瑞像寺。自此后每夜必见寺内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相继不断。 北周兴衰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一日早晨,番和瑞像寺方丈带领众僧沐浴更衣,来庙堂拜佛。开门一看,见佛首落地,众僧大惊。方丈遂领众僧斋戒三日,念佛诵经,而后选几名精壮僧人将佛首抬起放置佛身颈部,但放之不久,就忽而掉落。众僧安放数次,随放随落,方丈无奈,只好去报番和县令宇文礼知道。宇文礼对方丈说道:“听说此佛若灵像圆备,世乐时兴,若其有阙,世乱民苦,今佛像首落,莫不是有要发生灾祸?”方丈说道:“老纳正为此事而来。” 次日宇文礼来到凉州,将瑞像寺石佛落首一事告于杨大人。并说:“像首既落,定应刘萨诃预言,以我之见,当写本章奏明朝廷。”杨大人遂命手下捧过文房四宝,当即写了奏章,遣快马奔赴长安,奏闻朝廷。 再说北周皇帝宇文邕,一日临朝,正同众大臣计议国事。宫人呈上奏章,看后大惊,说道:“凉州番和县瑞像寺石佛,今落其首,乃是不祥之兆。”众文武大臣听了,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中有皇太子宇文赞出班奏道:“世界万物,均人所为,佛仙之说,乃虚狂之言,父皇何以信之。”皇帝说道:“番和石佛瑞像,与众不同。刘萨诃曾有预言,至今百余年,屡屡应验,今佛首既落,恐我朝将有兵燹之灾”。言未讫,忽又听宫人报说:“吐谷浑侵扰秦陇。”皇帝叹服瑞像灵验。而皇太子却说是偶然巧合,皇帝瞪了太子一眼。皇太子见皇帝生气,不敢争辩,心中犹是不服。皇帝遂命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护带兵征讨吐谷浑,派齐王宇文宪协助,并要他们渡河后取道北路,先至凉州番和,和杨总兵会兵一处,去瑞像寺拜佛,要能将佛首安放上去,吐谷浑将不战自退。二人领旨,于次日点齐兵马,向西而行,非至一日,兵至番和。当夜杨总兵和宇文礼摆设筵席,款待朝廷重臣,不在话下。 次日,大冢宰宇文护齐王宇文宪同凉州杨总官,番和县令宇文礼,带了数百人,前去瑞像寺拜佛。来到佛堂,见佛身巍然屹立,佛首在佛脚边。礼拜一毕,宇文护、宇文宪唤入几名士兵,将首抬起置于佛颈,倏而既落,多次复置每置每落。宇文护、宇文宪主张用他物制成佛首,方丈说道:“此佛灵验,恐用他物制首,会秽及佛灵。”宇文护说道:“既然此佛有灵,今身首不相符合,我等去征讨吐谷浑,何能取胜。”方丈听说不敢再言,只得由字文兄弟任意去做。当下宇文护命番和县令宇文礼在县内找来木匠,雕制一尊木佛首,安放于颈上,未见落下。宇文护、宇文宪十分高兴,自以为此次安放已经成功。但次日早晨,进佛堂一看,木首亦掉落地上。宇文护疑寺中僧人作祟,遂又将木首安上,夜晚派裨将看守庙门。至子夜三更,听得庙堂中一声响亮,开门一看,木首乃落在地上,且成碎片。随后相继用纸糊、布缝、泥塑、草扎;用了十余物皆是随安随落。二人无奈,只得罢了,带兵去南山攻打吐谷浑。 时过二年,公元57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薨,由太子宇文赞既皇帝位,号宣帝,改元大成。一日宣帝升殿,同众大臣商议国事,大冢宰宇文护和齐王宇文宪差人送上奏章,宣帝看毕说道:“我军征讨吐浑谷二年没有进展,看诸位大臣有何退敌良策?”只见班内闪出小冢宰文思说道:“听说番和瑞像寺石佛首至今尚未复还,恐吐谷浑一时不能平息。”宣帝听言大怒:“番和佛首能否复还,与我军退敌有何关系,既是佛首得还,吐谷浑难道能不战自退,我朝政事,尽让邪说扰乱,若不禁止,周朝江山将无以日存。”说到此传下圣旨,限在一月之内,将全国庙宇,尽皆焚毁,所有僧众驱之为民。如有违者,格杀勿论。然后对文思说道:“就封你为军马大都督,带兵驰援河西。”文思只得领命而去。宇文赞圣旨一下,不一日便传至番和县内,县令字文礼接旨,心下踌躇,但圣旨难违,只得亲自和瑞像寺方丈商议,将庙堂拆了,使石像不受焚烧。次年周宣帝宇文赞薨,由周静帝宇文衍即皇帝位,越二年,北周灭亡。由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开皇初年,隋文帝号召全国恢复寺庙,发展佛教事业。圣旨一下,番和瑞像寺老方丈遂召集众僧,修复了瑞像寺,这次众僧将佛首安于佛身,一安即稳。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礼拜佛像,并在瑞像寺款待西域三十六国首领,将瑞像寺改名感通寺。(另见隋炀帝驾临焉支山)至唐朝后期,改称圣容寺。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