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泉的传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699
专题名称: 蛤蟆泉的传说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0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永昌县城西南约十余公里的者撒山河沟,有一块石头,形状酷似蛤蟆,当地人称为石蛤蟆。一股泉水从石蛤蟆石下流出,称为“蛤蟆泉。”这只石蛤蟆高约一米,有头有眼,浑身光滑,无人工斧凿的痕迹。那么这只石蛤蟆是怎么来的?它与这股泉水有啥关系?民间早有传说: 这只石蛤蟆,在二千年以前,它是能跳能叫的真蛤蟆,叫声洪亮,数里可闻。可它有个怪脾气:“三叫三不叫。”就是远叫近不叫,旱叫雨不叫,夜叫明不叫。每逢干旱少雨的年份,连夜间叫个不停,其声音之大,在数里之外可以听到,在泉眼附近,却听不到叫声,有天一伙牧民商量要看个究竟,推选四人,到蛤蟆泉察看,这些人在一个天晴月明的夜晚,等候在泉的四面约三百步处,听到叫声,各自举手为号,向叫声处走来,及到泉边,叫声顿停,但见泉边丛草中蛤蟆乱跳,其中有一蛤蟆,高大如鸡,咕咚一声跳入泉中。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全者撒山的牧民都知道蛤蟆泉中有蛤蟆精,再不敢单独来泉中取水或饮马。 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赶走世居河西走廊的月氏族,一小部分月氏族人逃入祁连山,不敢承认自己是月氏人。逃到者撒山的月氏族人,就在蛤蟆泉一带放牧牲畜为生,是匈奴人折兰王管辖下的一个“南山羌”的部落。一天折兰王召集左右谷蠡、都尉、大将等商议,在折兰王府(今县南者来寨,又叫者撒寨子)修筑宫殿。左谷蠡曼吐提极力阻拦,但折兰王不听。即派右都尉耶力到南山征集“南山羌”民夫砍伐树木,运送牛羊。凡妨碍砍伐拉运木料的树木灌丛,一律砍光,或者烧毁。有时火势失控,大片林木草山,被化为灰烬。不到一年,饿死累死的月氏人,日有所见,左谷蠡曼吐提目不忍睹,再次去见折兰王,禀称:动工不到一年,耗费牛羊不计其数,仅饥饿劳累致死的“南山羌”人达百余人。如此下去,不但宫殿难成,一旦激起民变,如何是好?折兰王非但不听劝阻,而且命令要加快工程进度,根本不考虑羌人的死活。同时还命右都尉耶力征集羌人妇女参加伐木运料。闹得哭声载道,饿殍遍野。一天南山羌头目人尕苏来到蛤蟆泉边,忽听得山后传来一曲歌声: “月氏!月氏!曷不远去?留此南山,作人奴隶;牛羊被杀,儿女受苦。受苦!受苦!苦到何年、何月、何日!” 尕苏朝着歌声走去,碰上一群月氏族人,大家哭哭涕涕,诉说苦情。尕苏说道:“折兰王惨暴,天怒人怨,自从砍伐树木,焚烧山谷以来,天旱不雨,溪水断流,泉水千涸,蛤蟆精叫声不断,草木枯黄,牛羊乏瘦,我等不死于折兰王之手,也会饿死在者撒山里。”忽一人站起身说:“反正是死,不如先杀死匈奴人,以雪其恨,如今,我等每人有斧头一把,为折兰王砍伐树木,一旦有可乘之机,一拥而上,下砍马腿,上砍人身,只要我们奋不顾身,就可以一当十,如能取胜,我们投奔大汉朝。”大家听了,齐声说好,于是吩咐暗暗准备。 一天民夫来报:“折兰王率兵北去,副马哈吐鲁带领大队人马,押送粮秣辎重,向后山而去。”尕苏暗地指示各部落,准备造反报仇。一日,天将黎明,听得山前山后,锣鼓齐鸣,杀声大作,月氏人个个手持大斧,冲向山谷,拦住匈奴去路,乱砍乱杀,一时间匈奴人逃的逃,降的降,乱作一团。这时从山后闯出一彪人马,旌旗上标出一个斗大的“汉”字,从军中闪出一员大将,大声喝问:“手持大斧者何人?何来此地砍杀?”月氏人个个双手横举大斧于头上,跪于山坡,大声禀称:“我等乃月氏族人,多年住牧此山,深受匈奴压迫,特来砍杀敌人,迎接救星。”汉军大将高不识,吩咐手下多赐干粮衣物,安抚他们回家经营畜牧,爱护山林。尕苏和众月氏人叩头谢恩,汉军押送俘虏自出山去。 再说尕苏和众人,砍杀匈奴,自晨至午,未曾休息,此时觉得饥困难支,见汉军远去,便坐在蛤蟆泉旁休息,掏出汉军所赐干粮,但人人口干,没一滴水喝。尕苏说:“蛤蟆精,旱叫雨不叫,夜叫明不叫,今天若能找出蛤蟆精,放在光天华日之下,它既不叫,也须天会下雨。”遂命众人,用开山大斧刨挖蛤蟆泉,挖进二尺深处,遇一大石,便避开石头,顺着大石边缘挖进尺许,见大石头原来是一只石蛤蟆,昂首挺背,蹲坐于沙土泥中,大家又惊又喜,不料一股泥水从石蛤蟆的胸前冒出,泉水越冒越大,冲去泥水,清彻见底,大家用手捧喝,顿觉精神清爽。然后用水洗去石蛤蟆身上的泥沙,只见石蛤蟆抬头稳坐,全身光滑,和真蛤蟆无异。忽然间,乌云四合,雷声大作,一阵倾盆大雨。从此之后,凡路过蛤蟆泉的人,不但要喝蛤蟆泉的水,而且还要洗蛤蟆,盼望着风调雨顺,千百年来,相沿成俗,至今未改。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