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定歹成犯永昌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691
专题名称: 银定歹成犯永昌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13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明朝年间,蒙古族鞑靼部落,雄居中国北部,屡屡寇钞中国边境,明王朝曾多次集中力量进行征讨,但一直不能平息,明朝后期,寇钞更加频繁,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居然把战争的烽火烧到了永昌境内,下面就是永昌人如何抗击这次战火的故事。 话说鞑靼首领银定歹成,自嘉靖年间称王以来,屡犯河西,屡遭失败。一日闷坐帐中,心中怒气不消。军师巴突儿进帐,说道:“大王因何事发怒?”银定歹成说道:“我自称王以来,尽求方略,力图中原,恢复我大元祖业,但耗费了半身经历,折去了数十万兵士,非但中原不能得手,就连小小河西也未能占领,你是军师,你以为此事该当怎处?”巴突儿言道:“中原地之广袤,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就凭我现在的实力,要攫获中原恐非易事。”银定歹成说道:“中原即不能得,难道河西也不能得?”巴突儿想了一想说道:“以往我们攻取河西目标尽在甘、凉、宁夏之重大城池,但这些城池,明朝亦是重兵把守,攻之不易得手。以后我们是否将其目标放小一点,视其兵力薄弱者攻之,若得之,再扩充实力,向四方扩展。”银定歹成觉得有理,遂接着问道:“以你之见,先从何地下手?”巴突儿说道:“先取永昌卫最为合适。其一,此地离边墙最近,只要一越墙,须臾即可到达城下,可以攻其不备;其二,其城正处甘、凉二州之间,若两州之兵自顾不暇,我兵自可乘虚而入。其三,此卫虽设有协将,但兵力极少,且多布于南山沿路而备羌戎,对北防备甚微,以我兵力攻之不难;其四,此乃甘、凉二州之要道,若占此城即可切断甘、凉之间的联络,我军可阻其一路攻其一路;其五,此处离南山颇近,我们可越南山,通青海,接联火落赤部共图大事。此乃攻占河西,攫取中原之要地也。”银定歹成听言,连连点头,于是喊来诸将,集于帐下,共同商议攻占永昌的计宜。 数日以后的一个夜晚,银定歹成带着三万人马,翻过北山,来到金川峡。此地边墙上只有八名守兵,且均集中于烽墩上过夜,鞑兵突然而至,尚未反应过来,即被包围,八个人统死于烽内。银定歹成既越边墙,驱兵南进,及至四更时分,已将县城团团围住。城头上的守兵见大兵已至,急忙来报永昌卫指挥使吕可尚,到府门喊了几声,不见动静。无奈之际,忽然想起了钟鼓楼的钟鼓,于是来到钟鼓楼上猛击钟鼓。钟鼓声刹时传遍县城四隅,守兵遂借楼之高处,向四面呼唤:“快起来呀,鞑兵将县城包围了。”钟声一响,早惊动了正在熟睡的永昌卫指挥使吕可尚,他急忙起身,披褂上马,来到兵营命令卫兵火速赶上城头。此时,指挥同知赵光远,指挥佥事刘茂功等一班将官纷纷来至兵营。那位城头守兵突然跪于地上说道:“启禀指挥大人,县城已被鞑兵围困,只见四面都是黑压压一大片。”吕可尚遂同赵光远、刘茂功来到城头,见四面都是鞑兵,亦看不清有多少人。正在观望,永昌协参将刘济(永昌人)已从诸城门转了回来,说道:“以我估计,围城敌兵只少在三万以上。”吕可尚说道:“敌用如此重兵围城,而我营不到一千兵力,如何抵御。”刘济说道:“我协营兵力亦多在南山一线,城中只有五百兵士。加起来不到一千五百多人。”指挥同知赵光远说道:“可否乘此混乱之机,派人突破重围,去搬救兵,”吕可尚说道:“敌人三万大兵围城,我们只有千余兵力,明早若敌人攻城,旦夕即失,搬兵救援,恐是远水不解近渴。”参将刘济说道:“搬兵救急乃唯一良策,我城中兵力虽少,但城民却有万余,可动员其全部精壮男女,部分让其上城守护,部分可将城内全部石头运上城墙,敌至墙下,便用石砸。如此守三五日,援兵必会赶到。”吕可尚说道:“县城之内,有多少石头。”刘济说:“县城地下尽是砂层,卵石厚积,尽可挖地而取。”刘济乃永昌协参将,其官较吕可尚等人高两个品级,此次战斗,不言而喻,由他指挥。他遂令赵光远带三十名精壮军士,从南门冲出,去青海求西宁总兵柴国柱,由指挥佥事刘茂功,带三十名精壮军士,冲出西门到甘州,求副将马应龙前来相救,吕可尚问道:“何不派兵去凉州?”刘济答道:“凉州总兵讨套寇(河套卜失兔),城中守兵不多,鞑攻永昌,危及凉州,凉州定不出兵,去之无益。”二人领命去后。刘济又道:“吕指挥乃一县之主,可发动城民,凡精壮者均来参战,守城事宜由我指挥。” 指挥同知赵光远带了三十名勇士,打开南门,纵马过了吊桥。鞑兵裨将正在部署攻城事宜,未料城中兵士此时突围,因而未及防备。赵光远一行,在鞑兵中冲开一条路急驰而过。鞑兵裨将一见,急命追赶。赵光远带众从转涧口而去。及入涧口,口门守兵截住了鞑兵去路,鞑兵无奈只得退回。赵光远不敢稍停,从老虎沟急驰而去,至次日夜里方赶到西宁。卫兵报于西宁总兵柴国柱,柴国柱命令传入。赵光远进府后将永昌被围的情况说了,柴国柱说道:“这银定歹成实在不知好歹,多次扰我边境,屡屡失败,死不甘心。”说罢披褂上马,传令兵发永昌。 指挥佥事刘茂功带三十人来到西门,守门兵士说道:“此门外重兵集结,且鞑兵大营亦设在西北山头上,要从此门突围,恐不容易,刘茂功言道:“敌人正在混乱之际,我们可化装突围。”永昌城内原住蒙古族人不少,刘茂功当即叫兵士到民家,找了蒙古族衣服,装扮起来,去西南角从城上掉下,混入鞑兵之中,鞑兵三万多人,自然是互不相识,及天明刘茂功率众潜入南山,从南面迂回至大河坝而出,越大草滩,直奔甘州。甘州副将马应龙,本系永昌籍人,听说永昌被围,一边差人分头赴山丹,镇番调兵,他自己亲率众兵飞驰永昌。 天明之后,银定歹成命令攻城,三万人马齐向县城扑来。此时参将刘济已将城上兵士布置就绪,周围墙上每三尺一人,每人身旁备有一大堆石头。见鞑兵扑来,用石头往下便打,借居高临下之势,石头所到,轻者被伤,重者致命。城中部分百姓按刘济的办法,在四城角处挖开地面,掘出石头,源源不断运往城头。及早至午,鞑兵攻城无一效果。银定歹成遂命,集中兵力攻取。刘济见鞑兵战术有变,也随着将城头兵将调集一处集中反攻。一连攻了两日,城尚不破,银定歹成怒从心起,命将兵士集中于四城门攻击,刘济亦率兵士集于四门,但城头毕竟有限,不能容纳更多兵士,因而敌兵拥集而至,无法对付。正在危急,鞑兵突然停止了进攻。刘济不知何故,急命兵士加紧准备,以防敌兵再次进攻。原来,甘州副将马应龙带兵已至水泉子一带,银定歹成得知,分兵阻截,因而暂停攻击。 再说马应龙带兵驰援永昌,行至水泉以东,被银定歹成万余人马阻截。两下摆开战场,马应龙出战,鞑兵中有军师巴突儿出迎,互报姓名,交马相战,战了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至晚,各自鸣金收兵,相峙而立。二日已过,马应龙尚不能破敌,心中遂着急起来,自己大兵在此被截,不知永昌城战势如何,山丹卫指挥使李义说道:“将军何不遣人去镇番接联参将杨恩出兵。”马应龙说道:“我起兵前已派人前去调兵,至今尚无消息,不知是否已达永昌县城。”李义说道:“是否再派人绕道北山再去镇番探听消息。”于是马应龙派刘茂功而去。镇番参将杨恩,接到甘州副将马应龙的命令之后,即点兵出城急驰永昌,在马应龙派刘茂功的时候,将兵已达永昌,不敢冒进,遂相其地形,占据了县城以北诸山,以待马应龙大兵到来。刘茂功绕出北山,到牧羊川一带,听说镇番兵将已过,遂返回,出金川峡来见杨恩。是日西宁总兵柴国柱率大兵亦到,杨恩、刘茂功听说,遂带数百人马前去迎接。至转涧口,两下相遇。柴国柱向杨恩、刘茂功问了情况,说道:“我今带二万兵力前来,分五千由赵光远带领,扼其南山各隘口,杨参将之兵既在北山,将北山各隘口把住,刘茂功速绕道去见马应龙,若敌人攻击,叫他坚守不出,若敌人东来,想法将其拖住,我若从东进攻,敌必西窜,我们可同马应龙形成合围之势,歼敌于云川之内。”众人各自领命而去。 柴国柱领兵来到城下,见鞑兵攻城正急,于是挥兵杀入敌中。鞑兵正在攻城,猝不及防,一时乱了阵角,城东鞑兵向西逃窜。早有兵士报于银定歹成,银定歹成正在西北指挥攻城,见报,心中一惊,传令停止攻城,集合队伍迎战柴国柱大军。永昌参将刘济,见柴国柱大军已到,真是喜出望外,传令开了东门,迎柴国柱进城。柴国柱指挥兵士从城外两侧追击向西溃散的敌军,自己入城,叫刘济集合队伍,从西门杀出。银定歹成尚未将队伍集合齐备,城外两侧的追兵已到,正待迎战,忽见西城门一开,拥出一股部队,砍杀而来。银定歹成命兵士射住阵脚,摆开阵式,上前说道:“柴国柱,你是西宁总兵,永昌非你辖区,何以来永昌阻挠我攻城。”柴国柱笑道:“永昌乃我中华圣地,我乃大明朝臣,保卫中华,乃我圣神职责,你这胡虏之辈侵我大明圣地,我为何不来灭你。”说罢将手一挥,众兵将一拥而上。鞑兵将士连夜攻城,早已成为疲劳之师,而柴国柱大军刚至,锐气正盛,战不多时,鞑兵已抵挡不住,遂乱了阵脚,柴国柱见势,击鼓前进,鞑兵开始溃散,银定歹成见已无法抵挡,忙传令撤兵,自己拨马转头就走,众鞑兵见主帅先走,哗然逃散。柴国柱挥军追赶。银定歹成带兵向西逃至三道沟一带,迎面是甘州副将马应龙拦截,银定歹成无心恋战,遂又指挥军士向北逃窜,及至山下,早有镇番参将杨恩截住去路,银定歹成无奈,只得挥军拼杀,最后杀出了一条血路,只带数千人马向北逃去。当日柴国柱、马应龙、杨恩、刘济诸将会合,摆筵庆功,次日写了本章申奏朝廷。朝廷闻奏加封柴国柱为西宁侯。马应龙为甘州副总兵,兼摄河西三司五道,刘济为宁夏总兵,其余将令,各有升擢。

知识出处

永昌故事

《永昌故事》

出版者: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收有故事40余则,分为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两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