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666
专题名称: 马鼻疽
其他名称: 俗称:“吊鼻”;“串槽”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30.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马鼻疽俗称“吊鼻”、“串槽”,人也易感染。解放前,在全县就有发生。据资料记载,早在1930年,南泉地区就有该病流行,死亡骡4匹、驴6头。1949年,清河地区水源乡一农民从武威丰乐堡购回一匹鼻疽马,引起全乡50多匹马骡发病,死亡38匹。1957年,在马鼻疽重点抽查中,共抽查马183匹,检出阳性30匹,阳性率达16%。1964年,全县阳性病马的检出率为8.6%。鼻疽病马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隐形病畜则更为危险,因而检疫、淘汰鼻疽马就是消灭本病的重要方法。从1956年开始,全县连续20多年进行了马鼻疽的定期检疫、扑杀工作。截止1984年,共检疫马骡221813头(匹),检出阳性病畜2182头(匹),同时,采取了“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地使役治疗和扑杀”的防治措施,共扑杀病畜2182头匹),使鼻疽病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1984年,省上对全县马鼻疽防检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对10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的2367匹马、骡进行了检疫,结果没有检出阳性病畜。省检疫总站在1984年12月16至19日召开的全省三号病马鼻疽防治会议上,将永昌县验收为马鼻疽控制县。 1989年,在省检疫总站的安排下,全县共抽调县、乡、村三级业务人员28人,随机抽查了3个乡镇、4个村、11个生产队的马类家畜,未发现鼻疽病畜。省检疫总站依据“甘肃省马鼻疽防治效果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进行了考评,认为永昌县是消灭马鼻疽的七地市县之一,这是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

知识出处

永昌县农牧文史

《永昌县农牧文史》

本书介绍了永昌县农牧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中包括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生产纪实、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发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