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过年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557
专题名称: 秀才过年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69.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解放后的新中国正是百废待新,人民群众的生活仍处在困难境况中。新政府在1950年实行减租减息,穷人的日子还是相当的艰苦。1951年的民主革命,分得的土地当年并不见效益,谁人都知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是比较长的。所以,贫穷老百姓得到了土地改革的果实,穷日子还不能马上得到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还得有个过程。那时的贫穷人家的生活转变已到了1952年的秋收以后了。 1952年春节,在水源镇赵沟村赵某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赵沟村六社,解放前叫汤赵沟生地村,村里有一户人家,老大赵增寿、老四赵景寿,原系武威县洪祥乡的人。因生地村有一户大富户人家,主人叫张浩信,是他们的亲戚,据说赵增寿、赵景寿兄弟是张浩信的亲外孙子。赵增寿定居生地村,赵增寿的父亲赵志勤是民国时期的翰林,这位老儒人也来赵沟沙沟子五神庙给赵沟的学生教书维持生活,寒暑假期间他回到洪祥老家。 1951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赵志勤的二儿子赵义寿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志愿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赵志勤也就成了武威县洪祥乡的一户军属了。从旧社会过来的贫苦农民的生活条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经济基础,赵志勤这位老秀才,一样是家贫如水洗。房屋破烂,缺吃少穿,家无米面,炕无铺盖,炕洞无填的,厨下无烧的、冰炕冷灶、吃了上顿无下顿,日子过得十分寒酸。老先生过年时面对家景和自己的处境,自己亲手编写了付对联贴在了卧房门上。上联是“风来雨来时不来”,下联是“米尽面尽命不尽”,横批是“蹲着再看”。正月初一日乡政府的领导到各村给烈军属慰问拜年,洪祥乡的领导和村干部来到赵志勤家门前,一看门上贴的对联使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进门再看房屋亮麻星堂,破烂不堪;看炕上确无毡块被褥;真没有半斤八两米面;厨下无烧的,炕洞无填的。乡领导亲临其家看到了这个穷家人的境况,穷人家真有这样的穷吗? 乡政府领导立即派人到乡上取来了白面一袋,肉、菜和钱,并给拿来了一套被褥。还取得了赵志勤先生的同意,将门上的对联重新改写了一付贴上,把那付对联洗刷掉。改写的对联头条是“风调雨顺好时来”,二条改成“米有面余命运变”,横批改写上了“时来运转”。乡政府领导又对赵志勤先生说:“新政府刚成立一年过些,要办的事情太多,对你老人家的生活未及时的了解,尤其对烈军属的关心了解解决的不及时,是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好,你还有什么要求需要解决,请你向新的人民政府提出来,政府一定帮你解决好。” 赵志勤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乡政府领导亲自到穷人家来拜年,更没有想到儿子的当兵竟能受到新政府的关怀尊重。一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内心里十分感激!多半辈子生活在旧社会,备受那种贫穷苦难的穷日子,新社会给穷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讲述人:徐生寿,男,76岁,水源镇赵沟村农民。)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