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的经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537
专题名称: 老教师的经历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22.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解放前,有一位友人先前毕业于武威中学,后又报考青海罗家湾军校受军训三年,军校出来分配武威县丰乐堡驻军任连指导员。他对教育工作很感兴趣,常到丰乐小学帮教师改阅学生的作业,很受校长的器重,希望他能脱离部队工作,聘任他在小学任教。校长对他说:“王指导员,你这个军官不要当了,想办法脱离军旅生活,聘任你在丰乐小学当个教书先生,我想你会乐意的。”“我也有此想法,等机会再说吧。”1948年秋季,部队换防开往张掖之际,他自行脱离军队。丰乐小学校长聘请他在该校任教师。 他在丰乐小学任教刚刚一年间,家中父亲由于年老多病,四个弟弟年幼。父亲要他一定辞去丰乐小学的教师,回家帮助父亲主持家务,管理庄稼农活。父亲对他说:“你在丰乐当教师也是个好职业,为父我现在身体多病,力不从心,难以料理家,你辞去教师回家吧。”这摊子家事,还有农活,弟弟还年幼。父命不得不遵,无奈之下他只得离校回家。回家来时间不长,由好友将他的情况,向朱王堡青云小学校长作了介绍。朱王堡青云小学正需要教师,校长请他到青云小学任教。当时他觉着朱王堡青云小学教书,离家只不过三里多路程,完全可以兼顾家中的事,权衡之下他愉快接受了青云小学校长的聘任。1948年至1955年的七、八年间,他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学生说:“教不严师之堕,不能误人子弟。”他教过的学生六、七十年代出类拔萃,出来了好几名地县级干部,不少的初级干部,相当一部分也当了教师。1955年由到1957年的下半年。他从朱王堡小学调县教育科任教育科主办,从1945年至1957年的12年间,是他经历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 1957年下半年,党组织开始对国家干部进行全面审查。历史上有问题的干部,尤其是从旧政府、旧军队过来的旧职人员,以及在各种会道门中任过职的,一律进行严格的审查。因他曾是国民党区分部委员、旧军队连指导员等问题,被清除革命阵营,回家接受群众监督改造。1960年春初因饥饿灾荒,已到了人面临时刻死亡的境地,实难立足于家乡。为了活命他狠心抛下妻子儿女,背井离乡,赴新疆吉木沙县三台镇西地村。一面乞讨求生,一面找生产队长要求落户。生产队干部、社员们开会讨论了他的落户要求,允许他落户西地大队九生产队。生产队长说:“口内来个姓王的,要求在我们队落户,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叫落户哩还是叫他走别处哩?”社员们都说:“你们研究一下了,收下了叫放牛去,队里那些牛没人管也是个事情。” “那好!留下叫放牛去。”队里有四、五十头牛要他去放牧,成了那个生产队的放牛倌。他对放牛的活非常满意,西地的西边是个一望无际的大荒滩。早晨牛出圈赶到荒滩上,操心不能把牛丢了,到晚如数把牛赶到圈里圈好。放牛既不费心又不出力,牛赶到大滩上,滩上的草茂盛。牛不胡跑。牛吃草人悠闲,大滩西边离村不到十华里的地方,国家圈下了一个大野马场,里面圈着四、五十匹野马。站在马场墙头上,看着一眼看不到边的野马场,马场的南墙内给马修下了吃草料的一个场子和料槽,过冬的圈棚、夏天乘凉的凉棚,也有人住的宿舍。看着野马想着自己,野畜圈起来是为了保护野马不濒于灭绝,可是人圈在食堂里却保不了生命,看起来此时的人,远不如野马场的野马珍贵。 两朝两代的老教师,饱读诗书,可是满肚子的文章充不了饥。远来新疆讨要求生,逃脱了死亡的厄运,也是明智的选择。新疆是个好地方,物产丰富粮满仓,口内饥民来逃荒,救下了不少灾民免遭殃。自己来新疆生活上是有保障,给了个放牛工作,内心觉着十分舒畅。轻松的放牛生活过了五、六年,没想什么人把他历史上的事传到西地大队干部知道了,正赶上1966年《五·一六》通知发表。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席卷到三台镇西地大队,这又使逃难的老教师灾难临身。西地大队审查了他的历史政治问题,并交给群众批判斗争。但在批斗他的群众会上没人说话,也有的群众说:“不是我们不说话,不批判斗争。而是我们没话可说,他来我们队五、六年了,就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叫我们说什么呢?”群众不说话干部也没办法,牛是再不能叫他放了,大队发配老教师到煤窑上去背煤。到煤窑背煤使他煎熬了15年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从45岁熬到了60岁。直到1980年的落实政策,他返回家乡,才结束了那种苦难煎熬的日子。 人生之路,对他是那样艰辛曲折,就不能让他安闲的过几天舒服的日子。1980年,上面对历次运动中处理了的人,进行全面平反落实政策。口内老家的好友给王老先生去了封信——赶快回家平反落实你的问题。王老先生接到好友的信,急忙赶回老家,找县上政策落实办公室,落实他的历史问题。不几天县上平反落实了他的历史问题,按中央104号文件精神处理,月生活费四十元。问题平反了,精神上没有负担了,可他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回来后和老妻、儿女欢聚一堂。大儿子是甘肃省公路交通设计院医务所的医生,儿媳妇子也在兰州一个单位工作,小儿子在县水利局工作,大女已成家,三女在家待业,他托人帮忙安置了三女儿的工作,随后小儿子、小女也都成了家。 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先生,他对自己的人生遭遇有一个较明白的认识。到2002年后生活费已增到了五百多元,心中很是满意。和好友喧谈中说:“人民政府对退休人员的处理相当好,做到了老有所养,给多给少能维持生活就好。”毫无任何怨言,就他的开除公职、逃荒新疆以及煤窑背煤等事,和亲朋好友喧谈起来时说:“这是命啊!不信命是不对的。在童年时,父母在算命先生前算了我的命运,算命先生断下的是雾云遮日的命。雾云遮日就是暗淡无光,青年时还可以,一转运到中年时难在公门里混下去了。当个平民百姓虽有挫折,但能度过一生。时代的造化,命运的安排,谁也不能违背它,还是认命吧!”他还说过“君子命穷,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消除欲望,宜守本分。” 落实政策后,本应该颐养天年,享几年晚福。可是有那么几件事,不能遂心称意,总使他这位老人忧心不安,为儿女心操碎。他的小儿子不知是何原因患上了一种精神抑郁症,整天少言寡语,萎靡不振,时轻时重,虽经多方治疗,但效果不明显,老是他心上的一份沉重的负担。那年冬天,小儿子东水泉子库房看房子。一天中午,王老提的饭罐子,给儿子送午饭去了,进了门不见儿子,急急忙忙把所有的房子里找遍了,不见人影。急从后门出去,到二坝干渠沿上去看,发现渠沿上放的两件衣服是儿子的。立感自己好似掉进了万丈冰窟,周身冰凉透了。心想儿子十有八九是跌到干渠里去了,掉进这个渠里九死难有一生。老人怀着无比沉痛地心情,抱着一线的希望沿着二坝干渠往下走去。迈着疲踏沉重的步伐,吃力地走到东山头碰见了一位老人,问那位老年人“见没见渠里漂下一个人来?”老人回签说:“漂下来个年轻小伙子,被队里的社员们捞出来,送到县医院里了。”王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三步并两步奔向县医院去,到医院急救室一看,捞救出来的落水者,正是自己的儿子,心上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怎么落水的,儿子始终未给任何人说过原因。 当初儿媳妇子因儿子那种病情闹别扭,加之其它原因,在娘家几个月了。儿子失踪后家里空无一人,白天王老和侄儿子到儿子家里,炉子火架旺搭上开水。准备下了酒和食品,假设好了灵堂,备下奠祭用品。请下的人晚七点钟,都到儿子的家里。他心情十分沉痛地说:“找儿子找了七、八天了,毫无音信,看来十有八、九不在人世了。今晚请大家来,奠祭一下儿子的亡灵,人前再也不打听找了。我没有给大家准备下好吃的东西,只有清酒一杯,请你们喝上几杯吧。”可谁也没有那份心思端酒盅,此时王老的心情悲痛欲绝。他连饮三杯酒,扬起头来,嚎啕大哭起来。客人对他的这种举动甚为不解,严肃地将王老先生说了几句。“王爷啊!你这是干什么?你儿子未找见,你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你儿子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你冷静一下好不好?你的这种举动叫我们怎么办呢?”话刚说罢就有人打街门。这时的王爷瞪着两眼,大张着嘴,急切地说:“这时候再没有来的人了啊!”他的侄子说“我瞭去。”侄子去的快来的快,领进来的人确是他的小儿子。这使王老和众亲朋友又惊又喜,有几位关切的问王老的儿子“你这些日子哪里来?” “唉!你们不要问了,赶紧给些吃的和开水,先叫吃喝上些了再说吧,只要人来了就好!”象这样一些揪心撕肺的事情,对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心情怎么能舒畅平静呢? 更使王老伤心悲痛的事接踵而至。大儿子于1997年身患重病,用各种医疗方法,百药无效。经过两年的多方医治不起作用。不幸于1998年11月病故于兰州,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其打击是多么的沉重啊!他的一生不幸之事实在太多了。幼年丧母、晚年丧子,人生三不幸,他遇到两大不幸。沧海桑田,饱尝了人世风霜。他一生就是这样地度过了八十三个春秋,生于庚申年,终于癸未年秋末。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