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三类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531
专题名称: 改造三类田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21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正是气壮山河的大跃进时期,某县有个名叫西营儿的地方。农田里的小麦正处在拔节之际,省上来了一位高级领导,要视察那个西营儿的农业生产形势。那位领导在县上领导的陪同下去了西营儿那个大队,深入到田间地头观看小麦生长的情况,看了该大队的庄稼长势后,听了县、乡领导的汇报。那位省上的领导,认为西营儿大队的庄稼三类田太多,是个典型的后进大队,这样的庄稼长势怎么能达到高产丰收放卫星的目标呢? 那位省委领导对西营儿大队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小麦长势很不满意。严厉批评该大队党支书记:“你是大队支部书记,暮气沉沉,没有革命干劲,怎么能领导这个大队粮食高产放卫星?指示县委领导,将这个支部书记以白旗拔掉,交给群众批判斗争,再插上红旗。”西营儿大队党支部书记听了省上领导的批评指示后,顿觉形势不妙,灾难立刻降身,大祸马上临头。急忙当着省上领导表态下决心:“领导的批评完全正确,请领导放心,我坚决带领全大队的千部群众。鼓足干劲,战天斗地,决心在三天之内把三类田全部改造成一类田。”省上领导听了大队书记的态度决心后,立即表扬那个大队书记:“这才是党的好支部书记。” 三天内怎么把三类田改造过来,真的能改造成一类田吗?一个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的瞒天撒谎,就把一个高级干部哄得晕头转向。这种荒唐无稽的大话假话,不是改造了三类田,而是立时转变了大队书记的命运。据说那个大队地处半山区,地理条件很差,土层薄、灌水更是不足,基本上是个靠天吃饭的山区。要农业生产实现高产是相当难的事情。 (讲述人:陆某人,男,79多岁,退休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