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先婚,老子后婚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528
专题名称: 儿子先婚,老子后婚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96.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大约在清末民国初期,传说永昌城东乡有两个村庄,东边村庄里住有张家,西边村庄里有个王家。那个张家有女,可西边王家却是男童,两家都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两家离的不太远,相互也有来往,儿女都也大了。王家的大人想和张家对个儿女亲家,请了个媒人来给儿子保媒说媳。媒人问王家掌柜:“你给令郎婚配是已有了家儿,还是让我去给你打听说媒?”王掌柜说:“人家么,我是有了,但不知人家可否愿意,请你来就是去说是否愿意和我对个儿女亲家?”。 “不知王掌柜说的尊府在何处?” “就是东边村庄的张家。”媒人听是张家,乐意去说,“那是个好人家,姑娘我还见过,是个好姑娘,你们两家正是门当户对的好亲戚,凭我的这三寸不烂之舌,一定会说成的,我明天就说去。”第二天媒人去张家说媒去了,媒人去到张家,掌柜见人就说:“李先生今日怎么有空闲时间来我家,不知有何贵干啊?请你明言。”李说:“就是有个特大喜庆之事,特来给掌柜的祝贺!” “好啊!我有什么可祝贺的喜庆之事,请你进屋坐下细说。”李进屋坐下说道:“有人特意叫我来给你掌柜说一下来了,人家很想和你对个儿女亲家不知你可愿意?使我登门来给你特意说一说,这不是特大的可贺喜庆之事吗?” “这确是喜庆之事,但不知哪家托先生来说媒?” “就是西边那个村庄的王家,你看怎么样?” “那人家道是一个可对亲戚的人家,那家掌柜的为人很好,他的儿子也见过,是个英俊聪明的小伙子。” “这么说你答应这门亲事了,我回去说就算这门亲事定下了。”“你去给王家掌柜的说,这门亲事我应下了。” 媒人也觉着这件事就这么容易的说成了,回到王家给掌柜的说:“张家的掌柜一听我说是你托我说媒,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就把这门亲定下了。”王掌柜的听了后,非常满意媒人的说合,对李说:“你给我做事,做的很好,选上个日子了送上个定婚礼把儿女的婚事正式定下,等儿子毕业后再完婚。”这些日子,经两家通过媒人商量说合下了定婚聘礼,将事定下等王学生毕业后完婚,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张家庄房不远处有所学校,相距很近,一天学校老师出门去办事情,把学生交给王学生照管。老师出校门走后,学生们要王学生领他们去张家园子里摘杏子,偏巧这天张家的大人出门走亲戚家去了,由姑娘看家瞭园子。王学生把学生们领进园子,上树摘杏子、摇杏子,这时张家姑娘园子里瞭去了。学生们看到主人进了园子,都跑出园子走了,姑娘进园子看到地上落下的杏子太多,蹲在地上拾杏子,怎么地上落下了这么多杏子,仰头看杏树上的杏子。不料王学生在杏树上未来及下来,却看到未婚夫在树上,就喊:“下来吧,还爬在树上干啥?”王学生下了树非常不好意思,羞容满面,不好说什么,弄得十分尴尬。姑娘说:“进屋吧,站在这个园子干啥?”二人进了庄门到屋里十分亲热,难得到一块儿,顿感情深意浓,按捺不住心猿意马云雨一阵。女的总觉是个事情,以防变出万一,对王学生说:“你把马褂给我脱下。” “脱下马褂有啥用?” “到时就有用处。”王学生把马褂脱给姑娘走了,回家后,父亲问王学生:“你身上穿的马褂那里去了,给了哪个人了?”王学生对父亲撒谎说:“马褂子被舅舅要去了。” 王学生的父亲家法甚严,对父亲把谎话说下,哄父亲只能瞒哄一时,瞒哄不了一世。为躲避父亲的家法,离家逃学跑到了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刚到乌鲁木齐市,人生地不熟,手头又没有银钱,举目无亲,无法度日,只能在街上书写对联卖文字维持生活,但也不是长久之计。一天他到街上游转到一家店铺讨个活做,掌柜看他人很精干,收留他在店铺里当了个伙计。 那个店铺自从收留了王学生做伙计,买卖一天比一天兴旺,做事认真负责,人又勤快,就把店铺交给了王学生管理。店掌柜对王学生说:“我看到你为人可靠,很守信用,对搞好买卖有一套办法。我把店铺交给你管理,我是放心的,你会把生意做得更好。”自从王学生管理以来,真是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他管理的七、八年间,使店铺在迪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一年比一年财源滚滚。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人家的店铺发展情况,引起了迪化城西街一家店掌柜的极大注意。西街上那个店掌柜认为东街上的那家店铺,能在七、八年间发展那样快,主要是管店铺的王学生的作用起了很大威力。 西街上的店掌柜想千方用百计,挖空心思想把王学生挖来,给他的店里管理几年生意。西街上的店掌柜为人比东街掌柜的奸诈。他去东街店铺的掌柜家,甜言蜜语的奉承了一番。说:“你这几年生意兴隆事业发达,是你运行到财运里了,人的财运是二十年,你现在还没有过十年。你还有十几年的财运,你发了那么大的财,你帮我也发上些财。”东街店铺的掌柜问“我怎么帮你发财呢?” “你把管店的王学生借给我管几年生意,”“那不行,借给你我店里的事情谁来管?” “你店里的事情,你是老行家,你照料就行了。”东街店老板的耳朵是棉花粘下的,面情太软经不起人家的几句好话,自己就没说的了。“这你问王学生去,他愿不愿给你干去?” 那个西街店老板去找王学生,他说:“王掌柜?”王学生说:“掌柜不敢当,有啥事要我给你办,你说我给你办就是了。”西街店老板说:“我想请你到我店里管几年生意,不知你愿不愿意?”“这就你和这家店老板商议,看是掌柜的放不放我还是个问题?”西街店老板急忙给王学生说:“掌柜的同意放你去给我帮着管店。” “那就叫店掌柜的给我亲口说来。”西街店掌柜去给东街店老板说:“掌柜的!你还得亲自给王学生说一下。”东街店老板十分地作难,王学生自来我店由伙计到管店掌柜的,把生意做的实在红火,帮我发了这么大的财,今天叫人家离开我的店,啥理由给人家说哩?着实地于心不忍啊!店老板硬着头皮去王学生说:“王掌柜,西街上刘老板来,硬缠软磨非要你给人家料理店铺的生意,我实在推脱不掉,我答应把你让人家了,的确是头上套套裤哩,脸面上下不去啊,请你原谅老朽的无能。”王学生对店老板的性格有所了解,再也不想说什么“好吧!掌柜的,既然是这样我也没话可说,你把我这些年来的报酬清一下了,给我多打几个给给我。” 店老板想了想说:“这些年来,你确实为我的生意做下了无法估量的事情,应该好好地酬谢你才对,你在我店里干了十一年了,伙计掌柜的不区分了,一样对待,每年酬谢三百两纹银怎么样?”王学生在想,按我给他做下的事,一年三百两银子不多。可我是逃难来到新疆迪化,在当时那种困境之中,人家能收留我,由伙计到掌柜。一年三百两银子,十一年是三千三百两,这是了不起的一大笔钱财啊,再不知足,我就显得太小气了。对掌柜的说:“你给的够好了,我没说的,要说就是你收留我,又挣下了这么一笔钱财,我应该感谢你才对。”店老板听了王学生的言说“只要你不嫌少,我也高兴,我和你一块相交了十多年,有个好的结局,就很好了。” 王学生把银两存放在当铺里,准备应付西街刘老板的事情,刘老板跑来瞭王学生来了。王学生在想现在还不能回口内老家去,不管怎么把刘老板的生意帮着再干上几年,考虑回老家的事。对刘老板说:“你要我去给你帮着做生意,你的要求是什么?你说一说让我心中也有个数。”刘这时认为王已经脱离东街店铺了,再没处去了,只是叫王学生在店里当个伙计就行了。可王学生在想,你叫我做伙计也行,做一月伙计的活给多少薪得说下。对刘说:“你把我要来当伙计也行,每月给我多少月薪说下个数了,让我知道知道。”狡猾的刘老板问:“东街上店主人给你月薪是多少?”王说:“这你就不要问了,你给多少你说吧。”刘老板“我一月给你十两银子如何?” “十两银子,你把我要来,还想把你的生意搞好,想着发大财,你的谋算太好了。” “不行了再加五两怎么样?” “刘老板十五两银子,我给你帮着做一年,下年了再商量。” 王学生给刘家店铺当伙计跑生意,还不到一年时间,店掌柜的夫人打起王学生的主意来了。她瞅着王学生,人长的标致英俊,做事能干又聪明。心想把她的女儿配嫁王学生,托人向王学生提出婚姻之事,王拒绝坚决不干,当伙计可以,当女婿不行。店婆娘听了媒人说的,思谋了几天,想了一个“移干柴”之计。趁掌柜的出门办事,店婆娘把女儿领去塞腾到店铺里,“我就不信干柴堆到烈火跟前不燃烧,你就是块冰石头也给你烧化了。”第二天店婆娘早早的去女儿的睡房里,把王学生抓到被窝里。“好你个王学生,你干下这样的苟且之事,你说怎么办?你马上和我女儿成亲结婚。”这时的王学生才明白过来,中了店婆娘的圈套了,不愿意也不行,生米做成熟饭,无理推却此事,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婚后的一年过几个月生下了一个男娃子,第二年女人不幸得了一场重病,医疗无效夭亡离开了人世。 话说张家的姑娘自那次和王学生相会过以后,莫过几个月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了,父母娘老子也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当父母的碍于脸面,“你肚子里的娃娃是谁的,你到谁家去,滚出张家门去,死活概不管你。”姑娘只好拿上王学生的马褂子去到了王家,王学生的父母看到马褂子,又见张姑娘是大肚子,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只好把张姑娘留下。没过三个月生下了个娃蛋子,王家的二老父母也觉高兴。 光阴似箭,春去秋来,不知不觉,转眼已过去了十八个春秋,王家二老托媒人给孙娃子找下了个媳妇子,王家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正准备娶亲办喜事。再说那个王学生在迪化市,给两家当伙计一十八载,又给人家当女婿,挣下的银钱确实不少,也是三十六、七岁的人了。睡思梦想,思念家乡想父母亲,又想未过门的妻子,不知现在是啥情形,人非草木,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思不想呢?新疆只身度过了十七、八年了,也是该回家乡的时候了。 王学生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新疆的十八年挣下的钱财,雇了个可靠脚程,驮的金银财宝返回家乡。来家乡未敢直接去进家门,而是住到城里的一家客店里,先不急进家门。打探清楚家里的情况了,再进家门也不迟,十八年来漂流在异地他乡,家里究竟变化成啥样子了,自己一无所知。一天他吃过早饭后,游转城东乡二十里以外遇一位老人:“请问老爷爷,那个西边有户王家,现在的那人家情况怎么样?”老人说:“那王家好着哩,这几天正忙活着给孙娃子娶媳妇子,说是定下日子后天娶亲着哩。” “好!谢谢老爷爷!” “不客气。”王学生店里住了好些日子了,除打听家里的情况,再无啥事就给店掌柜的和住店的客人喧谎儿讲故事,从侧面听到了父母健在,未婚妻早已到了他家了,二老父母正忙活着给孙娃子准备办喜事。王学生给儿子结婚,准备下了一份很丰厚的礼物,儿子举行婚礼的那天,拿上礼物去进家门。 王学生大着胆,硬着头皮,走直了自己的家门,前来贺喜的客人很多,接客记礼的人也没大主意就把他的礼记上了。结婚典礼举行罢,酒席宴开始了,这时的老父亲前来给喜客们敬酒,老父亲走到面前,他也不敢抬头也不敢接酒盅,这使他的父亲对他起了疑心,就注意观察他的举动。可媳妇子给客人们敬酒到王学生的面前,他把酒盅接住喝上了,老子认定是他的儿子。走上前抓住王学生就是一顿暴打,客人都很吃惊,王跪到父亲面前磕头认错:“请爹爹息怒,都是儿子的错。”客人们知道是王学生回来了。客人走了,未婚的妻子认自己的未婚丈夫,妻子说:“你好狠心啊!十八年在外面,你也不想父母、妻子的苦处。” “实在亏了你了,确实对不住二老父母。” “老爹爹!我的东西还在城里的客店里,得去车拉,”父亲打发吆车的套了一辆骡车去城里把金银财宝拉来。随后选择好了良辰吉日,和过了门的张姑娘举行结婚典礼。这就是儿子先婚,老子后婚的故事经历。 (讲述人:丁生华,男,81岁,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农民。)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