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找媳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521
专题名称: 范生找媳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8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的永昌水源公社由于打井,开发地下水资源,加之农业生产增施化肥、优良品种的更换,对农业粮食亩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群众的生活条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就是男女比例有所失调,男多女少,青年小伙子不易找上对象,是当时的一个突出的矛盾。 水源公社方沟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青年小伙子范兆明已是三十而立的人了,说不上个媳妇子实在忧愁,父母亲也为儿子的婚事忧心重重,父愁儿妻不得不愁啊!范兆明那个大龄青年为婚姻苦思梦想。有一天来了三位中年妇女讨要到他们的庄门前,正赶上吃中午饭,范的母亲把那几位讨要的喊进庄门,一人端给了一碗饭,就问:“你们是哪里的人啊?你们那里的庄稼不行吗?”“唉哟!我们那里是干早的山区,老天爷不下雨庄稼没收成么,老婶婶!你们这个地方太好啊!你们吃的这个饭,我们那里的人是吃不上的。”老婆子又问:“我们这里的小伙子到你们那里找个媳妇子找得上吗?”三个妇女齐声回答:“没问题,肯定能找到,老婶婶,叫你儿子去我们那里找去没问题。”又问:“你们是哪里的人啊?”“老婶婶,我们是岷县人。” 晚饭吃过后,父母亲和儿子喧谈媳妇子的事,母亲给儿子说:“儿子啊!不行,你就去一趟岷县那个地方,闯去吧,能找上呐就找上个,找不上了呢也不要紧,说不定准能找上个好媳妇子,领上来了就成亲,总不能等着当一辈子光棍吧。”父亲也说:“放心闯去,说不定就能找上个。”儿子听了二位老人的言语也很高兴,就说的出去闯他一回有什么关系。就给母亲说:“妈妈你给我准备上些吃的拿上,哪里的人跑到我们这个地方要着吃来了,我到那里要饭谁给哩,那里的人要饭吃,哪有吃的给我吃。”母亲问儿子“准备些啥吃的哩?”儿子对老的说:“做上些炉盔子,拿上些挂面,那个大提包里装满装上,背包子也装满,自己吃。真的找上人了也是好见面的礼物么。”两位父母亲都说:“就准备上些干粮子也好拿,又方便的多。”挂面半斤的把子装了十六把子,炉盔子装了三十六个,提包装满又装了一背包。一共是二十二斤面的食物。 扛的提包背的背包,背包曳疙瘩的扛架到公社车站,坐上去武威的班车,一路上都有班车,第二天中午前就到了岷县县城了。他找了个饭馆去买着饭吃,一看客人们吃的饭,这个地方的饭馆里卖的是这样的饭,所以,群众去到我们那里讨吃要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服务员到他跟前问:“你吃啥饭哩?”他给服务员说:“我吃饧面拉条子。”服务员摇了摇头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饭。”又问:“你们饭馆里不卖饧面拉条子?”女服务员还是摇了摇头说:“我们这里就是没有卖你说的什么饧面拉条子。”范兆明对服务员说:“和你商量个事,你看行不行?”服务员说:“你说是啥事?”范说:“我这里有挂面,借你们的锅下上了煮熟了我们吃行吗?你们要多少钱我掏。”服务员说:“行哩!我给你下去。”范兆明从提包里取出了一把挂面递给服务员,服务员拿进伙房,不一时服务员端两碗挂面饭放在范的面前说:“你的挂面饭下出来了,你吃吧!”范说:“这碗我吃,那碗了你端去,你们几个人尝一下我们那里的挂面好吃不好吃。”服务员听他这么说,赶紧说。“我们怎么吃客人的饭呢?还是你吃吧。”“这一碗我就够了,那碗了你们尝一尝好吃不好吃?”这时服务员高兴地把饭端进去,几个服务员和炊事员分吃了,范兆明的饭也吃罢了,食堂里再也没吃饭的客人了。服务员、炊司员怀着好奇心都来围住范问长问短的。 范兆明看到这种情形,忙从提包里掏出来了两个炉盔子放在桌上“你们分剥着吃上尝尝。”那里的人何时没见过这么好的饼食,四五个人分吃了两个馍馍非常高兴地说:“你是哪里的人,拿的这么好的吃食,到我们这个干早山区办啥事情来了?”“我是河西中部地区的人,来到你们这个地方找个媳妇子来了,我们那里吃的住的,花钱都没问题,你们看我已是而立之年的人了,还没有个妻子。我们那里再的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的大姑娘。”食堂里的服务员听了范的言谈很奇怪又好笑,你一言他一语地说开了。“城里的姑娘不多也不好找,要找到农村里去准能找上,今天已经迟了找上个旅社住下,明天起来朝北去,那个地方一路上都有村庄,离城就是个二三十里路,就有人家了,越走庄户人家越多。”范就按他们说的,找了个旅社住下了。 第二天早晨离开县城按服务员说的方向走去,约走了三十多里路,已是中午时辰了,地上劳动的社员散工往家里走开了,瞭着有二三十个劳动的社员过来。他把提包背包都放在路边,掏出了一个炉盔子蹲在路边吃起来,散工的社员们过来围住他,看着他吃馍馍,有人就问了“这位同志,你是从哪里来的,到我们这个地方做啥来了?”范回答说:“我是从河西走廊的永昌来的,到你们这个地方找个媳妇子来了。”人们有的笑起来,有的看他吃的馍馍有些奇怪,“背上干粮找对象,还是个新鲜事。”人们围看了一下走了,有位约五十多岁的老人却没走,蹲下问范“这个地方你有亲戚朋友吗?” “没有。” “那你找对象有目标没有?” “没目标,才到你们这个地方找哩,找得上找不上很难说。”那位老人又说了“今天到我家先住下,到明天你再到哪里找了找去。”他听老人说,心想住下了打听一下情况了再说。“好吧!那就先谢谢你老人家。” “不用谢,走吧。” 范兆明跟上老人走了约百十来米路就到家了,进了门见一位中年妇女,是老人的老伴儿,还有一个大姑娘,姑娘从各方面看都还标致。他就想老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又听老婆子问老头子“你领来哪里的这么个青年人,今天上午吃啥饭啊?”老年人对老伴说:“就我们这个生活条件做上啥了吃啥吧。”这时的范兆明也明白了老年为什么喊他到家里来住,紧忙从提包里取出来了两把挂面,四个炉盔子,对老人说:“这两把挂面下了我们吃吧,这些馍馍你们先吃着尝尝好吃吗?”全家人看到范兆明的举动非常高兴,一吃炉盔子,一下觉着我们多时又吃过这样的馍馍,对他产生了好感。晚上老婆子问老汉“你是不是想把那个人当女婿啊?” “我领进家里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怎样?” “我看行!” “行了就让小伙子领上去。”老俩口子的话被姑娘听下了,姑娘也愿意嫁给范兆明。 到了第五天晚上,队里来的电影队的人放电影,乘去队里看电影,女方向范兆明提出:“我们走吧!” “不给你父母说一声就走,这恐怕不好吧。”女方说:“不说了吧,我们这么走了,队里的人只说我不好跟上人跑了,不会说我的父母不好。”他只拿了挂包子,装了四个炉盔子,提包里还有十几个炉盔子,六把子挂面连提包留在了女方家,俩人连夜天没亮就赶到了岷县城里,第三天中午就回到家里了。家里二老见儿子领来的姑娘,身体又好人又标致,非常高兴!队里的人也知道了,陆而续儿的到范兆明家里去看领来的媳妇子。社员们都赞扬范兆明还是有本事。父母亲积极的彰扬操办结婚典礼。女方自来到范家,这个地方的一切都觉着很好。看着也很好。天天顿顿吃的是白面饭,仓子里的麦子倒的满满的,生产队里的场上大麦垛还是那么子多,吃的是那么大的井管子抽出来的清水。 好几天的准备,请来了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当家户族、亲戚朋友,举行了结婚典礼,但还没有领上结婚证,原因是女方的介绍信没开来,还有户口也没有迁来。到了十月国庆节后,夫妻二人去岷县看父母,拿了七、八十斤白面,二斗小麦,五斤清油,四两重的馒头十六个,五、六斤葵花籽。到了岳丈家,老俩口子一见非常满意,那个地方的邻舍们赞扬她们老夫妻把姑娘送到好地方了,也嫁给了好人家。后来范兆明把岳父母也从岷县迁到方沟村来一起生活。 (讲述人:范兆明,男,51岁,水源镇方沟村农民。)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