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养父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483
专题名称: 敬养父母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10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亲情者莫重于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人生来到天地之间,都是有赖于父母的生育抚养。国以民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亲是做人的最大根本。木无本则枯,水无本则竭,人无本能令终乎。中国人从上古以来的二十四孝为镜子对照看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有孝行的人就有善心,有善心的人就会善待他周围的人和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永昌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有几位孝子的为人表现也可算人敬仰的小故事予以彰扬。 1952年后,南坝乡有位年近八十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家庭生活相当富裕,因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心情十分的不畅快。一次家人言语冲撞了老人,他以绝食抵抗,45岁的儿子知道后,跪倒在父亲面前叩头认错,并把他父亲拄的拐杖递给父亲,要父亲狠狠地打他以泄心中怒气。由于儿子的这种表现使父亲受到感动,原谅了家人的不逊言语而进饮食。从此儿子从各个方面注意父亲的生活起居,茶水饭菜,冷暖行动,尤其是大、小便的方便,在那个村子里人们称那个儿子为孝子。 朱王堡公社三沟大队第九生产队有个姓曹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是那个生产队的队长,外号人称橡皮,意思是他圆滑面和。他母亲早年去世了,父亲年近八旬。这个曹队长对父亲是从来恭敬孝顺,对父亲的衣食住行都是细心照料,从不慢怠,就连他的妻子也是非常孝敬公公,茶饭衣着,冬天填炕架火炉都很注意。那个曹队长每逢出外到公社开会,或到武威城里办事,总忘不了给父亲买些好食物果品孝敬父亲。曹对父亲说:“爹爹,你好好活着,想吃些啥了,家里能做上的做给你吃,家里做不上的,我到外面给你买去,你活的时候我这个当儿子的一定让爹爹顺心满意,一旦你去世了,儿子的眼硬得很哭不出眼泪来。”父亲对儿子说:“庄子上差不多的人家都有老人,他们就缺少你这样的儿子,你是我的好儿子,我也心满意足了,你的孝心我清楚,庄子上的人也知道,活着给块糖,死了何必献只羊。”后来曹队长的儿子已是一名人民教师了,对曹队长也是孝敬的,周围的群众说:“辈辈鸡儿辈辈鸣啊,后辈照着前辈的行,儿子的孝心是先人的德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朱王堡镇梅南村七社有个中医刘德厚,此位先生不但给人看病治病,还会炒几手好菜。人家遇有婚丧之事,他去当厨师做席,青年人结婚时请他去主持婚礼,唱昌礼等活动。他的母亲已近古稀之年,母亲和哥哥一家生活,同住一个院落,每天早去卫生所上班,临出门走时给母亲说一声:“妈,我上班去了,”下班回家后总去说一声:“妈我回来了。”做到了出必告,回必面。周围群众遇到婚丧之事,总请刘去帮忙,在吃席中他不忘母亲,他少吃几口总要给母亲拣几块肉和肉丸子,或席上剩下的好吃的打个小包,并给吃席的客人说:“实在是不贵气,对不起乡亲们,只因家中还有老母亲,所以,我占大家便宜拿上点去给母亲吃上几口。”他收点晏水人们知道给他母亲吃,也无人责怪他。有人看了这个故事会说,他那么孝敬母亲,不会到饭馆里,买上些好吃的让他母亲吃不好吗?朋友,那年代乡村还没有饭馆。刘德厚的孝行在当地群众中是有名气的。 (讲述人:王金善,男,84岁,退休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