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妻良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474
专题名称: 贤妻良母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4/001
起始页: 0070.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专题描述

上世纪六十年代,永昌县北海子黄家学有户人家,夫妻二人生有三男三女,一家八口人。夫妻二人常年劳动在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所分的口粮是低标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相当紧张,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就是这样的家境状况下,1958年秋季丈夫领着大儿子外流走了新疆。狠心的丈夫丢下了她和五个幼小的儿女,这一大家子的日子就这么摆在了她的面前。从那年起她担负起了养育儿女,维持这个家庭生计的千斤重担。她除在队里劳动挣工分吃粮,再就抽时间拔芨芨草编提筐、推筐、背筐和铁木车上用的圈子、高圈子。她编的车上用的圈子上缴生产队给她记工分。她拿提筐、推筐、背筐在本队和别队社员家换些吃的食物,或者卖点零花钱,席巴多数背到城里卖点零花钱。她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做,时时有事忙,白天劳累在集体,夜晚忙家务。为了两男三女,既当娘又当爹,忙里忙外,从无闲时。 就这样拼死挣活的艰辛奔波劳累,也无法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存,又赶上了个1960年的饥饿灾荒,对她一家人是雪上加霜。一家六口人吃了上顿无下顿,儿女们为吃食涕哭嚎喊,作为母亲面对儿女的可怜境况,心如刀绞。她为一家的生存彻夜不眠,思来想去,要想一家人生活下去,必须另谋生路,只有逃出了这个穷家去谋生,也许还有活人的出路。她把家里的物件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上了该带的一些零碎东西,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出门去逃荒。 她横下一条心,与其冻饿生死在家里,不如逃出去,人移活树移死,死里逃生也许会逃出个活路来,救下五个儿女。于是从1960年农历春二月,携男带女,怀抱肩掮,在一个狂风大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逃出了家门。怕生产队干部发现追来,不敢走大路,而是迎风冒雪面朝西,截荒撂地,慌不择路,高一脚低一脚,抢天摸地走去。逃离家园,深更夜半,苍天无情,狂风大雪,风雪交加扑面打来,犹如冰凌刺透了肌骨,冰痛透心,腹饥体寒,毫不留情。 儿女幼小,大女儿才16岁,小的不到两岁,她又是个小脚妇女,负重迎风雪而走,十分的艰难。面对眼前的处境,心情极度地沉重,思绪万千!如何能把五个儿女的生命顾全下来?莫想此时此刻,问题就发生在眼前,小女儿突然失去知觉,以为已被狂风大雪冻死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耗,她心如刀刺,头昏眼花,天悬地转,揪心撕肺,六神无主,欲哭无泪。站在芨芨墩前,思想着,出得门来不过约走了十多里路程就舍去了一女。苍天爷无情把凶灾恶祸都降临在我这逃难人的头上,怎么叫我承受得了啊?怀着难以忍受的悲痛,只能把小女儿的尸体安放在一墩芨芨底下。携带两双儿女,心情悲切地迈开沉重脚步,迎着狂风大雪往西走去。 背井离乡,逃难人的心情,失女的悲痛,是何人都是不好受的。大概走了不到一里路,大女儿对母亲说:“妈妈!我觉着小妹妹没有死,还活着哩,我们不能把她撂掉啊!”当她听到大女儿的说话,立 刻停住脚步,细细回想弃女的那一幕。急忙回过头来,一家人急忙往回去的路上走,寻找安放小女儿的地方,因走的不远,去就找着了小女儿,说:“我不该糊里糊涂的把你这个可怜的小东西丢掉啊!”这时她的心情有些舒畅,赶紧背上小女往西急行,狂风黑夜,大雪寒冷,拖着困倦的身体,迈着艰难脚步,艰辛的行进中。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一家庄墙跟前,紧忙上前叩门求救,主人开门问到:“你们是哪里去的,大风雪黑半夜,怎么到我家来了?” “我们是逃难的,来到你家暖和暖和。” “进来吧,”进门来,主人一看是母子女六人,身背的小女已冻的不省人事。主人热情的招呼她们;“快来上炕,炕上焐一焐就好了。”她哪想到自己是个逃难遭灾之人,却遇上了个善良的好人家,进门后立感暖和的多了。小女儿经热炕焐,又灌喂了些热汤,不一时,小女儿缓缓的苏醒过来了。此时此刻母亲的心情,以及一家人的情绪,都激动得无以形容,就连那家主人一家人都为他们庆幸,为她高兴! 由于那家人的热情接待,留他们到天亮,并给娘儿们吃了顿热饭,好言谢过主人一家。仍往前行,一路上沿门乞讨,不几天走到了新城子,找到了她的亲戚家,把小的四个孩子寄托给亲戚。她领大女儿,从亲戚家拿上了所用的工具和口粮,直奔山丹军马场,去那里拾麦穗子、大麦穗头子,挖老鼠仓。夜宿田野打麦场的麦草堆里,农历二月的军马场仍是天寒地冻,天气还是冷风刺骨。母女俩面对她们当时的处境,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活下去的愿望,鼓起勇气,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一切难以忍受的困难。军马场地处三面临山的大荒源草滩中,日夜不时有野狼、狐狸出现在她们的面前。尤其在夜晚常常听到狐叫狼嚎的怪声,是何人也难承受那种冷冻凄凉、恐怖畏惧难熬的长眠之夜啊!大女儿对母亲说:“妈妈,太害怕啊!”母亲给女儿说:“不要怕,狼那个东西也怕人哩,我们有铁锨绳索,狼最怕绳索。”两个多月来母女俩经过苦心劳作,所拾的粮食穗头子捶下的粮食约有一百多斤,挖老鼠仓挖出来的粮食也有八、九十斤。母女俩前后两次背去放在新城子亲戚家,在亲戚的帮助下拿到公社汽车站。全家人再搭班车拉上粮食,到永昌城南门汽车站,去队里要来驴驮到家里。二百左右斤粮食,在那个极端饥饿恐荒年月里,对一家六口人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她艰辛勤奋的拼搏,保全了五个儿女,顾全了她那个家。队里的干部社员知道了他们找来粮食,就问老婆子:“你们从那里找来了粮食啊?” “哎哟!我们去军马场拾穗头子,挖老鼠仓去来。” “你们够厉害的,到那个地方去找粮食。” 由于生活以及其它种种原因,丈夫领的大儿子于1958年外流新疆,一去十多年杳无音信,日日夜夜悬挂在她的心中放心不下。人民公社口粮分配比较好转的七十年代里,她的儿女也大了,十几年来她心中放不下的一件事情,就是她的丈夫和大儿子。丈夫领儿子去新疆谋生,十多年来不知他们父子情况,从未有书信来家。也不见人回家,夫妻情深,爱子心切,时刻悬挂在她的心头难以放下。 思念之情促使她决心去新疆几度寻夫找子。据人说第一次上新疆寻夫找子,妈妈两眼摸黑,掐掉头的苍蝇没处嗡嗡去。只听人说了些大概地方就去了,先到哈密、鄯善到吐鲁番,未打听到信息。又去了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的几个县阜康、吉木萨、奇台、木垒河,几十天来均未打听到任何音信。问了口内去新疆落户的人,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两个人,因为盘费问题,只得回家再作打算。第一次出门到千里以外,虽未找到他们父子,但她一点不灰心,回到家来后,又做了一翻充分准备,再度上新疆寻夫找子,一定把他们找回来。 这次她要到远些的地方去寻找,上次到新疆有人给她说到塔城,或者到南疆的库尔勒去找。这次去新疆听人说先去石河子农垦兵团周围几个县市去找。根据人说的先去石河子农垦兵团、玛纳斯、呼图壁、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转游着找了二十几天了,仍未找到他们父子,问谁谁都不知道。一天她遇到了一位去到那里落户的口内人,给她说凡是到新疆落户的人,一打听都是能打听到的,你在这里没打听到肯定不在这里,你去库尔勒找一找也许会找到的。她不清楚库尔勒在什么地方,一问人说是库尔勒在南疆还远着哩,坐班车得走好几天。一摸自己囊袋里没几个了,那里也不能去了,只能回家再想办法再凑钱再来找。就这样趁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到家中怎么想,要把丈夫儿子找回来。 经过两次去新疆,她长了不少知识,这次找亲戚,熟人凑了较多的盘费,三度上新疆去找丈夫儿子。她坚信丈夫儿子就在新疆,按照别人给她说的,走一趟南疆库尔勒去寻听一回,也许会找到的。到库尔勒那地方见人就问,终于打听到了他们父子的下落,找到后夫妻、母子见面时都很亲热。丈夫问“你和谁来的?”“我能和谁来,就我一个人来的,为了找你们这我是第三次来新疆了。第一次走的哈密、吐鲁番、昌吉州几个县;第二次去的石河子、玛纳斯、呼图壁、奎屯市、乌苏市、独山子。经人指点,这次才来这里找到了你们。”在那里住了几天,夫妻二人和大儿子回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人生的道路是那样的艰难坎坷,她好心好意不辞劳苦,三上新疆把丈夫、大儿子从新疆找回来,实想着一家大小欢聚一堂,红红火火,欢欢乐乐地过日子。那料想事与愿违,苍天不遂人的意,丈夫不幸在1975年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们而去;祸不单行,时隔四年多,1980年大儿子又病故了。这对她的打击太沉重了,悔恨自己为什么把丈夫大儿子从新疆找回来?撕肝裂肺、五内俱伤!一拳打了牙了,在人前说不出来,自己的苦水只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也怨自己的命太苦了。 1980年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形势,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她托人给小儿子在青海找了个工作,工作单位很好。可就是认为儿子工作的地方离家太远了,她又托人帮忙在金昌市内找个单位把儿子调来。帮忙的给联系到河西堡化工厂,她亲自去青海找到儿子说明工作调动的事,单位已经联系好了,是河西堡化工厂,儿子愿意调到化工厂来。给单位领导说明,请求工作调动,单位领导回答是可以考虑。但过了几个月儿子来信说:“单位还未说同意调动的事。”为此,她二次去青海找单位的领导,领导同意办理调动手续,这样她放心地回来了,以为单位领导说了同意办手续就没问题了。莫想到时间过去半年了,还是不见儿子调来的信息,想儿子想得迫切,她决心一定把儿子调过来。她己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为了儿子她又去了趟青海。这次去到儿子工作的单位,找了几天找到单位的主要领导,才把儿子的调动手续办好,和儿子一块回来了。 岁月沧桑,饱偿风霜,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星戴月亮,鸡鸣起,黄昏入,一年四季无闲时,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为家事身不闲,为儿女心操碎。丈夫和大儿子不幸离她而去,晚年来却使她落得个孤独凄凉,无限地悲伤!

知识出处

永昌民间故事

《永昌民间故事》

本书中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共有13篇类198个。内容包罗万象,庞杂广泛。上至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下到寻常百姓身边的生产劳动、婚恋悲欢、贤孝感恩、惩恶扬善、灵异怪诞等故事,无不深刻反映了自然万物、人类命运之变迁,无不揭示了社会人生、精神世界的轨迹。

阅读